关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6-03-24 20:59吕荣意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史课程文化修养高中教育

吕荣意

【摘要】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历史课程新标准反复强调历史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掌握了解历史事实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并从中提取真实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同时,还提出了“中学历史学科既要培养学生‘搜集史料能力,又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既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交流成果能力。”而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得历史学科只能按照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系统地讲授被提炼出来的历史知识和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没有充足的认识。基于此背景,本文将以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理念为切入点,展开对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探讨,以期为改善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教育 历史课程 生活化 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50-01

历史作为“文科代表”之一,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对其行为思考也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研究,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制定必要的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历史基础,使之应试能力得以强化训练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

一、选择适当的史料辅助教学,加深历史印象促进历史思维形成

历史与今天相距遥远,给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课程带来很大的难度。教学实践中,常发现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历史教材中的现有观点,如此应付式的学习,更别提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历史纷繁复杂,教材显然无法涵盖所有史料,但诸如典籍、随笔等史料却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活化与深化历史教材,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在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选择合适的史料来辅助教学,进行补充。

将历史资料引进历史课堂,这是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途径之一。

然而,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的层面上,而必须在比较分析史料的过程中,甄别史料的价值,并将教材内容与相关史料记载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准确地、最大限度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藉此方法,能够让学生对历史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理解,继而在阅读某则史料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认知、鉴别史料,最终让史料还原历史的真面目。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局限某一本教科书或者某一位学者的结论,应该引导学生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诠释这段历史。不仅如此,还必须引导学生明白教科书或者某位学者之所以会得出某种结论,是基于怎样的史料、怎样的理论、怎样的历史研究法等佐证自己的观点,使之明白“除了教材中的结论与某些学者的结论之外,学术界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产生这些观点的依据有哪些?”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科学的探讨,以此使学生充分感知历史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感知学术界对于同一历史对象往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诠释;继之再引导学生接受学术界公认的最为合理的诠释。通过上述教学引导,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裨益。

二、整合历史生活化教学内容,训练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学科涉猎的范围及内容十分广泛,在高考的强压之下,学生通常都采取最快速的“死记硬背”法,投身于浩瀚的“题海”之中。从效果来看,好像是这种方法最有效、最便捷,但是事实上,利用这种方法学习的学生,最终收获往往最少。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适用效果则恰好相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历史内涵,并且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事例,以更好地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其将历史变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了历史的影子,与历史的距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历史课堂也不再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故而不再认为历史是毫无用处的,历史素养也由此得到了明显提升。

对此,历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还要尽可能为其拓宽知识面,使之掌握更多课外的历史知识。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协同学生一起整合历史内容,比如,将乡土资源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乡土资源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较为轻易接触到的历史层面,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能够有效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乡土人文的感情;又或是将身边的名胜古迹、保护景区、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纳入教学范围,在课堂上向学生系统的介绍,以此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历史古物和文化现象,并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最终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

三、尝试影视资源与教学融合,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体会历史

行为心理学理论提出“人在认知过程中总是要借助动态的、直观的表象去理解和认识静止的、抽象的事物,这既是认知的一般规律,也是认知的简捷方式。”历史学记载、撰述的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过程,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人物以及由此进行抽象归纳的理论结果。这就决定了历史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仅仅依靠教材的文字、插图和教师的讲述很难达到理想的认知效果。要破解这一“瓶颈”,教师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资源,以形象逼真、生动直观的环境和片段还原历史情节的形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历史结论和历史规律的提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影视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能够为课堂气氛注入了轻松和愉悦,还能将平面的、枯燥的历史文字转变成了立体的、可视的、具体的、动态的视听资源,可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最终实现学生对历史固有认识的积极改变。此外,还可以将历史知识活化、深化,使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片段来内化所学的知识,明确历史视角,从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例如,在相关“鸦片战争”知识点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可播放《鸦片战争——你所不知道的真相》影片片段,同时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事件的起因、结果和国内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等,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对此次历史事件的立体认识。

四、总结与建议

笔者认为,历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体现了人文思想与教学效益观念,对其学习,既要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放眼课外与社会,要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参加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与社会活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广大历史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内涵,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确保高中历史教学的精彩、鲜活而灵动性,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进程中同步促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方颖.抛锚式教学——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2]徐易平.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1)

[3]肖金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学习环境的优化[J].考试(教研版),2008(10)

[4]张振宇.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孔学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施策略[D].苏州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历史课程文化修养高中教育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音乐是文化修养中不可缺少的
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谈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
音乐中的激趣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