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7)
——泥鳅疾病(二)

2016-03-28 11:02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13期
关键词:戊二醛全池病理变化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7)
——泥鳅疾病(二)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导)

6.烂鳃病

【病原体】柱状屈桡杆菌(Fl exi bact er col um nari s)、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 l a)和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sp.)等。

【流行与危害】在春季该病流行季节以前,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污染的水及塘泥。在该病流行季节,病鳅在水中不断散布病原菌,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当鳃受损(如被寄生虫寄生,或受机械损伤等)后特别容易感染。该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短。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地养鳅区都有此病的流行,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鳅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黏液,严重者会“开天窗”。显微镜下可见鳃丝顶端水肿,黏液细胞增生、排列紊乱、脱落。内脏器官的主要病变为肝脏、肾脏微肿、具出血点,胆囊肿大,肠道无食物,肠壁充血。鳃部组织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炎症反应。

【诊断方法】

(1)眼观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

(2)取鳃上淡黄色黏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一端固着,另一端呈描弧状缓慢往复摆动。有些菌体聚集成堆,从寄生的组织向外突出,形成圆柱状像仙人球或仙人柱一样的“柱子”,也有的“柱子”呈珊瑚状及星状。

(3)有条件的可作酶免疫测定法,以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进行涂片,丙酮固定,加特异抗血清(免抗鱼害黏细菌的抗血清)反应,然后显色、脱水、透明、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鱼池施粪肥时应经过充分发酵腐熟。鳅苗下塘前用10m g/L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m g/L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分钟。

(2)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的pH保持在8左右(用药量视水的pH值而定),一般为15~20m g/L。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左右。也可进行挂篓法预防。

(3)先将干乌桕叶(新鲜乌桕叶4kg折合1kg干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沸10分钟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3.7m g/L。

(4)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最终浓度为2.5~3.7m g/L。

(5)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复方磺胺二甲氧嘧啶粉100~200g拌饲投喂,连喂5~7天。

(6)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氟苯尼考粉或甲砜霉素粉5~15m g氟哌酸拌饲投喂,连喂3~5天。

7.溃疡病

【病原体】维里纳产气单胞菌(Aerom onas veroni i)。

【流行与危害】维里纳产气单胞菌不仅危害水产养殖的发展,而且危害人类的健康,已成为一种新的人兽共患病。该菌广泛分布于水体中,夏秋高温季节繁殖较快,如果养殖业者不注重养殖水体的健康管理,导致水质恶化,都会给维里纳产气单胞菌的入侵提供可乘之机。如果家畜饮用了该菌污染的水体,人类食用了被污染的未经煮熟的水产品,就会大大增加被感染的机会。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鳅躯干部和头部的腹侧皮肤、胸鳍和腹鳍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出血点,部分病鱼表现全身皮下组织出血,身体显著发红。严重者病灶处发生溃疡:有的病鳅溃疡红肿隆起;有的穿通体壁,形成穿孔,暴露出体腔和内脏。肝表现为水泡变性和溶解坏死;肠道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固有膜、黏膜下层水肿、增厚;心脏心外膜增厚,疏松水肿,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脾组织离散,出现许多网孔,血管扩张、充血,有明显出血,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肾组织发生严重炎性水肿,组织间隙增宽,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诊断方法】进行形态鉴定及生理生化测定,以确定病原体。

【防治方法】

(1)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水质容易恶化,增加了细菌滋生的机会。当水温升高时,应适时换水,并增加水深。养殖密度太大时,应考虑分池饲养,降低泥鳅密度,防止缺氧。一般情况下4~5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 尾/m2,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减少不必要的捕捞等机械活动,避免应激反应和引起鱼体受伤。

(2)泥鳅一旦发生了体表溃疡症,应立即用消毒药清塘消毒,并根据具体情况投喂抗菌药物。有条件者可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目前对该症有效的药物主要有氟哌酸、氟苯尼考粉和庆大霉素等。

(3)用二氧化氯水体消毒,同时每千克鱼体重用氟苯尼考粉20m g,辅以1g维生素C钠粉投喂,每天2次,连用5~7天。

(三)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

【病原体】水霉(Saprol egni asp.)或绵霉(Achl yasp.),以动孢子传播。

【流行与危害】水霉在5~26℃均能繁殖,最适繁殖水温为13~18℃,流行于冬春两季,夏后水温在25℃以上较少发病。该病一般为慢性,不易引起批量死亡,但被感染的鱼恢复慢,规格较小的鱼引起的死亡率高。鱼卵孵化过程中发生此病时,受害的鱼卵上菌丝像根状物侵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成辐射状浸在水中,形如一个白色绒球,严重时造成鱼卵大批死亡。

【症状及病理变化】感染初期,肉眼难以看到症状,随着菌丝在伤口处繁殖,入侵上皮及真皮组织产生内菌丝,并向外生长出外菌丝,形成伤口处肉眼可见的白色或黄色棉絮状菌丝。因为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可将病鳅肌肉组织降解而分泌大量黏液,加重病情,食欲大减,衰弱而死。

【诊断方法】

(1)凭肉眼看到浅黄色或白色棉絮状丝状体可初诊。

(2)取病灶组织制作水封片,发现大量无横隔的真菌菌丝可确诊。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捕捞、转运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鳅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

(2)食盐、小苏打(碳酸氢钠)合剂(1∶1),全池泼洒,8m g/L浓度。

(3)10%高碘酸钠溶液,稀释后全池泼洒,0.15m g/L浓度;或高锰酸钾,1~2m g/L浓度。在疾病流行季节每15天轮换使用1次。

(4)三氯异氰脲酸粉,0.09~0.14 m g/L(以有效氯计)浓度,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次。

(5)10%聚维酮碘溶液,0.0045~0.0075m g/L以有效碘计)浓度;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次。

(6) 戊二醛溶液和硫酸铜,0.04 m g/L(以戊二醛计)和0.2~0.3m g/L浓度,全池泼洒。

(7)五倍子末,2~3 m 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次。水霉净(主成分地肤子、苦参)和泼洒水(主成分生姜、苦参),0.2m g/L和0.4m g/L浓度,全池泼洒,连用2天。

(8)浓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和硫酸铜,0.15 m g/L(以戊二醛计)、0.15~0.2m g/L(以有效成分计)和0.3 m g/L浓度,全池泼洒,连续浸泡2~3天。

2.鳃霉病

【病原体】血鳃霉(Branchi om yces sangui ni s),由动孢子传播。

【流行与危害】我国多省有流行,一般5~10月发生较多,5~7月危害最甚。夏季水体环境恶化时极易感染,曾有5天之内导致90%幼苗死亡的记录。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鳅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有出血斑、淤血斑及缺血斑,而呈花鳃;病重时,高度贫血,整个鳃呈灰色,可造成病鱼的大批死亡。鳃黏液及上皮增生,鳃瓣肿大、黏连,鳃外观常呈苍白色或红白相间状,严重时鳃丝溃烂缺损,轻压鳃部流出带脏物的血色黏液,溃烂处鳃丝显微镜下被真菌大量感染。本病还常伴有胸鳍、臀鳍充血现象。肝脏肿大,色淡,具出血点,肾脏肿大呈褐色,肠道无食物,肠壁充血。本病后期常被细菌继发感染而引起综合征。

【诊断方法】用显微镜检查鳅鳃,发现有鳃霉寄生即可确诊。在流行季节,发现鳃瓣呈红白相间,严重时见部分鳃丝溃烂、黏脏,整个鳃丝呈苍白色,取白色鳃丝制作水封片,显微镜观察发现鳃丝内具粗大的分支菌丝可确诊。

【防治方法】

(1)清除池中过多淤泥,改静止池水为新鲜水微流循环,并使水体保持较高溶氧度。

(2)生石灰6份、过氧化钙2份,混合后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25 m g/L。

(3)10%高碘酸钠溶液,稀释后全池泼洒,0.15 m g/L浓度;或高锰酸钾,1~2m g/L浓度。在疾病流行季节,每15天轮换使用1次。

(4)三氯异氰脲酸粉,0.09~0.14 m g/L(以有效氯计)浓度;或10%聚维酮碘溶液,0.005~0.01m g/L(以有效碘计)浓度,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次。

(5)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和含氯石灰(漂白粉)或生石灰,0.3~0.5 m g/L和2~4 m g/L或5 m g/L浓度,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天。

(6)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和硫酸铜,0.15 m g/L(以戊二醛计)、0.15~0.2m g/L(以有效成分计)和0.3 m g/L浓度,全池泼洒,连续浸泡2~3天。

(7)硫酸铜硫酸亚铁粉,0.7 m g/L浓度,全池泼洒。

(四)寄生虫性疾病

1.锥体虫病

【病原体】锥体虫(Trypanosom a spp.)。

【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繁殖扩散与水域中的尺蠖鱼蛭等蛭类有关。鱼蛭吸食病鱼血液后,锥体虫随鱼血进入蛭的消化道内,进行大量繁殖。当鱼蛭再吸食鱼血时,便将锥体虫传播给了另一条鱼。多种鱼类都会感染,危害性一般不大。但由于泥鳅极易遭鱼蛭袭击,加之蛭有寄生于泥鳅这类冬季入泥的鱼类借以保温的习惯,所以应当加强防范。【症状及病理变化】一般无明显异状,偶可见病鳅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严重时鱼体虚弱、消瘦,出现贫血。

【诊断方法】镜检鳅血可见血滴边缘作扭曲运动的虫体时,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诱杀鱼蛭,切断蛭类的传播途径。

(2)保持水体微生态平衡,使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小瓜虫病

【病原体】多子小瓜虫(Icht hyopht hi ri us m ul t i f i l i i s)。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鳅的皮肤、鳍、鳃和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肉眼可见,故又称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迟缓,不时在其他物体上摩擦,不久即离群死亡。

【诊断方法】可见病鱼的皮肤、鳍、鳃等处有小白点;镜检时,虫体马蹄形大核非常显著。

【流行与危害】小瓜虫对寄主无年龄选择性,从鳅苗到成鱼各年龄段皆受其侵害。是对当年的鳅苗、鳅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15~25℃。

【防治方法】

(1)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小瓜虫的包囊。

(2)放养鱼种前,若发现有小瓜虫,每立方米水体加入250m L福尔马林,浸洗15~20分钟。

(3)用亚甲基蓝1~3m g/L全塘泼洒,每隔4天泼洒1次,连用3次。

(4)每亩(1m水深),使用辣椒粉250g、生姜干片或鲜生姜500g,混合加水10kg煮沸,熬成辣姜汤,冷却后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晴天中午泼洒。

3.车轮虫病

【病原体】车轮虫(Tri chodi ni d spp.)。

【流行与危害】在我国各养殖泥鳅地区均有发生,多流行于5~8月,是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疾病之一。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的泥鳅摄食量减少,影响鱼体生长;常出现白斑,甚至大面积变白。离群独游,行动迟缓、呆滞,呼吸吃力。严重时虫体密布体表及鳃部,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死亡。刚孵育不久的鳅苗感染严重时,苗群沿池边绕游,狂躁不安,直至鳃部充血、皮肤溃烂而死。

【诊断方法】取病鳅的鳃片或刮取体表黏液,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车轮状的虫体旋转游动。

【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合理放养。

(2)夏花鱼种下塘前用2%食盐溶液浸洗15分钟,视鱼种忍耐程度酌情增减时间;或用8m g/L硫酸铜溶液浸洗20~3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

(3)治疗时用0.7m g/L硫酸铜硫酸亚铁粉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天。

(4)每100m2水面用苦楝新鲜枝叶5kg,煎水后全池遍洒。

(全文完)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猜你喜欢
戊二醛全池病理变化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心脏瓣膜假体中戊二醛残留量
《中药皮炎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图版
小龙虾常见病防治措施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及CD45、CD72表达分析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
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戊二醛对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