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免费上师范,用心良苦还是急功近利

2016-04-01 00:25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阳刚师范教育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近日发布消息称,2015年福建省首次实施师范男生免费教育试点,首批试点招生500人已入学。此举意在“鼓励更多的男生进入小学、幼儿教育”,弥补缺位的“阳刚教育”,破解当地教师性别比例不均衡问题。

因触及了男女平等的敏感神经,新闻一出立即引发争议,微博上甚至有“抵制福建师范男生免费教育”的专题讨论。

歧视女性,教育主管部门当叫停

高富强(媒体从业者)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与性别关系不大。所谓“阳刚教育”是否纯粹站在男孩的角度思考?如果是,另一半女孩莫非要忽略不计?事实上,把男性设定为阳刚,把女性设定为阴柔,本身就是刻板印象在作祟,是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

师范男生免费教育的支持者称,“阳刚教育”缺位已从多方面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老师、家长也忧心忡忡。如果此逻辑成立,我是否可以说:近年来频频曝出的校园性侵女童案,实施犯罪的绝大多数都是男性教师,那么,为了给女孩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否应杜绝男教师呢?

同理可证,生育了男孩的家庭里,父亲是不是最好退出职场承担照料养育孩子的责任?

中小学招不到男教师,有极其复杂的原因。重要的一点是,近年来教师地位与薪金水平连续下跌。在专业与就业脱钩的年代,试图通过限制师范女生数量来解决问题的做法是本末倒置。

我不反对男性进入教师领域,也不反对学校平衡教师性别结构,我反对的是这种基于性别而采取的差别对待。男生不愿意选择教师行业,一定是有流入到其他行业的可能。

我们当警惕,这种向男生倾斜的招生政策,是在用制度把女性从男性剩下来的岗位上挤下来。

10月,教育部部长袁仁贵在人民日报发表《贯彻基本国策,实现性别平等》的署名文章,要求“高校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取标准。”显然,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做法与基本国策相悖,应当叫停。

给教育“补钙”才是对症下药

韩玉印(山东省临沂市小学教师)

从幼儿园到小学,女教师几乎“一统天下”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对师范男生进行免费教育解决教师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这一尝试值得称赞,但对照根本出发点:以输灌“阳刚之气”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却实非对症下药。

如今的校园里,不少男孩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受点小伤便大惊小怪,会哭着告状称被女生欺负——比女孩还“面”,确实不该。

这类问题如何解决?

“阳盛阴衰”表现在学生身上是“輮使之然也”。教育“气场”如此,再阳刚的男老师来当幼儿园阿舅,也会嗲声嗲气。因为最需“补钙”的其实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国青少年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下滑,与我们的教育得了“软骨病”不无关系。

北京某小学曾为了培养有阳刚之气的“爷们儿”,特增设足球、攀岩等7门“男子汉”课程,但大背景是从2013年秋季开始,北京市政府出资700万元,为公办中小学投保无过失责任险,以减少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外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的风险。

对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而言,校园事故发生一起就足够刻骨铭心,所以才形成“宁可让学生坐死,不让学生跑死”的默契。

在这样的“气场”下,男教师是敢于责任担当,还是“适者生存”?男孩太“面”能全归咎于“教育女性化”吗?女教师“一统天下”,难道只是“发展空间”有限?

与此同时,现在的家长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担负的角色。同老师一样,他们也应该在人格和精神上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

家庭更应对儿童的“阉割焦虑”负责

孙洪涛(北京长青纪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主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先天和教养哪个决定人格,是心理学的历史焦点。学界普遍认可的是环境因素与先天因素交互作用,不可分割。

搁下绝对的遗传决定论不谈,就后天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和塑造而言,儿童的人格核心和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在三四岁时就已基本成形,而主要塑造者是以父母为主的家庭力量。

“男性=阳刚”“女性=阴柔”——如果以世俗对性别的标签化界定为标准,父母“塑形”工作完成得很出色,那么即使在学校里同柔弱的女老师朝夕相对,也只能放大、加强孩子作为小“男子汉”对女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在很多的中国家庭里,母亲强势而父亲内敛。母亲觉得“不完美”的父亲难以“撑起一片天”,便代替父亲行使很多功能;而作为弱势一方的父亲,对待这种冲击,只能是情绪层面的反抗,而后便自暴自弃。

勉为其难、身兼数职的妈妈如何消化自我挫败感或者焦虑感?投射——父亲首当其冲,其次是孩子。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精彩的论断,“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女孩子们可能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

所以我们常说,一个好妈妈胜过一百个好老师。

而学校是孩子实现初步社会化的起点,其对儿童的影响,除了传授知识,更多发生在社会观的塑造层面。比如老师的一言一行,是否在放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唯成绩论”,或者“嫌贫爱富”让幼儿园的孩子早早体验“阶层分化”。

教育先教做人,再教学问。但很可惜时至今日,很多教育改革难掩急功近利的气质。

以制度认可、社会认可优化职业体验

刘远翔(西北某省党委政法委干部)

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通过政策倾斜矫正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现状,我更愿意相信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尝试,倒不急于扣上“歧视女性”的帽子。

说白了,这是探索和试点,而非“一百年不许变”的固定存在。如果试点证明对改善教师性别比例、塑构更健康的青少年性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行之有效,何妨让他们放手一试?过激舆论缚住敢试错的手脚,因噎废食,反倒不好。

重点是,令家长、教育者和社会都满意的“正循环”如何建立?

观念要更新。我国向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传统。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往往是其家庭角色的延伸,比如家政工、文秘、护士、中小学教师等,是照顾、看护、辅助性质的工作。

“小学、幼儿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并不在于男性在该职业中没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及相应的资源,而是跟待遇低、地位低、职业发展受限的行业特点紧密相关。

所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希望“社会给予教师更多的地位与尊严”。这就说明,比起政策倾斜等技术性手段,以制度认可和社会认可改善职业体验才是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男生投身这个“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治本之策。

由此推论,师范男生免费教育试点之外还应有下文。要从职业晋升、收入水平等多方面从长计议、综合作用,缺一不可。

另外,免费教育、专项公开招聘、免试录取教育硕士研究生等鼓励措施都没问题,关键是要严把招生、教育、招聘、继续教育等多道“质量关”。如果为了优化性别比,降低准入门槛,让原本不合格的人加入,那于百年大计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

猜你喜欢
阳刚师范教育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个人比往常更早醒来
觉醒
小小书画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硬汉子”和“弱妹子”更易得癌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