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

2016-04-03 07:55王银灿邢红梅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举措

王银灿, 邢红梅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3)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

王银灿,邢红梅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43)

摘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有机载体,它通过转化资源优势,提升文化吸引力;聚集创意因素,强调文化创新力;打造大众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承载核心价值,增强文化凝聚力;引领情感消费,突出文化感召力等方面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此,需要从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科技与创意的跨界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实现产业的“文化+”;铸造特色品牌,增强国内外影响力;加入创意元素,阐释价值观念;推动文化消费,塑造文化氛围等五个方面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便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软实力;机理;举措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而发展文化软实力需要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中央第一次提出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从“推动成为”到“真正成为”,不仅仅是一个词态的变化,更是一个发展态势的描绘。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贯彻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急需,对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有积极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软实力概述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对其表述为“源自个体的创见、技巧和天赋等智力活动进行知识产权的生产和开发,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相关产业。[1]”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新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互动休闲软件、广告等文化产品,它突破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观念和类别,是对新兴业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具备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文化内涵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旨归。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中国目前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实现经济价值追求的同时,更要求创意产品和创意作品具有充分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文化意蕴。文化创意产业要彰显很强的人文性,它的内在动力是用文化促进产业发展中结构的调整、转型与提升,从而突显“文化+”的核变能量,大大增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对经济的推动来传达文化内涵,从而更长远的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塑,提高全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构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其次,高新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超越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的依托。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文化和文化科技化,科技与文化一体化、技术与内容相融合的高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应运而生的,如著名的学者约翰·哈特里就将创意产业的兴起归因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2]。高科技塑造了创意产业的新载体,创造了文化传播的新媒介,从而加快了文化产品的传播的速度,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影响范围,甚至建构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新的消费习惯乃至文化生活方式。

再次,创新和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赖以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突出了创意的重要性。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新型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和生活美学意境的营造都离不开创意设计[3]。创意是超越与挑战既有规则和理念,旨在去同质化,鼓励多样性、差异性和开拓性。文化创意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对于提升文化产品的服务品质、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 1990 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 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提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文化的吸引力、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与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软实力在中国的应用则更倾向于文化方面,文化居于一种更高的层次,这就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力的角度和内容的角度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定义,认为“软实力”最终表现为各种“力”的整合,如李齐全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中指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4]。本文认为文化软实力表现为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影响力、文化凝聚力与文化感召力。第一,文化吸引力是基于中国文化资源本身的魅力,引发国内外的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好感,从而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第二,文化创新力是彰显中国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通过科学知识、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不断突破,增强民族的生命力。第三,文化影响力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凸显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身优势,使中华文化在抵御资本主义文化渗透的同时,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第四,文化凝聚力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动力,通过融合各民族的文化,使整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共同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五,文化感召力是体现主流价值观对多元价值的引领能力,通过对主流价值的宣传,塑造人们内心中的价值规范,从而实现国民对政治、经济、民族、社会民生等各种制度的认同。

(三)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软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内外对于我国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融汇文化、创意和经济,创造出兼具经济与意识形态于一体的文化商品,并在文化商品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对国内外形成建构性的文化认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最直接的实业领域。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又可以通过文化的传播扩大我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因此,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要应用好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关键力量,促进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列。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机理

(一) 转化资源优势,提升文化吸引力

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吸引力。我国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但是,传统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文化产品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因此,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上,更要找到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时,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本真,强调文化的独立作用和强大力量。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则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以创意和科技超越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资源的有机结合,运用创新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强调文化产业的人文性与创新性,从而将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转化,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商业化与价值观的输出。

(二) 聚集创意元素,强调文化创新力

文化创新力是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有望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某种意义上说,国与国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创造力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在吸收各种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创意注入传统文化中,促进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和谐相融,推动文化产品和价值观的完美结合,从而更好的承载和传播价值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赋予产品更多的意味、情趣和时尚等创意元素,能够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生动联接,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提升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因此,以文化创新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提升文化资源的创新力和吸引力。

(三) 打造大众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文化如何发挥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受众,这就需要发挥文化品牌的中介力量。文化创意产业以品牌为中介,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影响力密不可分的联系。这表现在品牌文化能够凝练品牌价值的核心诉求,反映目标消费群体的集体认知。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这些特点会取得消费人群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大制作、大投入的“视听盛宴”成为时髦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舞台表演已渐成趋势,广大群众由于票价高而进不了剧院与大量剧院空置没法演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原本为大众服务的文化艺术,逐渐演化为“贵族艺术”[5]。因此,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打造大众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使中国的优秀文化在国内外为更多的人群所响应,从而使人们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此外,还要注意塑造特色品牌,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实现中华文化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不断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 承载核心价值,增强文化凝聚力

文化凝聚力是促成社会共同体成员聚合与协作的粘结剂,是构成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的要素。当前,整个社会缺乏包容、凝聚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鸿沟造成的社会裂痕比收入差距造成的社会裂痕更持久,更有破坏性。而核心价值观解决的是断裂中最缺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承载核心价值理念,增强文化的凝聚力。然而,在价值观、文化和产品进行结合的过程中,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加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只注重还原传统文化的外貌,传播中国文明古国的形象,不仅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远远脱离了现实生活;有的教育机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往往过于空洞、枯燥、脱离现实、照本宣科,很少结合时事热点与文化因素与学生进行传授与讨论,导致学生无法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针对上述问题,文化创意产业能够运用创意元素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进行完美的结合,在文化产品中创造性的加入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如忠孝礼义信等传统的精神内涵。这样不仅能展现我国物质层面的文化作品,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凸显我国优秀的精神理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提升人民的素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五) 引领情感消费,突出文化感召力

文化的感召力是指文化对人民的引导力量。文化软实力不仅体现中国文化的吸引力,还表现在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否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否昂扬向上。当前,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处于“金瓶梅时代”,英国《金融时报》作家连清川认为我们基本上生活在了中国长久以来社会伦理最底线的时代。今天中国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沉沦,正是“金瓶梅形态”,已全然被欲望与金钱所攫取[7]。物质消费时代使人们道德沦陷,这就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感召力的作用,促使物质消费时代向品质消费和情怀消费转变,通过公民参与创意生活,培养人们的人文情怀,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文化软实力。伦敦是世界最富有创意性的城市之一,这与伦敦市政府为公民培育创意生活,塑造创意氛围密不可分。伦敦市政府开放更多的博物馆及将所有数据档案数字化;发挥文化在健康和社区安全方面的作用;开发伦敦的绿色空间和水路的艺术潜力,使所有公众都享受文化空间,从而在整个社会孕育对文化美学的消费土壤[8]。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通过引领情感消费,突出文化的感召力。

三、文化软实力视域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径

(一) 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科技与创意的跨界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9]”互联网思维正在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在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下,启动跨界融合的思维,文化创意产业才能跨越边界的限制,成为促进其他产业升级换代的推动力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由低端形态向高端形态升级的动力源。根据统计资料预测到2016年底互联网文化产业占比将达到70%。因此,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要扶持互联网文化企业成为产业的支撑点,建立文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全国发挥辐射作用,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增添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构建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要通过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网络传播的效果及其文化引导力,从而对群众的观念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 推进协同创新,实现产业的“文 化+”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推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通力合作,协同创新。首先,需要保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如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对创意人才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等。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构建和谐的关系。其次,需要金融部门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资金的支持,这也要求二者要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究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模式。再次,还需要高等教育部门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人才的培养,开设创意设计课程,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例如,在动漫产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重技术类课程,轻文化艺术类课程等问题,这就要求全国的高校系统要更新动漫教育的理念,统筹规划和部署,整合动漫教育资源[10]。此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在产业发展的内部进行协同,还应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实现产业的“文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文化创意产业展现了升级换代的新态势,而与“互联网+”密切呼应的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在相关事业和产业经济中注入文化元素。如文化创意产业与建筑业、农业、旅游业的结合,通过不同产业的结合,迸发出既具创意又具经济利益的火花。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协同”的含义,需要各个单位“和而不同”,针对同一个主题进行配合,使创新主体和客体进行深度的融合,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才是协同创新的灵魂。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文化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三) 铸造特色品牌,增强国内外影响力

品牌是取得消费认同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好的品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新阶段。对此,上海很好的应用了这一观念。上海特别强调和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打造自身“专精特新”优势,学会跨界思维,树立品牌意识,打通产业环节,创造市场需求。通过不断的努力,上海继深圳之后也成为了“设计之都”,自此,开始了上海“设计之都”走出去的行动,由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牵头的“上海设计”走出去项目,以“上海设计”统一形象参加国际知名设计展会和活动。因此,上海“设计之都”的品牌不仅增添了上海当地群众对于时尚的追求,还让上海在世界范围内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可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伫立于打造中国的特色品牌,提升知名度,让文化创意产业走向世界。因此,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参展、办展、参评国际奖项等多种方式拓展市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

(四) 加入创意元素,阐释价值观念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将创意和文化资源进行结合,聚集资金,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来使文化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影响力来源于优秀的创意元素在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融入,从而实现商品与价值观的对接。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潜心研究创意与文化的结合,从而传播价值观念。以动漫产业为例,美国人借助于中国的花木兰、龙等符号创造了好莱坞式的《花木兰》,通过对这些符号的重新组织,把影片的主题由一个“忠孝两全”的中国孝女代父从军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充满现代意识的少女追寻自我价值的传奇经历,从而传达了美国精神和西方的价值理念。将传统的中国风的元素和现代元素进行创意重组,从而打造出既有娱乐价值又有启迪价值的作品。此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应用以文治企的理念,马云在阿里巴巴的创业与创新过程中就十分注重企业精神的塑造和企业文化建设,例如注重从金庸武侠小说中吸取积极营养,推出了名为“独孤九剑”的价值观体系与“六脉神剑”价值观等等[11]。因此,中国要进行创意潜能的激发和创意才能的解放,深耕历史文化底蕴,使传统元素与艺术创意结合,将传统精神注入文化开发与创意设计,阐释中国的价值观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文化创意产业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价值层面也得到双赢。

(五) 推动文化消费,塑造文化氛围

消费不仅是物质消费,更是文化消费、情感消费。然而,我国的情感消费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由于长期贫困、经济落后,文化消费的经济支付能力薄弱,我国国民普遍将文化消费视为软消费,即可有可无的消费。文化消费很难形成必要消费、固定消费,更难成为充分消费。因此,要将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相融合,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在潜移默化中使公民参与创意生活,从而促进文化消费的提升。近日,国务院颁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其中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体现个性化特征的时尚消费将推动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速发展[12]。追求安全实用、舒适美观和品味格调的品质消费将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的提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都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息息相关,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发挥作用,更新文化消费内容,培育新的文化需求,实现以供给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创造一系列文化消费的新形态,促使形成新的消费态度和消费习惯。同时,要打造贴近生活的文化创意产业,只有强调对生活的体验,注重对 “人心”的关注与反思,赋予文化创意产业以某种人文的力量,才能使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徐丹丹,孟潇,卫倩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105-113.

[2]王晓云.信息技术对创意产业的渗透与影响[J].科技智囊,2010(12):62-65.

[3]康胜,金波.转型&融合:文化创意设计发展的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05.

[4]李齐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6):60-62.

[5]余源培.“文化大餐”不该远离大众[EB/OL].人民网,2007-01-22. http://tech.sina.com.cn/d/2007-01-22/17311347488.shtml.

[6]王奎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途径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82-85.

[7]连清川.中国已经进入金瓶梅时代[N].金融时报,2012-6-30.

[8]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9]习近平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5-12-17.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12/17/c_134925295.htm.

[10]邢红梅,谢士法.动漫产业化高端人才现状与培养路径探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7-90.

[11]王岳森.马云现象的科学价值和文化思考[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

[12]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EB/OL].政府网.2015-11-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23/content_10340.htm.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Wang Yincan, Xing Hongmei

(College Marxism,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erve as the organic carri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soft power which transforms resource advantage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ulture; collects creative factors and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novation; creates a mass-market brands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bears core values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the culture; guides emotion consumption and highlights the cultural charisma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et thinking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reative cross-border fusion;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e industry’s “culture +”; to build brands of Chinese features to enhance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o add creative elements in explaining the value concept; to promote consumer culture and shape culture atmosphere so as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soft power; mechanism; measures

文章编号:2095-0365(2016)02-0081-06

收稿日期:2016-01-25

作者简介:王银灿(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KS129)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6.02.15

本文信息:王银灿, 邢红梅.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2):81-86.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