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篇有约

2016-04-06 13:48主持人
意林小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女郎花瓶乞丐

主持人◎橙 子

佳篇有约

主持人◎橙 子

读精彩故事,学解题思路

“佳篇有约”每期邀请一位优秀语文教师莅临指导,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语文阅读的奥妙,告诉大家老师会出什么题,让阅读理解题迎刃而解!

本期特邀讲师:杨岁虎(甘肃省甘谷三中高级语文教师)

【哲理屋】

高贵的施舍

文◎佚 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乞讨。他的右手臂断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施舍,可是母亲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怔住了,终于俯下身子,用唯一一只手搬起砖来,整整搬了两个小时。

母亲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您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老板用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当年您教我搬砖,我才能成为公司的老板。”

母亲笑着摇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老师说】搬砖的意义在于:搬砖,是有尊严地用劳动换取财富;不搬,只是没有尊严的乞讨。母亲用这种方式让乞丐懂得了尊严和劳动的价值,让他有了高贵的精神。

【踩考点】母亲的这句话有矛盾的地方,往往会成为考点。如:请解释搬砖与不搬砖的不同之处。

【老师说】这句话既是对母亲的感恩,又进一步点明了主旨。揭示了母亲让乞丐找回了自尊,从而自强自立,努力奋斗。

【踩考点】结尾处蕴含人生哲理或道理的句子,往往是考试的考点。如:体会中心句或关键句的深刻含义。

【名著堂】

豪华的生活

文◎[日]星新一

“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儿也不顶用!”S先生无精打采地嘟囔着。

忽然,他想起附近的神社,于是去祈祷。不知从哪里传来声音:“好!叫你遂心如愿。”

一定是神仙显灵了!S先生把仅有的一张纸币投进香资盒里,诚惶诚恐地说:“请您开恩,让我领略一下豪华生活的滋味吧!”

S先生用舞蹈般的步伐走回公寓,门口站着一位陌生的男人:“送货来啦。”S先生不记得有这么回事,物品已经源源不断地被运到屋里,有地毯、成套的家具、座钟、大型电视机……还有高价的洋酒。那人走后,S先生一一抚摸着送来的物品,除了方才那位神,还会有谁呢?

屋里的寒酸气一扫而光,S先生尽情品尝着豪华生活的滋味,但有些美中不足之感,S先生还是一个独身汉呢!

门外又一次响起了敲门声,一位年轻美貌的女郎正站在那里。

S先生极其兴奋地欢迎她,仿佛又一次进入了梦境。他面对端坐在椅子上含羞带笑的女郎,真不知从何说起:“哎,您做什么工作?”

“啊啊,我在百货商店上班。”女郎提到了一个一流大百货商店的名字。作为婚姻的对象,那里的店员没什么可挑剔的。S先生感到十分惬意。

“请随便些吧,您为什么来,我十分清楚哟……”

听他这么一说,女郎流露出轻松的表情。

“那就好说了。其实,我是因为年终太忙,写错了发货传票,竟把应该送到别处的东西送到您这儿了……”

S先生还在发愣,运货人从门外进来,把物品接连不断地运了出去。那位女郎也扬长而去。一切又都恢复到可悲的原状。

S先生又跑到神社,大发牢骚:“神哪!你太冷酷无情了。”

“这就是一张纸币的份儿。想尝到更好的滋味,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听着这庄严的声音,S先生又嘟囔起来:

“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儿也不顶用!”

【老师说】这句话首尾相合,以S先生过“豪华的生活”的幻想破灭结尾,表现求神不如靠己的主题。

【踩考点】反复出现的句子,容易成为考点。如:体会句子两次(多次)出现,意思有什么不同或深意。

【暖心坊】

永远的门

文◎邵宝健

只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与他擦身而过。

只要有人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邻居们有些泄气。

潘雪娥过了四十岁,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郑若奎在五年前继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个缺乏天才又拘谨的画师。才四十五六岁就像个老头儿,头发乱蓬蓬的,背有点儿驼。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花瓶里,有时他到井边洗那只花瓶,斟上明净的井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一只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花瓶总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有一天在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奇迹从来没有出现过。于是,人们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作画时猝然倒地,永远地睡去了。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打开画师锁着的房门,屋子里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并且,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当搬开那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的人眼睛都瞪圆了——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化为乌有,变成了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那是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老师说】郑若奎的去世,让院里的人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落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在日渐现代化的今天,一些封建的“无恶意侵犯”还存在着,应尊重每一个个体。

【踩考点】这种影射现实的写法在小说中经常用到,也会成为考点。如:说明人们此处的缺憾是什么。

【老师说】“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暗扣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又可理解为心灵之门;“永远”,既暗示了悲剧结局——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又暗含主旨——人与人之间有着可打开可关闭的隔阂。

【踩考点】出人意料的结尾,可能成为考点。如:体会这扇门的多重含义。

猜你喜欢
女郎花瓶乞丐
花瓶怎么碎了?
没钱
涩女郎
涩女郎
现代乞丐
乞丐
有趣的花瓶储蓄罐
沙滩女郎
女神就是不做花瓶才鲜活
谁还能成为封面“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