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 “多维能力拓展”
——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为例

2016-04-12 07:36王传习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

王传习(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 “多维能力拓展”
——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为例

王传习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独立学院课程教改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倡导应用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中国现代文学课程 “多维能力拓展”教改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例,以提高文本细读、作品热点与行业现象评析、经典作品诵读评、作品批评与写作能力为目标,推出 “文本细读”“我最喜爱的名篇”“经典诵读”“热点透视”“文体写作”等5类能力拓展项目载体,逐步改变教师为中心、理论知识灌输的静态教学,加快构建应用能力导向、师生自主-合作学习结合、课内与课外衔接的动态教改模式,探求新形势下人文类课程教改的新路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多维能力拓展

自2000年学院新立以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传统的文学类专业课程,主要面向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新生,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01、02学期,采用教材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较长时间沿用了母体的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教学内容具有兴趣,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科学性不强,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仍以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为主,缺少一套富有科学性、实践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接受、知识结构存在距离。这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制约了学生听、说、读、写、感、评等能力的发掘和培养。

因此,改进和优化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模式,增强应用性、创新性、互动性,是本课程教学建设的迫切之需,也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行业实践技能的当务之急,有助于完善教学模式,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力。

一、课程教改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办学定位和灵活的办学体制,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绍兴市等省内外独立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课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师资图书等均具特殊性,教材内容知识性和理论性较强,教学课时相对紧张,学生在年龄性格、成长环境、兴趣

爱好等方面具有独特代际特征;同时,独立学院教学师资偏少,理论性研究成果比较薄弱。与普通本科高校教改相比,独立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难以继续走理论知识教学、研究性教学的传统路子,更适于在专业技能和社会从业能力培养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课程本研究有利于独立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错位发展,不能停留于普通高校 “会学习、会思考、会表达”[3]的目标,而要寻求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点,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路径,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独立学院文学课程的应用型能力培养需注重 “广博的文学见识、良好的文化视野、扎实的写作能力”[2],而非文学研究能力。

从生源角度看,现在大学生属于90后群体,富有朝气、思维活跃、参与性强,这一群体具有独特的成长背景和代际特征,深受科技电子产品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他们完成高中学习,尚处于大学学习生活的起始阶段,对中国文学的阅读多属于选段式和截面式,形象思维较强,而理论思维正待发育,并与重点高校生源存在一定差距。为此,传统的 “一言堂”“提问”的方式对于他们缺乏吸引力,要注重探求一些具有感召力的独特模式,要打破陈旧的说教方式,体现活泼多样、个性化的风格,同时要浅显易懂,契合学生的接受水平。本课程教学主要面向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的第1学期,主要采取作品讲解,适当插入一些讨论、提问等环节。以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兴趣,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是,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学评教、学生考试成绩和能力表现等方面,本课程的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他们对作品缺乏直观的了解,对于文学作品、现象较为生疏,而且,学生较大程度上存在依赖教师、依赖教材的倾向,相当数量的同学不能够积极主动地细读文学原著,因而往往把作家、作品相互混淆、张冠李戴,显示出基本功不扎实、专业学习兴趣不强。

二是学生未能较好地掌握作品分析的方法与技巧。他们对作品的阅读浅尝辄止,存在对教材生搬硬套的现象,缺少自己的感悟、思考、判断。另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较为粗浅,往往停留于读后感的层面,善于 “漫谈”“随感” “印象”,而不能对作品进行细致深入的解读、分析。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是学生专业能力不高。大多学生以上课、考试为目标,专业意识、实践意识不够明确,缺乏专业能力的认识和锻炼,在参与实践项目、发表文章等课外实践方面成果较少,未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综观以上问题,可以从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就业影响等方面探求其因。不容回避的是,课程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科学性不强,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过于注重人文素养的陶冶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仍以传统的个人阅读、以师生 “提问—回答”为主,缺少一套富有科学性、实践性、互动性的方式方法,与一年级新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接受、知识结构存在距离。[4]这一症结,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制约了学生的能力,使其听、说、读、写、感、评等能力得不到挖掘和培养。

二、教改理念转变和能力拓展载体的构建

独立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模式,既要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而且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课程的内容体系来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模式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强化应用能力为导向,以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为重心,尤其是要以作品为主线索,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的魅力,教给学生阅读作品的方法、技巧、途径。这越来越成为各高校以及独立学院的共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提出了 “‘淡化 ‘史’的线索”[5]的新见,主张更加突出文学作品与现象的内容,长春大学光华学院等独立学院要求 “教师用主要精力引导学生阅读、感悟作品、定期开展读书报告”[6]。

教学改革思路研究方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面向汉语言文学13、14级新生开设,注重分析学生年级、年龄、心理等特点,以应用能力为根本,把静态的文学作品阅读,转化为动态的作品接受,探索多维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二是增强学习参与、创新意识。通过独立学习、分组合作的形式,改变学习的被动性、单一性,激发阅读感悟、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丰富学习途径和形式,形成较高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方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了 “三个调整”,一是调整标准,吸收学科前沿研究与教改新成果,淡化概念化理论分析凸显具有时代和人文内涵、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作家作品,突出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人的地位,加强鲁迅、郁达夫、丰子恺等浙籍作家与地域文化的教学,重塑学生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趣味。二是调整重点,淡化文学史知识教学,侧重作家作品教学。三是调整教学目标,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着重锻炼学生的作品细读、随笔写作、文化时评、作品诵读等实践技能。

在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静态文学作品教学方式。目前,全国独立学院各出良策、各显特色,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 “学生登台讲课”与 “我最喜欢的作品”演讲会等参与式教学法[7]、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课题式教学、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提倡的学生参与授课及专题研讨等 “互动模式”[8]、南华大学文法学院 “论文式”[9]文学鉴赏教学、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的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10]。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于 2014-2015年4个学期推出和试行5类教学改革创新载体,提高专业综合技能。能够在熟悉作家作品的基础上,促进文学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切实提高文本阅读、作品记诵、文学作品现象分析、文体写作等多维能力,并形成书面、视频等形式的学习成果。具体如下。

“文本细读”“我最喜欢的名篇”:文本阅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体系的重要支点,“研读经典文本能力是文科生基本考核指标”[11]。本课程引导学生熟悉原作、激发自主与合作阅读兴趣。为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增加作品阅读量和熟悉度。在了解作家作品背景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入地阅读一批现代经典,熟悉和记诵名篇、名段、名句,不仅拓宽阅读面,而且能够直接感受作品的文学和文化蕴涵,提高文学素养。开展“文本细读”3次 (14级173人);为增强经典研读、合作学习与参与意识,通过自主-分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汉语言文学13-14级8个班、开展6次合作学习 (茅盾、老舍等作家的3部长篇作品),激发主动学习意识、合作意识、经典研读意识。

“经典诵读”:以兴趣小组、寝室等为单位,开展诗歌、散文名篇诵读,提高学生对经典诗作的诵读、感受与评析能力。“经典诵读”交流活动2次 (14级173人、15级125人)。

“热点透视”“文体写作”:结合热点问题,练习热点批评、讨论交流以及书评、时评、随笔等文体,“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写作实践能力”[12]。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透视”与时评写作2次 (14/15 级298人)。以兴趣小组、寝室等为基本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专题讨论、作品记诵、文本合作阅读等形式增强参与性,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的成效与改进思路

通过4个学期的教改实践,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改取得积极进展,加快构建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导向、自主-合作相结合的动态教学模式。

从 “教”的层面看,教师的教学理念深入转变,更深入领会应用型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的内涵,通过开展2014-2015年4个学期的教改,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背景、导向、方法有了新认识,提高了教改组织、实施、研究能力,逐步探索出以多维能力导向,形成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合作、课堂内外衔接的动态教学模式。

从 “学”的层面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教改活动,并以积极态度参与。为了解独立学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状况,详细掌握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方面的问题,本研究面向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汉语言文学2013、2014级学生、8个教学班开展了专项调查,共发放问卷332份(13级159人、14级173人),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其中,13级回收问卷144份 (男生23人、女生121人),14级回收问卷156份 (男生27人、女生129人)。多数同学对课程改革和专业技能培养导向较为支持,希望进一步加强改变传统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内容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能力。有的同学对如何开展作品学习与讨论、掌握作品阅读方法、提高作品诵读评能力等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课程教改在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效提高了学生作品阅读、热点讨论与文体写作等核心能力。研究显示,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改变基础教学,推行 “文本细读”“我最喜爱的名篇”“经典诵读”“热点透视”“文体写作”等能力拓展项目为载体,促进了文学知识转化为阅读、感悟、表达、写作等综合性应用技能。学生在作品阅读面和熟悉度、阅读方法、作品热点讨论交流、作品诵读等方面得到锻炼,进一步改变学生学习现代文学的被动性,提高学生作品阅读、问题讨论方面的参与面和积极性,更好地掌握了分析文学热点、文化现象的方法与技巧,强化创新意识,营造了更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是 “作品细读”成效最显。本研究内容力求精简,“注重对学生作品阅读能力”[13]培养,使学生系统而深入地阅读一批现代文学经典,较扎实地掌握、辨析、记诵一些名篇和名段,建立阅读数据库,拓宽阅读面,解决目前作品 “零阅读”现象,提高文本细读能力。通过自主与小组合作形式的作品细读,学生的作品阅读量、熟悉度有了提升,“零阅读”现象进一步减少。读过5 -10篇或以上文学原作的人数为252人,占到76%以上,阅读作品少于1篇的只有7人,比例减少到2%。而且,学生的受益面也有了提高,“最喜爱的名篇 (名段)”1-5篇的共计178人,占总人数的60%,而 “最喜爱的名篇 (名段)”5篇及以上的共85人,占28%。

二是合作阅读与学习稳步推进。对于开展的长篇作品合作学习,194人表示以此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熟悉了作品内容。142人表示在合作阅读与学习中提高了现场演示与口头交流、小组材料 (文档/PPT/电子视频等)整合能力。

三是 “文体写作”效果有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有倾向性的写作文体。调查发现,学生擅长写作的文体中,读书笔记共126人,热点时评、书评、作品赏析的共191人。课程学习之后,有52人发表1篇及以上文体写作 (随笔、书评、影评等),在校内外各类刊物公开发表,其中16人(13级)、19人 (14级)发表作品在1-3篇或以上。学生参与设计或完成 《绍兴书圣故里的文化传播现状研究》《莫言小说网评研究》《从电影〈萧红〉看现代作家传记电影改编》《平凡的世界青春色彩研究》等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四是经典作品诵读活动有序开展。在提高作品诵读能力方法方面,喜欢观摩名家诵读的有135人、参加诵读活动与比赛的有55人,参加小组诵读、录音与交流的有85人,自主配乐诵读的有40人,形成诗歌诵读音频、视频等。有1名学生获得浙江省大学生口语竞赛奖。

研究表明,课程的教学改革仍面临一些难点和挑战。仍有少部分学生以考试为学习目标,专业意识、实践意识不够明确,缺乏专业能力的认识和锻炼的主动性,存在个别的 “零阅读”现象。作品阅读与学习难点。由于年龄等原因,学生学习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与阅读作品具有历史距离和隔阂,63%的学生表示学习作品的难点是 “缺少共鸣感”或不了解历史背景知识。48%的学生表示学习作品的难点在于缺少作品阅读方法与问题视角。经典诵读、文体写作方面,能力成果产出不够集成化,竞赛成果不够丰富。为此该研究需要在如下方面提出对策:

一是丰富经典作品的展示与传播方式。丰富作品内容、背景的展示方式,提高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课程网站为载体,进一步推出 “电子书架”、APP阅读等方式,拉近学生与时代、经典作品的距离。

二是加强学生文学行业视野、问题意识与能力的训练。要充分利用当代中国以及绍兴市人文资源,收集国内外有关作品细读的成果资料与科学方法,更加系统地介绍 “文本细读”、文化研究、文化地理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开阔的行业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性视角。

三是汇总和孵化学生热点讨论与文体写作成果。在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润色、提高质量,推出学生文体写作成果汇编,形成较扎实的文体选择、写作视角、语言书写和展示交流能力。

四是扩大课程文体写作、诵读能力成果。在今后教学改革中,积极组织参加院级或市级以上征文、诵读等专业能力竞赛,形成专业学习与能力竞赛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型文科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J].教育与职业,2010(36):131-132.

[2]薛梅.文学史课程改革思路探讨——以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史课程为例 [J].科教导刊,2013(8):35+55.

[3]龙彦竹.“三会”“三有”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国现代文学》教改的探索与思考 [J].文教资料,2008(4):208-209.

[4]吴婉霞.关于高校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构思 [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2):115 -117.

[5]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 [J].北京大学学报,2003(5):19-21.

[6]吴凤玲.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4):155-156.

[7]朱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培养模式新探——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 [J].沈阳大学学报,2015(6):788-791+795.

[8]寇媛丽.《中国现当代文学》特色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以独立学院中文专业为例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2):427-432.

[9]马汉钦,罗玉成,李玉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71-173.

[10]彭三千,鲁经伦.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思考 [J].青年时代,2015(6):95 -100.

[11]尤西林.经典文本导读在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J].高等教育研究,2003(3):71-75.

[12]赵中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2):205-209.

[13]楚娜.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现代文学史课程改革构想 [J].文学与艺术,2009(12):170-171.

(责任编辑王海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10-0048-05

doi:10.16169/j.issn.1008-293x.j.2016.10.011

收稿日期:2016-03-07

基金项目:绍兴市高等教育改革项目 “独立学院中国现代文学 ‘多维能力拓展’教改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王传习 (1979-),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An Illustrative Study of Yuanpei College

Wang Chuanxi
(Yuanpei College,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 312000)

Abstract:Teaching reform in independent college courses is required b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the advocac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by higher education.Taking the“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 in Yuanpei College Shaoxi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the present study targets at the improvement of careful reading of texts,comments on heated writings,the recitation of classic works,criticism of works and writing ability.Five types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are launched such as“careful text reading”,“my favorite masterpiece”,“classic reading”,“hot spots perspective”and“stylistic writing”.This educational reform is aimed at changing the static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of imparting knowledge,and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dynamic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 of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ve and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in-class and after-class connection,so as to explore a new path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s on human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职业匹配的独立学院就业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