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016-04-12 07:36朱能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机制

朱能军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312088)

构建协同模式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朱能军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绍兴312088)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必经之路。建立有效的长效合作机制和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是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的追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通过建立 “校政行企”协同、专业群联动、课程与企业项目协同、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协同、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协同、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协同等多元协同模式,有效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机制

近些年,职业院校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但就目前校企合作的普遍现状来看,大多数的合作还是临时性和阶段性的,能真正在培养人才和为企业增效上发挥不可或缺作用的合作不多,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存在着 “校热企冷”的现象。产生这种所谓 “剃头挑子一头热”[1]的原因,不少人埋怨是企业缺乏合作的热情,责怪企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没有做到应尽的人才培养义务,而企业之所以 “冷”,也归咎于政府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欠缺,或激励的力度不够。[2]因此,一些人提出政府要出台法律法规,以此来 “强迫”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制定更有效的如减免税收的政策,以此来“吸引”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但根据笔者调查,有不少企业,其中也包含一些涉农企业,对于通过出台法律法规来强迫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减免税收的政策,来提高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兴趣也不大。[3]其实,开展校企合作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校,而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行业企业。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涉农类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多元协同模式,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开展方面进行了以下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校、政、行、企协同,搭建校企合作联合体[4]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已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为指导,企业广泛参与的合作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依靠政府的主导和号召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在政府与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中心枢纽和纽带作用,主动牵头,搭建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协同的互惠共赢平台。[5]在这个平台中,除了校企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外,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从而达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互通、行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协同。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主办方——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的行业优势和学院位于绍兴袍江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开展了 “校政行企协同,专业群联动”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绍兴市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联合绍兴经济开发区、农业局、农办、供销社、镇政府、农科院、合作社联合社、经纪人协会、果蔬联合会以及多家涉农企业搭建了校、政、行、企协同的校企合作联合体。在该联合体的基础上,建立了绍兴市农民学院、绍兴市 “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合作社教育研究中心、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依托这些平台,

开展合作经济管理师、农产品经纪人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展了浙江省 “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新探索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与农民合作社发展等的研究,已形成近12万字的研究报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开展 “三农”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三农”问题蓝皮书调研报告。在这个校、政、行、企协同的联合体中,学校始终是主体地位,发挥学校的中心枢纽作用,有效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专业群联动,建立校企合作协同体[6]

学校要推进校企合作,不可以由某一个专业单打独斗,单个专业也不能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应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以专业 (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协同体,多方位地开展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在专业 (群)建设和以专业 (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中也迈开了新的步伐,构建了以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为龙头,商务经纪与代理 (农产品经纪人)、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产品造型设计 (农产品包装)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为支撑的服务 “三农”、服务行业,体现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的主体专业群。[7]通过主体专业(群)的多专业联动,与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绍兴爱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绍兴市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外婆家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协同体。依托该协同体,多方位的为企业服务,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学生以企业部门经理助理、店长助理的角色进入企业,建立由学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顶岗实习学生组成的管理团队,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并承担政府对企业涉农类资助项目的认证、申报和建设工作。商务经纪与代理和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为企业开展农产品营销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教师带队、学生组队与超市合作帮助合作社企业开展农产品的营销,指导企业绿色食品的生产、检测以及标志的论证;电子商务专业帮助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通过学院和网络公司共建的 “农商购”平台,为合作社企业提供农产品网上直销服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开展农家乐环境的设计和农产品包装的设计,充分发挥了专业 (群)协同体的作用,多方位的为企业服务。

三、课程与企业项目协同,落实校企合作载体

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要适应市场需求,课程的开发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课程的内容要以职业岗位 (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课程的教学要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的资源要开发 “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资源,从而建立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体系。[8]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建立了 “课程联动、行业参与”的模式,课程内容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课程的组织以课程群的形式与企业的项目联动,课程的评价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评价,课程的实施结合企业的项目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教学。如 《农产品营销贸易》课程,以合作社的农产品营销为项目,组织学生分析市场、策划营销方案和参与农产品的营销。《合作社管理实务》课程,以政府对 “三农”的建设项目为内容,从政策和文件的解读、项目申报的论证、申报材料的撰写到项目立项后的建设、验收等整个过程实施教学,为诸暨留勤苑果蔬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了 “果桑山地大棚优质栽培技术产业化示范”2014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创建了诸暨市规范化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 《合作社实务》的课程教学,指导毕业学生成功创办了慈溪市润德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指导其围绕杨梅的种植、销售等主要环节,制定了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种植规程和销售制度,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申报注册商标,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等。

四、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协同,建立校企合作运行体

要真正唱好校企合作这台戏,搭建合作平台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平台上,要有唱戏的节目 (合作的项目)和唱戏的演员 (合作项目的实施者),否则这个平台也是一个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空平台。事实上,现在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紧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面临职称的晋升,要埋头科研工作,再加上家庭的生活压力等,要挤出时间 (大量的是业余时间)和耗费精力来参加校企合作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恐难调动教师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另外,有些教师因社会知名度高、实践能力强而被行业企业聘任为技术顾问或兼职技术人员,如要取得一点报酬又被学校的规定或现行的人事政策所限制,也有些专业和教师缺乏为企业服务的实力和能力。因此,要实现既有形式更有内容的校企合作,必须依靠教师,通过建立学校的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通过构建推动和拉动的机制,较好地调动了系部和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学院制订了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经费管理规定》等制度,明确学院、系部校企合作的工作职责、考核、奖励以及经费的资助、使用与管理。系部在学院制度和考核的推动下,也制订了针对教师开展校企合作的规定和要求,如要求教师 “联系一家企业”“开展一项横向研究”等的“六个一”工程。在学院的教师职称评聘中,出台了量化的 “岗位聘用条件表”,量化指标中就包含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行业企业社会影响力等条件,有力地促动了教师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目前已有多位教师结成团队,由绍兴市委组织部、绍兴市科技局下派为驻镇科技特派员和下企业的科技指导员,多位教师主动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被企业聘任为技术顾问和兼职技术人员,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适农技能培训、指导青年农民参加创业竞赛等工作。

五、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协同,共筑人才培养有机体

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若只具备了知识和操作技能,缺乏相应的职业文化和素养,也只是一个能用而不好用的 “劣质品”。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融入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用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来健全学生的精神人格和文化内涵,校企合作的深度也需要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深层次文化的融合。[9]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近些年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对校园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设计,明确了 “心中有 ‘三农’、肩上有责任、手头有功夫”的学院人才培养理念;开展了 “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 “三农”情怀教育,以 “家乡情怀”教育为抓手,通过课程、讲座、报告、下乡实践、农村考察、为农服务、涉农创业等形式,将 “三农”情怀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创办“袍江人文大讲堂”和开展绍兴名人文化进校园活动,设立绍兴名人雕塑;学院邻街开辟了供销文化一条街,创建供销合作文化馆、绍兴菜博物馆,建立 “志愿者之校”,开展暑期文化科技“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行业企业优秀的 “7S”管理和 “五常法”管理模式,将供销文化、绍兴名人文化、行业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创建以体现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文化校园。

六、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协同,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体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实体,虽然各方的利益需求不同,但是培养或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共同的诉求,这也是校企合作成功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在培养人的活动中,希望获得企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优秀文化等资源;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希望获得学校科技人才、图书信息、教学培训、实训基地以及优秀学生资源。[10]学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利用企业技术人员建立双师团队,实施 “学徒制”和“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学生结拜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师傅,与学院教师共同实施校内的课程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指导。利用企业技术人员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已开发了 《农产品品牌策划实训》《合作社教育》等涉农类专业和培训教材共10多本,其中农民培训系列丛书已进入浙江省农家书屋,由政府买单,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发挥学校的实训基地资源优势,为企业开展各类员工的培训、考证、技能竞赛、农产品质量分析等。利用学院的供销文化一条街,为企业提供农产品营销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在学校资源为企业共享的同时,企业也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浙江诸氏方圆服饰有限公司出资100万元建立 “浙农商院·诸氏方圆经贸人才发展基金”,成立 “诸氏方圆商学院”,为学生搭建坚实的技能实操平台。学院与拉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 “农商购”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的外包服务,该平台提供了5000种以上的商品和2万方的仓储中心,也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电商创业实训,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实现 “学生老板”的梦想。

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不应该被动等政府出台法规、制定政策,开展校企合作,要放下身段,走出去,主动做企业的朋友,与企业攀亲,真正帮企业做些事情、解决些问题。要分析和研究学校的自身实际,研究合作企业的现实需求,确定能合作的企业,建立合作的机制,寻找合作的项目,最终真正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体。

参考文献:

[1]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若干难题的理论破解[J].职教通讯,2009(6):5-8.

[2]冷士良,孙婷婷,王德堂.对 “联盟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职业与教育,2010(23):27-28.

[3]冉云芳.对企业,我们不能也不必要求过多 [N].中国教育报,2015-01-05.

[4]周平.校企合作教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46-47.

[5]刘永亮.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4):27-28.

[6]孔德兰.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 [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73 -75.

[7]周建松.高职院校主体专业 (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 [J].现代教育科学,2011(4):130 -132.

[8]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14-120.

[9]邵田田.文化引领高职院校跨越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J].职教论坛,2014(13):50-53.

[10]费小平.构筑校企合作联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47-49.

(责任编辑王海雷)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10-0079-04

doi:10.16169/j.issn.1008-293x.j.2016.10.018

收稿日期:2016-01-15

基金项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项目 “基于专业群的校企合作联盟机制研究——以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为例”(编号: GX1328)

作者简介:朱能军 (1958-),男,浙江义乌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Establishing Corresponding Operation and Long-term Mechanism by Constructing Collaborative Synergy Model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Zhu Nengjun
(Zhejia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College,Shaoxing,Zhejiang 312088)

Abstract: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common goal of the government,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i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long-term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fruitful cooperation.Zhejia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College has been setting up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ple cooperative modes,such as the“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the linkage of professional groups,the synergy between courses and enterprise projects,between teachers,students and enterprise staff members,and between campus and industrial cultures and between college-enterprise resources.

Key words: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synergy;mechanism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协同机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