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生产成本构成及效益研究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2016-04-15 01:27王岩岩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农业委员会
江苏农村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茬口日光温室效益

王岩岩/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农业委员会

设施蔬菜生产成本构成及效益研究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王岩岩/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农业委员会

徐州市铜山区位于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域,经过30多年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区产值最大、效益最优、特色最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2014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2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占地面积达41.5万亩,蔬菜(食用菌)总产量400余万吨,总产值70亿元,总效益46亿元。2014年种植蔬菜对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为5110元,占当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8%,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设施蔬菜栽培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作者对铜山区设施蔬菜主要生产区新区街道、棠张镇、张集镇、黄集镇2014年生产情况作了抽样调查,从收到有效调查表的168个样本户数据分析,2014年设施蔬菜主要生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1553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6453元。

一、设施蔬菜生产成本构成分析及不同生产和营销模式效益比较

(一)设施蔬菜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设施蔬菜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设施固定资产折旧、地租和直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主要包括棚体、棚膜、草毡、农机具4项,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劳动力、燃料动力、种苗、农药、化肥、农家肥、地膜7项投入。同种设施,不同茬口安排和栽培品种下的直接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设施固定资产折旧、地租和直接成本的比例分配也各不相同,但同种设施固定资产折旧情况较为类似。其中,日光温室年折旧值最高,达到4967元,是大中棚的近2倍,是小棚的6倍以上。同时,日光温室的棚体建造成本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设施,其棚体折旧所占比重也最高,达44.3%。另外,棚膜基本上一年一换,是一项重要的支出,在大中棚和小棚中,其占比均超过了棚体。农机具折旧占比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农机具折旧绝对值最大,但仅占7.1%左右。反映出设施蔬菜生产中各类农机具的配套和普及还不够,劳动强度还比较大。

从直接生产成本的绝对值上看,日光温室最高,大中棚次之,小棚最少,成本差异较为显著。但从直接成本构成上看,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最高,三种设施类型均超过了60%,目前铜山区设施蔬菜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劳动力是一种最大的隐性成本。但从一些规模生产企业和大户的反馈来看,他们确实感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可以预见,随着老龄化的加重,规模化的推进,劳动力成本将成为阻碍设施蔬菜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种苗和化肥是第二大开支,日光温室种苗成本占比要明显高于大中棚和小棚,化肥使用量也较大。燃料动力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日光温室为每亩每年支出568元、占4.4%,加上农机具支出不足,导致铜山区设施蔬菜生产成本结构同发达国家完全相反,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改变这种严重依赖人力的现状。

(二)不同生产和营销模式下设施蔬菜生产效益比较

1.不同设施类型效益比较。日光温室的亩均效益最高,近5年亩效益分别为8346元、8030元、7600元、7965元、8036元,亩平均效益为7995元;大中棚效益居中,近5年亩效益分别6357元、5780元、4200元、4524元、4687元,亩平均效益为5110元;小棚效益最低,近5年亩效益分别3681元、3590元、3400元、3568元、3621元,亩平均效益为3572元。从产值和绝对收益看,日光温室>大中棚>小棚,因为日光温室可以实现越冬生产,春节上市的蔬菜价格较高,其效益也是最好的。

2.不同种植品种效益比较。食用菌类种植效益最高。此外,番茄、黄瓜、茄子的经济效益也明显好于其它品种,其中番茄最高。品种之间的效益差距显著,最高的番茄是最低的青毛豆的4.67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他种类蔬菜,但其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经济效益较好品种一般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栽培面积也较大。这反映了供求关系影响市场价格这一一般经济规律,同时也基本反映了设施栽培下反季节蔬菜的效益整体高于露地栽培的实事,有力印证了加快发展设施栽培的必要性。

3.不同茬口布局效益比较。不同的茬口布局的经济效益差异是显著的,高低相差可以达到3~4倍。从成本角度看,“黄瓜-番茄”最高,主要是黄瓜和番茄均为喜温型蔬菜品种,早春和秋延后均要求有较好的保温设施,棚体结构要求较高。而“黄瓜-芹菜”茬口中因芹菜为低温型蔬菜,要求棚体结构不是太高,棚体折旧、人工和种苗等费用较低,虽然总产值和“黄瓜-番茄”相当,但直接成本较低,因此总效益和成本利润率均较高。因此,合理安排生产茬口是搞好设施蔬菜生产的基本要求,在安排茬口时除了要考虑好市场这个最大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受种植习惯、政策导向、企业带动等因素的影响。

4.不同种植规模效益比较。中等规模的单位面积种植效益最好。铜山区设施蔬菜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5~10亩的蔬菜种植面积可以保证4~7万元的年收入,亩效益比平均效益高1073元。5亩以下的家庭,在肥料、灌溉、农药、人力等方面往往投入上不足,尝试优新品种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其单位面积的产量最低,再加上议价能力差,所以其产值最低,单位面积效益最不好。10亩以上蔬菜种植户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成本高、产值高,这一部分种植户的经济基础好,头脑灵活,舍得在物资上投入,敢于率先使用优新品种,在销售方面因其规模优势也比小规模经营者更容易获得高价格,亩产值突破了20000元,但单位面积绝对效益低于中等规模农户。

5.不同营销模式效益比较。不同营销模式给菜农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调查发现,同一时节上市的同种蔬菜,其销售单价大小顺序依次为:订单销售>批发市场(区外)>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经纪人等>批发市场(区内)>田头直销。相对于区内的批发市场,在区外(主要是徐州市区)批发市场销售的蔬菜,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又比远途运输的外菜有成本优势,新鲜程度也高,所以价格相对较高。选择这种销售模式的菜农一般种植面积都不大,且自己有三轮车等运输工具,分布在近郊的蔬菜产区。合作社等中介组织通过简单分拣包装后将产品销往大中城市和周边城市,他们的议价能力较强,且一般都有固定的优质客户,可以保证在本地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但中介也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通过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销售的价格居中。田头市场的价格最低,成交品种多是价格较低的大路菜,但是这种方式简单便捷,受劳动力不足家庭的欢迎。

二、提高设施蔬菜种植效益的对策及建议

(一)基于生产视角

1.优化设施结构。要继续加大财政对设施蔬菜的扶持力度,通过调整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创新补助方式,实施设施蔬菜提档升级工程,引导各地根据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地发展标准日光温室、标准钢架大棚和连栋大棚,逐步淘汰中小拱棚。

2.优化品种结构。下大力气改变蔬菜种植品种过杂过乱、经济效益差的现状,加大对种子种苗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创新意识强的蔬菜商品化育苗工厂,加快优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推广,缩短品种更新周期。

3.优化茬口布局。强化对国内外蔬菜市场信息的分析研判,提高市场信息掌控能力,指导经营主体瞄准市场,有效抓住时间差、季节差等所产生的价格优势,合理安排茬口。充分利用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中小棚等不同生产设施在生产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差异,灵活安排茬口,合理发展效益较好的多茬栽培模式。

4.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股田经营、委托经营、家庭农场经营等土地流转使用模式创新,加快设施蔬菜规模集中经营。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中等规模的家庭经营,另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设施蔬菜产业。

(二)基于营销视角

1.明确目标市场。巩固“两个市场”,做大“两个市场”,即:利用近郊优势,继续巩固和扩大铜山蔬菜在徐州市区的市场,确保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铜山蔬菜的口碑,继续巩固和扩大“三北”和华东市场的市场。要下大力气打开上海、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做大欧盟、东南亚、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建立良好的供求合作关系。

2.打造拳头品牌。利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苏台(铜山)农业合作创业园、“中国蔬菜之乡”等“国字头”称号,依托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物流、品牌和管理上的优势,加快品牌集聚集群发展,推动蔬菜品牌化运营,重点打造2~3个市场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3.创新营销模式。加快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组织”等成熟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农超对接”,“场地挂钩”、“网上营销”、“产地直销”等现代营销推进力度,降低流通成本,扩大农产品增值空间,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建设和运营好铜山蔬菜营销网,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构建新型线上与线下农产品销售融合新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形成农产品流通新业态。

4.推进蔬菜业一二三产融合。以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通过蔬菜相关产业联动集聚,推动生产要素配置和一产(专用品种、原料基地等)、二产(以蔬菜加工为主)、三产(仓储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相关业态的有机整合,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优化生产基地和产品结构布局,进而促进蔬菜业一二三产紧密连接、协同发展。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

(三)基于政策视角

1.高度重视政策的引导作用。在政策的设计上,要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加快从侧重生产环节到侧重流通、加工环节上转变。特别是要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支持,把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加工企业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在符合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发挥财政资金放大作用,有效整合国家投入,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设施蔬菜产业。要提高设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标准,扩大设施蔬菜参保覆盖面,降低经营风险。

2.高度重视科技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强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快设施结构优化、生产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治、栽培模式创新等关键技术的开发、试验和推广。

3.高度重视金融的杠杆作用。在强化财政对设施蔬菜产业扶持的同时,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通过财政担保、统借统还等措施,合理引导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中来,加大对设施蔬菜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等主体的信贷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他们的融资难问题。□

猜你喜欢
茬口日光温室效益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荞麦轮作倒茬对比试验
茬口的熊
玉米‖花生茬口对冬小麦旗叶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