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江苏实践与启示

2016-04-15 01:27孙迎联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差距江苏江苏省

孙迎联/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江苏实践与启示

孙迎联/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是农民脱贫致富。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明确将“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拓展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既呼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也兼顾江苏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实际,对于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效显著

近年来,江苏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大力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积极探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挥了巨大的引擎作用。城乡居民增收幅度加速提高,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173元和16257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6.9%和79.4%。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更快增长,自1997年以来,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始终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小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江苏城乡收入比2.29:1,为近年来最低。与全国2.73:1相比低0.44。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与其较早地打开重视协调工农、城乡关系的视野,抓住三个关键环节,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出位置密切相关。

1.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历来重视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更是把促进农业现代化放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江苏突破“关门造城”的传统城镇化思路,让城镇化的发展紧紧围绕着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展开,为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创造条件。一方面,江苏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完善,带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转化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2015年江苏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份第一。新型城镇的推进不断地把江苏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成为加速江苏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动力源泉。另一方面,江苏城镇化发挥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用,加速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各地顺应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规模经济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从种子种苗到技术推广、机收机种,再到肥水管理、植保服务,实行统一管理,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生产水平。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批发市场自建社区直销店、“农超对接”与“批超对接”相结合、电子商务与实体店相结合等直供直销模式。此外,江苏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示范载体,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村等。农业现代化工程促进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农民不仅可以从直接的产品中获得收益,而且还可以获得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并从加工业和服务业拓展中获得新的增收途径。

2.促进乡镇企业迈上新台阶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江苏的乡镇企业就异军突起,形成了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良性互动的局面。“十二五”以来,江苏在新型城镇化实践中更加注重优化企业发展坏境,以“稳增长、保就业、促稳定”为指导思想,积极应对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小巨人培育、产业聚集推进、服务体系升级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例如,苏南的张家港市塘桥镇总面积94.4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该镇通过发展工业经济,形成1400多家企业使当地居民利用当地企业提高非农业收入。如皋市桃园镇学习苏南经验发展乡镇工业,先后三次制定镇、村统筹发展规划,用“三集中”方式,将农民组织在13个小社区集中居住;腾出土地,形成产业园区与镇区两大板块,用产业园区获得的收入,投入镇区和社区生态、卫生、法治建设,促进镇区和全镇农村的全面发展,为当地农民增收搭建了新平台。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乡镇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总数为78.99万家,比2010年增加13.7万家,增长21%;在乡镇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占全省乡村劳动力的比重继续保持在七成以上;实现总产值12.9万亿元,比2010年提高4.65万亿元,增长56.4%,实现营业收入12.81万亿元,比2010年提高4.6万亿元,增长56%,实现利润总额8131.5亿元,比2010年增加3535.02亿元,增长76.9%。

3.以健全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农民增收的平台

江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把扶持农民创业就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将城镇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延伸到农村。引导农民通过返乡创业、自主创业、联合创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创业增收。目前江苏省建立农民创业服务机构1179个,市、县(市)、乡镇基本实现全覆盖,2011—2014年累计为61.75万农民提供各类创业服务,扶持农民成功自主创业18.1万人。与此同时,在全身街道、乡镇、社区、村全部建立配有专人的人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城乡、五级贯通的就业服务网络,建成全省“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2011—2014年每年实现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25万人,截止2014年底,江苏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57.2万人,转移比重超过70%。

二、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益启示

从农民增收角度看,“十三五”时期是江苏形成新型城镇化红利和改革红利叠加优势的关键时期,在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过程中,江苏的创新实践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1.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江苏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互动并进,城镇化发展得到工业的有力支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口的集聚都以城镇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为基础,使每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和8倍,在持续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和可持续增收。实践证明,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融合,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镇就业,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

2.城镇化中建设现代农业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

江苏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实践表明,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只有巩固农业的地位才能为有效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保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江苏省在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着力加大财政对粮食主产区投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着重发挥农业高校、科研、推广单位众多的优势,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3.城镇化中的制度变革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保证

提升民生幸福的质量是江苏新型城镇化的一大基本目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最紧缺、最迫切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的变革和跟进。近年来,江苏城乡综合改革加速推进,建立了城乡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合理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率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35%的涉农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全省已经全面合并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28个统筹地区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整合。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体系的建设为他们的就业增收创造了可靠的条件。江苏的实践表明,只有创造性地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才能有效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制约农民增收的难题,切实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真正让农民享受城镇化的成果。□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收入分配机制研究”(12YJA710061)、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项目“江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城镇化路径研究”(15SYB—050)以及江苏省教育厅重大课题“民享型收入分配机制研究”(2013ZDAXM003)的资助。

猜你喜欢
差距江苏江苏省
数读江苏
江苏省交通图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