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2016-04-16 20:03孟祥健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圆心角圆心创设

孟祥健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能大胆提问,准确、流利地回答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困囿于机械灌输、枯燥记忆的教学方式,以“讲”代“问”,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与想象的空间,沦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思维不可能深入,也不可能产生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缺失,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应有的活力.数学教师必须要摆脱“课堂回答问题”的局限认识,要以导促学、以问启智,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精准地回答问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巧设教学情境,让回答的情趣活起来

一是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熟知的生活联系起来,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将之应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创设情境如下:要举办一场篮球邀请赛,实现单循环赛制(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赛一场),根据场地与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教师以篮球邀请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

二是创设操作情境.数学学习绝不是单纯地记忆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实践等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从而把握知识的真谛.例如,在讲“确定圆的条件”时,学生在了解确定一个圆需知道圆心、半径的基础上,探索过一点、两点、三点甚至更多点作圆.学生运用圆规不难发现,过一点可以作无数圆;过两点也可作无数圆,圆心在两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作一个圆,而过共线的三点无法作圆.

三是创设观念情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他们羞于表达,不愿表达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回答、展示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提升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

二、巧妙搭建桥梁,让问题的意识活起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割裂了新知与旧知、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突兀.教师在提问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让他们产生亲切感.例如,在讲“圆周角”时,教师要利用学生学过的“圆心角”知识,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圆形硬纸板(标出圆心)和角,将角的顶点和圆心重合,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角?(圆心角)现在你让这个圆心角的顶点向上运动,这个角是不是圆心角?再向上运动,直至角的顶点在圆上,这时这个角是不是圆心角?在比较与圆心角异同的基础上,引出“圆周角”的定义.教师站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角度,从适当的位置切入,引入新知的学习,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愿意表达,乐于表达.

三、巧妙设置疑问,让提问的方式活起来

初中生不会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他们对新鲜奇妙的问题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悬念,给他们心理中造成强烈的悬念,期待着快些解决问题.教师创设悬疑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想法,从而驱使他们主动思考、深入分析、交流讨论,求知欲得到增强.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时,教师创设情境:如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到与原来一模一样的模具?如果可以,带哪块去比较合适,为什么?“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提问,要进行巧妙“伪装”,让学生被问题的“外表”所吸引,就会联系所学内容,产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科学合理评价,让回答的热情活起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相对简单,以“对”与“不对”评价学生,重结果轻过程,使学生缺乏主动回答问题的动力.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要给学生的思路“穿针引线”,引导学生理清思路,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的见解独到,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表扬学生的批判精神.

总之,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因素,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寻求最佳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回答积极性,让学生的回答情趣、问题意识、提问方式、回答热情“活”起来,营造良好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氛围,使数学课堂走向高效.

猜你喜欢
圆心角圆心创设
圆周角和圆心角关系演示教具
各种各样的扇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以圆周上一点为圆心作圆的图的性质及应用
“圆心角”度数:弧长计算的关键点
“揭密”圆弧中点背后的等腰三角形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圆心仍对应圆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