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祠堂文化及其教育意蕴研究

2016-04-17 04:59楚春芳刘浩光容念恩
关键词:宗祠祠堂宗族

楚春芳,刘浩光,容念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佛山祠堂文化及其教育意蕴研究

楚春芳,刘浩光,容念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核心,佛山祠堂文化通过它的布局构造及祠堂内的布设体现其特色;通过增强文化的传承意识、深化道德观与法制观、彰显凝聚力与向心力来发挥其教育功能。

佛山祠堂;祠堂文化;教育意蕴

中国社会历史源远流长,上下几千年,家族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成分。祠堂文化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文化的一般特征。祠堂里的家族先辈、列祖列宗,他们的精神追求、信仰变迁无不昭示后人、影响后人秉承祖先遗德。祠堂供奉先祖,象征祖先的精神和形体,成为族人集会的场所。通过祭祀不仅唤起对祖先的追思,也加强了族人间的联系。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的结合,对宗族产生深刻的影响。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还具有无穷的传承价值。

一、佛山祠堂文化概述

祠堂,由它的产生开始,就具有祭祀的性质,供奉、拜祭、传统礼教活动都在其中进行,而这一切都蕴含着不一样的教育意蕴。祠堂文化包括祠堂呈现出来的可见的有形的建筑、祠堂、联号、堂联等物态文化,族谱、祖规、祖训、家法、祠堂的收支和管理等制度文化,族风、族俗、祭祀仪式等行为文化,以及族人长期在祠堂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祠堂文化指的是在祠堂这个神圣的空间里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1]佛山的祠堂建筑选址与布局,是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功能需要而设置的。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称,当时佛山镇内就有祠堂372座,其中宋代4座、元代1座、明代56座、清代93座、未详年代210座。[1、2]随着时代的变更,有不少的祠堂在历史变更中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毁坏,也有不少的祠堂因为宗族的变迁而被忽略以致年久失修,现在所剩下来的多为清代祠堂了。

(一)禅城地区祠堂文化

禅城祠堂属于城中村的状况,在祠堂文化的教育方面,个体通过多次参加祠堂的日常行为活动,如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强化了个体家族的历史和对祖先的记忆的认同。但是在祠堂文化的传承中,局部地区出现了中断,无人管理、荒废等。有关负责人反映这主要因为清末时期,随着国门被打开后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新文化的冲撞,在中国大陆上出现了否认自身传统文化,崇尚西方文化的大运动。他们希望政府能给予帮助,让祠堂文化的传承更好地发展。

(二)顺德地区祠堂文化

顺德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顺德县志》中有记载说:顺德最重祠堂,大族壮丽者,动费数万金。其大小宗祠代为堂构,千人之族,小姓单家,祠也数所。如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样,顺德祠堂,也是分下堂、中堂、上堂三座。一般名门望族的祠堂门口都有一对威严雄壮的石狮守门。石狮的朝代也很易分别。明代的多俊朗瘦劲,清代的多肚圆身滚。另外,祠堂前还有一个大广场。若族中有人高中举人或进士,便竖起一对旗杆夹,以宣荣耀。明清两代祠堂的风格相异。明代祠堂大多为木架构,灰砂蚝壳墙,莲花斗拱托顶,有悬山顶也有局部歇山顶,典型的有杏坛逢简刘氏大宗祠。清代则多以花岗石和黑木为柱,水磨大青砖为墙,花岗石阶为阶,硬山顶。典型的有沙滘陈氏大宗祠和杏坛的苏氏大宗祠。散布在顺德的众多祠堂,大多数是在清末民国初顺德经济发达时建造起来的,规模浩大,雕刻细妙。

(三)三水地区祠堂文化

三水大多数农村都建有祠堂,主要作为村里族人祭祀祖先、聚会议事、婚嫁寿辰摆宴的地方。祠堂是村里同族同宗同姓人聚集议事、祭祀祖先、婚嫁寿辰事摆宴的地方。散落在三水的各个祠堂,都具有鲜明的宗族特征,部分宗祠以宗族姓氏命名。宗祠也由原来的封闭状态逐步的包容开放,成为当地的群众文化中心,促进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相互融合。许多宗祠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文化、体育艺术等元素,变为“农家书屋”、“星光老人之家”或“文化活动室”。这些活动中心通过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村民的热心支持得以有效运转,很多老人都将它视为发挥余热的文化阵地。

(四)南海地区祠堂文化

南海区宗祠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0多个宗祠。在我们的调研采访中,既存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在时代的历史潮流中加入现代化设备,结合群众生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祠堂,又存在几乎接近于废弃,在市场经济建设大背景下,难以找到发挥宗祠作用的契合点的祠堂。这一点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此外,宗祠文化的群体作用除了深受经济建设的影响外,政治、社会风气、群众心理意识层的改变对宗祠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五)高明地区祠堂文化概述

高明很多村子都建有祠堂,基本上是一姓一祠堂。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高明祠堂多为三间两进式的格局,有青云巷,花岗岩石墙角,穿斗式混合结构,花鸟木雕,字画清晰生动,门前有桅杆夹。高明的祠堂比较传统,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紧密联系起来,并在族人内部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祠堂作为家族祖先的代表,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

二、佛山祠堂布设及其影响

佛山大大小小的祠堂均有共通的布置和设计:意蕴深长、恢宏大气的大门对联,高大深严的进堂屏风,精美细致的雕刻壁画,还有少不了彰显族人功绩、团结族人意识的石碑。从总体来看,在建造布局上佛山祠堂是一种意味丰富、启发后人的建筑,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研究宝库。

(一)夹杆石(旗杆夹石)

夹杆石是祠堂门前林立的条石。夹杆石记录着家族中有子弟取得功名的事迹,是家族炫耀宗族业绩荣誉的摆设。夹杆石上一般都会详细地刻录功名、时间以及姓名,就像一部功名录,因而也造就了崇尚读书的风气,由此教育了后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3]

夹杆石或多或少会整齐固定好在祠堂前,即使有些村落的夹杆石在后期遭受破坏,村民们仍然会保存好倒放在祠堂附近。而在南海九江烟桥村,更是有保留刻有当年圣旨的石碑。这些仅刻有数字的、看似普通的石碑正是组成祠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人们一种庄严气派的感觉。

(二)马台墩

在祠堂外、门的两侧都筑有一定高度的石台,叫作马台墩,这种工艺源于以前南下之人对祖先的情谊。因为佛山以及更为广阔的南部地区多是水乡,不怎么使用马,但建造祠堂的时候,念及祖先来自中原,是有马的,想祖宗以前门前有梆马石,有上马石,故在祠堂外筑马台,以表示念祖之情。因此,马台墩一直保留至今,它不仅让祠堂看起来更具维和美感,更一定程度增加了祠堂整体的气势。在以前,马台墩的高度和它的建造精细程度也代表了一个宗族在官场中的地位。只有具有一定官职地位,在朝廷中有一定建树,在功名榜中有一定贡献的才会有起眼的马台墩建造。因此,马台墩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同宗族人的神采,也以此来警示后人不忘老一辈的努力。这样的一种建造还反映出了一种念祖情结以及感恩情怀。

(三)对联

无论贫富差异,每一个祠堂都少不了启迪后人、意蕴悠长的对联。简单的两联字,有着道不尽的意义:宗族的变迁足迹、对祖先的赞颂、对今后的生活的希冀、警醒后人告诫后人的一两字训导。如南海里水孔村的至圣家庙有“俎豆宜万世,古今唯一人”,赞颂的正是宗族先祖儒家派创始人孔子;三水白泥陈氏大宗祠的“蘇山毓秀,颖水朝宗”,则是在告诉后代祖先源自哪里;南海九江烟桥村的何氏六世祖祠有“云礽仪水部,坊表重烟桥”,则是在赞扬祖先的智慧、品德或在告诉子孙一些道理。可见,祠堂中的对联有着彰显教育的意义,牢记历史,创造未来。

(四)祭祀的神位

作为一座具有祭祀性质的建筑,每一个祠堂不可或缺也不容忽略的构造便是祭祀神位,先人祖先的牌位放置于雕饰布设不简单并且近于华美的中堂正中,金碧闪耀不显奢华却折射着几分的庄严与庄重气氛。作为中国民间精神文化的承载体,祠堂可谓是众多建筑中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即便是在一个小小的村落中,也会保存着一些完整的祠堂,贫富发展的差异导致了祠堂在日后的一些管理与修缮中会有着不同的差异,但是无论如何,也都有着相似的形式,建筑形式离不开基本的元素,遵循典章,体现族人的一种精神特质。

(五)石雕、壁画、陶瓷等传统装饰、设计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墙上的石雕和壁画,呈现佛山陶瓷的特色。这些石雕、壁画、陶瓷都是记录着一些古典故事,如:“三英战吕布”、“八仙过海”等。通常较为富裕的宗族会到石湾做出陶瓷来装饰祠堂,而莲花托的斗拱同样是财力雄厚的宗族用来装饰祠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佛山祠堂建筑大多为镬耳屋。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先祖,以镬耳屋的形式修建了祠堂,用于供奉先祖灵位,让后代瞻仰先祖,学习先祖高尚的品德。

三、佛山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

祠堂不仅是村民的日常活动中心,也是村民心目中的政治和精神中心,更是村落文化的聚焦点和标志,是族人认识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祠堂建筑、仪式活动、堂号堂联、族谱族规都包含着生动的文化意义。[4]祠堂通过祭祀列祖列宗之灵发挥其教育功能,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宗族文化及其内涵祠堂文化。

(一)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祠堂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宗族文明发展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因而调查中村民们很乐意打开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祠堂,了解自己宗祠的历史文化。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是调查中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祠堂,据我们了解,他们村对祠堂的投入量是非常大的,祠堂的墙壁上贴满了对祠堂做出了贡献的人的名单,以此来使人们记住他们,并将其精神传承下去。宗祠的管理者通过定期开放宗祠,鼓励村民多参与对宗祠的保护与具体的管理,并形成具体的方案,缩小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距,提高村民了解和保护宗祠的行动力。他们通过祠堂文化教育子孙后代,以此来保留对文化的传承,这不仅仅是对祠堂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我国一些古老文化的传承。

(二)深化道德观和人生观

人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祠堂供奉先祖,而先祖的丰功伟绩会被后人记载。子孙们向先祖看齐,择其善者而从之,祖先留下来的遗训,子孙们也会熟记,谨遵祖先遗训。宗族里举行宗族活动,家里老一辈的人会叫上自己的子孙去参加,并且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去参加,并通过活动来使他们得到锻炼,通过族谱族规等对族人进行教育、感化、约束等等,以正能量的形式对后人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后代对文化的尊重,在他们的心里烙上家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印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祠堂的门口一般会有一副寓意深刻的对联,对联的内容有多种,或宗族的变迁足迹,或对祖先的赞颂,或警醒后人告诫后人的语句等,让族人学习到感恩报效、孝敬长辈等优秀品德。

(三)彰显凝聚力与向心力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象征着家族的团结。家族成员一般都围绕着祠堂而居住,通过祭祀祖先等活动,把族人用血缘关系集结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增强宗族成员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对于祠堂举办的活动,族人们会积极参与,因为祠堂给了他们一种归属感。长期在外漂泊的人,会很渴望回到家乡,每个人对故乡总会有种特别的感情,而祠堂,恰恰能承载我们的那种乡愁。祠堂对于村民的意义不亚于家,所以每个村的祠堂都会被人们尽可能地保存完好,这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信仰的一种尊重。借助宗祠文化的传承来团结宗亲乃至整个村子,这样会促进一个宗族或村子的发展,从而发展成具有本村特色的祠堂文化品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加强,佛山各区的祠堂也逐渐保护起来。经济条件较好的宗族会翻新祠堂,甚至定时开放给村民开展文娱活动;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居也不会破坏祠堂,相反,平时都会有人管理祠堂。可以预见,今后祠堂的育人作用将继续发挥,佛山的祠堂文化也会继续焕发光彩。

[1]郑雪松.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及其传承价值[J].时代教育,2013(9).

[2]汪宗惟,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M].佛山(刻本),1926.

[3]关宏.佛山地区祠堂的建筑特色与伦理文化体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2,30(6).

[4]李小兵.祠堂的教化功能研究-以江西吉安A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38-41.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Study on the Culture of Ancestral Halls in Foshan and its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CHUChun-fang1,LIUHao-guang2,RONGNian-en3
(School ofScience,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The culture of ancestral halls is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lan culture.Its characteristics are reflected by the 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of ancestral halls layout.By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deepening the concept of morality and legality,showing the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ancestral halls is immediately appeared.

ancestral halls in Foshan;culture of ancestral halls;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K892.27

A

1008-018X(2016)04-0043-04

2016-04-08

楚春芳(1983-),女,河南许昌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宗祠祠堂宗族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梁家祠堂史话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慷慨宗祠祭先贤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