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K细胞治疗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对肝功能的影响研究

2016-04-27 00:07王永栋张飞王莹连子亮李跃晨
河北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肝硬化阳性

王永栋 张飞 王莹 连子亮 李跃晨



CIK细胞治疗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对肝功能的影响研究

王永栋张飞王莹连子亮李跃晨

【摘要】目的研究与观察CIK细胞治疗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对其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60例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并给予输注CIK细胞治疗。于治疗前采集患者外周血,分离并培养、扩增CIK细胞,最后将提纯成功的细胞制成CIK制剂,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回输至患者体内。结果CIK细胞可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患者肝功能较治疗前好转,转阴率达到13.33%,应答总有效率为63.33%;患者并发症较少,程度轻。结论CIK细胞治疗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效果明显,应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CIK细胞;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

肝癌是我国城乡居民高发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诱发因素多样,其主要致病因素可分为病毒感染、黄曲霉素感染、酒精、肝硬化和亚硝酸盐类物质等[1]。其中,病毒感染和肝硬化占据肝癌病因的首位。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肝硬化,故研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对进一步治疗肝硬化及预防肝癌有重要意义。患者因各种意外感染肝炎病毒后,若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疗,可发展成为病毒性肝炎。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五类肝炎病毒中的发病率最高,乙型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程度较重,危害性大。据相关医学资料报道,至2014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已达到全球人口的16%。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城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总人口的25%~35%,而慢性病毒携带者的发病率则高达10%[2]。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有超过4000万的慢性乙肝患者,而其中的小部分患者会在数年至数十年内发展成为病毒性肝硬化或肝癌。由于多数病毒感染者会在感染后的一定时间内经历以下各个时期:肝炎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每年因病毒性肝炎进展为肝癌最后导致死亡的患者可达到40万[3]。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治疗乙型肝炎阳性肝硬化患者成为我院科研人员研究的重要任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了60例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男36例,平均年龄(51.4±1.5)岁,病程6个月~3.6年;女24例,平均年龄(48.1±2.3)岁;病程8个月~5.2年。60例患者在此次治疗前曾接受药物治疗,现因病情不缓解、加重,特来我院继续支持治疗。

1.2实验方法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获取与扩增:收集患者外周血,稀释分离,淋巴细胞,获取单个核细胞;将细胞悬浮于无血清培养液的上层,加入细胞因子IFN-γ 2 000 U/ml。在培养后的第72~96小时内,往培养瓶中添加30 ml无血清培养液,同时加入细胞因子IL-2 1 000 U/ml。在培养后的1~2周内观察培养液颜色变化,适当添加无血清培养液,并加入细胞因子IL-2 1 000 U/ml。在培养后期,检测培养液有无真菌污染。最后制成CIK细胞悬浊液,静脉输入患者体内。

1.3评价指标不良反应,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指标,转阴率。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良反应患者在输入CIK细胞后24~96 h内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肌肉酸痛、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但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短,患者可耐受,不需药物治疗。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经CIK细胞治疗后并发症情况n=60,例

2.2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指标治疗结束后,相关血液生物指标显示多数患者肝脏功能较治疗前好转。见表2。

表2 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经CIK细胞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对比 n=60,±s

表2 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经CIK细胞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对比 n=60,±s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ALT(U)81.8±51.8 49.3±38.1 ALB(g) 33.7±6.1 39.6±5.1 TP(g) 66.7±3.6 73.6±5.5 GLO(g) 28.4±4.7 32.9±5.1 TBIL(μmol) 23.1±12.5 17.4±10.9 PLT(×109/L) 115.7±79.4 123.5±80.3 WBC(×109/L)5.5±1.3 5.8±1.2

2.3转阴率治疗后,患者应答总有效率为76.67%,15例为完全应答,31例为部分应答; 8例患者体内监测不到HBV-DNA,转阴率达到13.33%。

3 讨论

在少数民族中,藏族人群的肝炎发病率最高,约为整体水平的26%,维族人群的发病率则低至3%,而汉族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2%,处于中间水平[4]。乙型肝炎的发生还与家族聚集性有关,家族中的成员感染病毒后,其后代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乙型肝炎发病率也随之提高。经过调查后发现,该现象与家族中的成员同感染者密切接触、拥有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关。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个体间的综合情况存在差异,患者间的发病情况也有所不同。目前医学界中乙肝感染后的发病类型可分为以下3种: (1)患者身体素质较好,免疫系统完善,抗病毒能力较强,免疫细胞被病毒激活后识别乙肝表面抗原,攻击、吞噬、清除已成为病毒宿主的肝细胞,身体出现一系列的急性炎性反应,为急性乙肝。(2)患者免疫机能处于较低水平,能够被病毒激活,攻击被感染的细胞,但无力把细胞彻底清除出体外,导致后续反复的感染、坏死、修复、增生等一系列的慢性炎性反应,为慢性乙肝[5]。(3)人体免疫细胞不识别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病毒在体内不受到免疫攻击,与人体共存,无任何表现,为病毒携带者[6]。

由于我国肝炎发病率较高,每年因肝炎致死的患者不少于40万,故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成为各界医学人员的共同研究课题。目前,临床中乙型肝炎的治疗方针主要有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护肝、抗纤维化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为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达到抑制病毒繁殖的目的[7]。而自20世纪抗病毒药物发明以来,人类对抗病毒药物的认识和应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过继免疫治疗是以往治疗的常用方案之一,将特异免疫性细胞或含有特异免疫功能的细胞产物在体外进行加工,之后输注到患者体内,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然而由于科技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无较好的方式提炼出含量较高、活力较好的效应细胞。CIK细胞是国内外用于过继免疫治疗的主力军,在人体内含量较少,在外周血中的含量不足10%,主要经体外的生物扩增技术得到,属于T淋巴细胞。该细胞用于免疫治疗的机制在于可分泌包括白细胞介素等炎性介质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体内可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免疫发挥的效果[8]。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CIK细胞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我国医学人员对CIK细胞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做了深入的探究和临床试验。用特异性的抗原刺激CIK细胞可使其加速成熟,缩短反应时间。并且经过临床人员的观察,乙肝表面抗原刺激后的CIK细胞对健康人和乙肝病毒感染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病毒杀伤力、清除率高于单纯未经致敏的CIK细胞。有学者研究利用致敏的CIK细胞在临床中成功治愈数例乙型肝炎患者,CIK细胞的临床疗效初步得到确认[9]。国内代表性研究人员也将致敏后的CIK细胞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共同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据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完全应答率达26%,部分应答率超过50%,表明慢性乙肝经过CIK细胞治疗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其他研究学者也发现CIK细胞治疗慢性乙肝的独特之处,有学者将CIK细胞通过输液的方式输入人体内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约50%的患者血清学显示病毒含量已明显减少,血液中抗原提呈细胞的能力增强[10]。在该次实验中,我院研究人员CIK置于体外环境中进行人工培养,目的是获取高含量的CIK细胞,以乙肝表面抗原激活CIK,培养后再次注入患者的体内。研究人员提供CIK细胞体外培养的环境可以保证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免受体内微环境的影响,以免造成免疫耐受。研究人员发现,致敏后的CIK细胞抗病毒能力和杀伤病毒能力均较以往有所提高[11]。治疗后,患者应答总有效率为76.67%,15例为完全应答,31例为部分应答; 8例患者机体内监测不到HBV-DNA,转阴率达到13.33%。慢性乙肝患者HBsAg水平和ALT水平显著下降。

CIK中主要效用细胞是CD3+CD5+6,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因此需在体外进行培养。在体外条件下培养1个月后,细胞增殖速度发生巨大变化,增殖速度为原来的1 000倍,可获取大量的目的细胞[12]。同时,CD3+CD8+细胞含量也发生变化,由原来的20%升高至60%~80%。在体外培养和培养后输入患者体内两种途径下,患者的效应细胞均明显增加。本次试验围绕CIK对于慢性乙肝性肝硬化的治疗进行,结果显示ALT、ALB、TP、GLO及TBIL指标较治疗前好转,表明患者肝内炎性病变好转,而与肝脏慢性病变相关的PLT等指标在治疗前后则变化不明显。由于患者在治疗前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治疗前肝功能水平可对治疗后的肝功能造成一定影响,我院研究人员针对此类指标做了深入性试验,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好转,仅小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病情恶化,表明CIK细胞治疗慢性乙肝性肝硬化的整体疗效确切。同时,试验结果显示CIK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且程度较轻,表明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CIK细胞治疗慢性HBV DNA阳性肝硬化疗效较好,应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宛丽,杨莹,张威,等.CI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45-46.

2陈剑,王少扬,王贤,等.自体CIK细胞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24:31-32.

3王少扬,刘海周,马卫闽,等.恩替卡韦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相关功能观察.现代免疫学,2015,35:285-288.

4罗涛,许仲平,吴传有,等.DC-CIK共培细胞联合其他方法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现代临床医学,2015,41:168-171.

5张浩,管世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研究进展.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915-1917.

6余灵祥,李志伟,张培瑞,等.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对比.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280-3321.

7刘波,董静,张骏飞,等.脐血来源或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869-872.

8朱惠平,张全安.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输注联合紫杉醇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分析.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837-839.

9刘丹,王嵬.DC-CIK细胞联合双径路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7.

10谌平,何成宜,陈志英.合成免疫策略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综述.集成技术,2015,4:45-54.

11 Malyszko J.Mechanism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Clin Chim Acta,2010,411:1412-1420.

12张冰,施明,谢云波,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IK细胞的诱导培养及细胞亚群分析.肝脏,2012,17:311-314.

·论著·

(收稿日期:2015-07-14)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04.033

【中图分类号】R 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6) 04-0575-03

作者单位: 055550河北省宁晋县医院

猜你喜欢
肝硬化阳性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甲亢病的131I 治疗与甲减关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