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2016-05-04 14:17王跃华周凯赵巧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1期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

王跃华 周凯 赵巧丽

【摘要】 目的 对比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近远期疗效。方法 9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51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纳入置换组, 40例采用内固定治疗纳入内固定组, 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 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内固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总住院时间、末次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但手术时间相对更长、术中出血更多, 对患者耐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39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a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IFF)是临床常见骨折, 约占股骨近端骨折的50%, 近年来因人口老龄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 平均年龄超股骨颈骨折的10~12岁。手术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尝试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但疗效与安全性仍存在争议[2]。本次研究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5年1月, 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比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近远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9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临床确诊:Evans分型Ⅱ类、Ⅲ类、Ⅳ类、Ⅴ类;③近期无其他骨折病史;④伤前可在无扶持下行走。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②开放性骨折;③长期使用可致股骨头坏死、增加感染风险的药物(如激素等);④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⑤病理性骨折(如骨质疏松性骨折等);⑥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 转科治疗。91例患者, 男30例、女61例。年龄60~87岁, 平均年龄(77±5)岁;骨折类型:Ⅱ型24例、Ⅲ型30例、Ⅳ型31例、Ⅴ型6例;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跌倒伤70例、坠落伤15例、打击伤1例;基础疾病:高血压65例、糖尿病32例、冠心病11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1例、脑梗死8例、心肌梗死5例。其中51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纳入置换组, 40例采用内固定治疗纳入内固定组,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置换组 行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气管插管麻醉, 健侧卧位。髋关节后外侧切口, 逐层切开, 显露骨折断端及股骨颈, 取出近端股骨颈、股骨头。髋臼侧置换, 保护神经, 显露髋臼, 保留横韧带, 去除髋臼软骨至软骨下骨, 保留髋臼前倾角20~40°, 选择合适的髋臼外杯, 以两枚松质骨螺钉固定, 而后植入相应的内衬。若为股骨侧置换, 选择钢丝或克氏针固定, 吸出髓内脂肪, 处理上段髓腔, 安装股骨头试模, 实验合格后, 冲洗髓腔, 加压注入骨水泥, 插入股骨柄假体, 骨水泥固化后, 安装股骨头。冲洗切口, 复位, 检查关节活动度、稳定性、下肢力线, 修复关节囊, 重新缝合固定外旋肌止点, 再次止血, 选择性放置引流管, 分层缝合。术后预防感染1次, 积极预防并发症, 24~48 h拔除引流管, 据愈合情况选择拆线时间, 一般1~2周拆线, 按要求开展康复训练。

1. 2. 2 内固定组 全身麻醉, 牵引、外展、复位骨折, 而后内收置于牵引床上, C壁机透视检查复位效果, 若复位较好, 选择内固定手术, 包括髓内固定、DHS内固定、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髓内固定为例, 大转子顶点近端纵向切口, 扪及大转子顶点, 转入导针, 透视检查, 沿导针扩髓, 标准器插入髓内钉, 转入螺旋刀片导针, 透视确认位置正确, 沿导针钻孔, 击入螺旋刀片, 放松牵引, 锁紧。按导向器方向钻孔, 拧入交锁螺钉, 再次透视。冲洗伤口, 彻底止血。术后处理与置换组基本相同。

1. 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例数、后遗症发生例数及死亡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内固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总住院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后遗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置换组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转子间骨折多数为低能量损伤引起, 多见跌倒, 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转子间在短时间爆发的应力作用下出现骨折。股骨转子间多为松质骨, 血供丰富, 不易发生股骨头坏死, 但易出现骨不连、植入疲劳性断裂, 调查显示转子间骨折12个月内残障率远高于股骨颈骨折[3]。临床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需追求近远期疗效之间平衡。

本次研究显示,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总住院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两种手术都有助于髋部功能恢复, 且基本状况恢复进程与手术类型并无明显相关性, 患者一般在术后2~3周达到出院标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更多, 这与置换手术切开位置更深、操作更复杂有关, 手术时间的延长也增加大出血风险, 故对于血容量不足、手术耐受较差患者, 选择置换术时需慎重, 目前对于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对预后影响尚无明确定论, 多数研究表明,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安全可靠的[4]。

从预后来看, 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 尽管置换术手术时间更长、出血更多, 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这与置换术可快速恢复髋关节功能, 利于及早下床活动、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有关。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患者, 应优先选择置换术, 高龄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症、骨折粉碎程度更严重、合并基础疾病比重高, 更易因卧床时间的延长, 并发肺炎、褥疮等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但手术时间相对更长、术中出血更多, 对患者耐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传汉, 张铁良.临床骨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52.

[2] 吴勇刚, 鲜成树, 赖国维, 等.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发生骨折移位的临床分析.四川医学, 2012, 33(9):1656-1657.

[3] 魏立友, 张宏伟, 孟和, 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住院患者性别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3):195-196.

[4] 姚荣忠, 胡文彪, 吴华贵,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之间粉碎性骨折.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8):196-197.

[收稿日期:2015-12-10]

猜你喜欢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与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内固定失败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