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纪录片奏响人文交响曲

2016-05-12 03:06栗子
文化交流 2016年5期
关键词:卫视纪录片浙江

栗子

匠心制精品 影像寄情怀

2015年初,《文化交流》杂志曾经介绍过浙江卫视中国蓝的荧屏“动看跑男,静看李晗”,让我们走进了一档人文类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这部纪录片基调清新、充满着现代、年轻化气息,在专题纪录片的基础上增加纪实拍摄,在纪实摄录的基础上追求精美的视觉艺术,展现出城市空间的人文风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就在这之后,浙江卫视连续发力,让蓝色荧屏不断绽放人文光彩。3集大型政论纪录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述了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展示10年间浙江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透过对历史的观照,7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南宋》,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现代与南宋的对比、风物的演变、城市的进化、家国情怀的延续……承载起无限的现实解读。

在文化现象迭出的时代,经典作品总能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其吸引力发轫于对历史文化内核的精雕细琢。人们热情地赞扬《南宋》的精美与匠心。事实上,《南宋》以“结构设置周密严谨,制作水准高端精良”形象示人的背后,蕴含着制作团队的思想碰撞、融合和艰难的艺术取舍。

回望拍摄《南宋》的日日夜夜,总导演夏燕平慨叹制作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相爱相杀”,“纪录片宛若此中的善本,我们决心作雕刻善本的人”。制作标准严苛、对艺术呈现形式与内容的精益求精,团队成员以宋人“凡书籍必须精加雠校方为善本,否则便是俗本、劣本”为艺术准则,在不断推翻和相互肯定中完成了这部作品。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胡志毅这样评价《南宋》团队严谨的文化态度:“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有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南宋》坚守这样的文化理念,非常难能可贵,我向制作团队表示致敬。”纪录片《南宋》问世后,昔日的南宋都城所在地杭州,有关南宋历史的追溯和研究逐渐成为一种风潮。

《南宋》主题曲是广为传诵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总导演夏燕平选择这首词,正暗合了其创作初衷。他表示,“如辛弃疾所言,南宋历史实际上是富足辉煌的,但是‘笑语盈盈暗香去,后人‘众里寻他千百度,发现这段历史不在舞台中央,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要做的就是给那个时代点亮一两盏灯,告诉世人一段真实的历史。”

南宋历史长达152年,文献卷帙浩繁。鉴于纪录片体量有限,整部片子从北宋后期开始讲述,通过“遥望中原”“临安梦华”“诗词流域”等7集内容来真实再现历史。

摄制组选定在横店取景拍摄,运用大量实拍镜头,进行情景再现,无论街头摆设,还是人员服饰,摄制组都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专家意见,以真实还原当时情境。难能可贵的是,《南宋》的创制团队并没有就史论史,而是把这段中国历史放在国际视野进行观照。在制作过程中,《南宋》团队不仅遍访中国史学家,而且采访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对中国南宋历史深有研究的汉学家,博采百家之言。许多观众通过观看《南宋》,进一步了解了“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过去,加深了对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意义的认识。

穿越人类文明的神奇纬线

如果说纪录片《南宋》是浙江卫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回望,那么,《艺术:北纬30°》则是把华夏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放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纬度展开对话,通过从古到今的展示,中国与世界的联通,彰显复兴路上的大国对文化的包容和自信。

2016年3月上旬,《艺术:北纬30°》登陆浙江卫视,为观众奉献一场睽违已久的视觉艺术盛宴。

4年前,浙江广电集结人马,整装待发,开始这部顶级巨制的拍摄。目标远大,相应的自然是压力巨大,总导演黄坚回忆道:“也许大家光看我们的行程单,会觉得这真是趟美差。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切感受,这‘美差真的任务很重很艰难。”行走十几个国家市井山川,解码各种文化的基因,无数个日夜的翻转、无数次探索之后,如今这部人文巨制终于登陆中国蓝的荧屏了。”有网友激动地留言:“终于等到你,《艺术:北纬30°》!这部纪录片绝对是中国顶级的纪录片大片之一。”

选择出发的理由是朴素的:“向人类文明致敬。”这是有“人文美台”之称的浙江卫视的人文情怀使然。跳出地方卫视的区域局限,以全球化视角解构全人类的文明片段,用总导演黄坚的话说是“对自我地缘背景的剥离,以及对人类古老文明认知后的仰望,这部纪录片也是浙江卫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环球拍摄”。纪录片团队将文化之旅的起点选在了中国,因为中国是北纬30度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消亡的文明主体,从良渚古玉到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再到西藏的彩沙坛城艺术,一个完整的文明形象因艺术的有序衔接而分外圆满。

《艺术:北纬30°》系列纪录片共7集,每集30分钟。分别是《艺境生活》(中国)、《天人之际》(印度)、《守望文明》(伊朗)、《光明永在》(以色列)、《记艺之墙》(摩洛哥)、《日落之后》(墨西哥)、《艺术面孔》(美国)。全片主要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是寻找文明脉络,以地域文明和历史作为背景,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文明路线图,选取重要的节点,标明文明发展的方向。二是围绕每集节目主题展开对于人类历史的演绎,组织当代艺术家随摄制组前往北纬30度沿线国家,通过实地考察,体验、理解和解读文明与进步的意义。

“北纬30°”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它贯穿了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帝国、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是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摄制组沿线经过中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美国和墨西哥等16个国家和地区,用艺术的视角,向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致敬。

“浙江蓝”的人文担当

纪录电影体现着当代电视纪录片新的市场态度,被称为“社会的良知系统”,也有人说,一个国家缺少纪录电影,就像一个家庭缺少了一本相册。

如今,国内不少优秀电视纪录片尝试以纪录电影的形式,从电视荧屏转向大银幕。有资料显示,2015年,纪录电影过审和进入院线放映数均创下了近5年的新高。不久前,纪录片《喜马拉雅的天梯》在院线上映,得到了市场认可和业界好评。《舌尖上的中国2》紧随其后,以《舌尖上的新年》试水大银幕运作,并使过去“叫好不叫座”的现象逐渐得以改变。顺应这种形势,浙江卫视品牌宣传部主任朱挺表示,或许有一天,纪录片《南宋》将以“南宋”为故事主线,以纪录电影形式回应市场期待,《南宋》潜在的商业价值将进一步显示与拓展。endprint

2015年新春伊始,浙江卫视成了被业界所关注的焦点。新掌门人王俊二月履新,在“中国蓝”狂飙突进六年赢得稳固一线地位之后,提出了新思路。他更强调浙江卫视要有水滴石穿、柔性进取的持续能量,他对“柔弱于水而强者莫能胜”的深意描述,给了大家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也就是在王俊履新后首次亮相之际,集团给卫视设计了浙江卫视“美丽(立)富强”的内容品牌新格局。所谓“美丽(立)富强”,就是“新闻要立起来、人文要美起来、电视剧要富起来、综艺要强起来”。而率先在浙江卫视屏幕上火热开播的,是浙江卫视全新升级的人文综艺大片《中华好故事》,与春节期间微信互动“红包热”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好故事“摇一摇”实时答题以每期几百万的互动量迅速引发观众高涨的热情,台网互动带动新春国学热,线上线下双核驱动为人文节目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事实上,在人文类节目上浙江卫视是有情结的,从《人文深呼吸》到《华少爱读书》,再到《中华好故事》,浙江卫视对于此类节目从来注重于全力以赴做出“特殊的美感”。《一本书一座城》就是在美感第一的追求下,从书的视角切入城市,用人文标尺丈量城市美感,因而所阅览的城市也氤氲着淡淡书香。

人文之路一旦开启,就再也停不下来。2015年,大型人文纪录片《南宋》风雅中外;2016年人文大片《艺术:北纬30°》盛装登场,点赞频频……

快节奏的时代洪流中,同质化的真人秀节目大都昙花一现,从荧屏黯然退出早已不足为奇。而始终专注于深耕人文领域的浙江卫视,将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电视节目作为自身的责任承担,如纪录片《风雅钱塘》《西湖》《一本书一座城》《南宋》《艺术:北纬30°》以及人文节目《中华好故事》等,在不同时期承载着熠熠闪光的精神之重,践行着主流媒体的文化担当,一抹“中国蓝”始终表现出强大的品牌张力。

如今,浙江卫视在“美丽(立)富强”的目标基础上,再次提出“文化+”战略,“浙江卫视品牌成功实现了转型再升级。‘文化+电视不仅是浙江卫视节目的一个具有高辨识度的鲜明定位,而且成为‘中国蓝内容品牌体系不断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许继锋这样说道。

当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文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已成为一种文化交流新格局。对于杭州而言,作为2016年G20峰会和第十九届亚运会的举办城市,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南宋》《艺术:北纬30°》等都是对城市文化全方位的推广和展示。把文化作为影视节目创作之魂,展现中华文明的变迁和进步,浙江卫视无疑走在了卫视群体的前列。endprint

猜你喜欢
卫视纪录片浙江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浙江医改三部曲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