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为谁而写”的意识

2016-05-14 13:04贺玉庆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意识文章作文

“为谁而写”的意识就是读者意识,它指的是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和审美兴趣纳入自己写作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形态,它要求作者在写作活动中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有足够的了解。然而,在我国的实际写作教学中,历来比较重视“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至于“为谁而写”就不甚了了了。很少有老师甚至是没有老师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文章?写给谁看?”主要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学作文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这种闭塞写作造成了学生从小到大基本上是“目无读者”。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学生自己的语文老师和考试时的阅卷老师,真正的“读者”是缺席的,这完全背离了写作读者多样化的现实。中学作文教学这种纯学业的要求把写作庸俗化、模式化,钝化了学生写作时的读者对象思维。这种完全脱离实际的写作现象,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具体对象、无特定目的、为写作而写作以及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本应鲜活的写作行为因此变得僵化机械,变成缺乏读者指向的写作活动。因为学生对任务的表征和写作目标的不确定,从而造成学生写作激情逐渐消退,想象力被束缚,创造力被遏制,写作困难骤增,乃至最后畏惧作文。

朱自清曾在《论教本与写作》中明确指出:“知道写了是要给教师读的;实际也许只有教师读,或再加上一些同学和自己的父兄。但如果每回写作真都是为了这几个人,那么写作确是没有多大趣味。学生中大约不少人真会这样想,于是乎不免敷衍校章、潦草塞责的弊病,可是学生写作的实际的读者虽然常只是这几个人,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1]从接受美学来看,作者的创作过程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也就是朱自清所言的“假想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者心中的一种意识。从写作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写作观念,包括“为自己写作”的“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在今天,写文章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传播,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文章的价值往往也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写作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如美国的《美国英语教学的要点》要求学生“学习对不同读者采取相应的表达方式”。日本的国语教育在表达(说写)教育方面,提出了五种“语言意识”主张,“强调必须确立起‘对谁、‘抱什么目的、‘在什么场合、‘如何说(听)、自己的话语是‘如何传递的意识。”德国的当代写作教学的目标是“A.懂得文章写作者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要求客观事物本身和读者承担责任;B.能根据自己的听众和读者有针对性地写文章。”[2]上述这些国家的写作教学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写作当成信息交际活动中的一种手段,特别强调在写作过程中要由文章的读者和对象来决定其内容和语言,从而实现文章的交际功能。因为没有读者参与其中的写作活动,绝不是一个完整的活动,也体现不出文章的价值。好的写作者,在写作时往往兼具双重身份,除了以作者的身份思考问题外,还要以读者的身份思考问题。即在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读者,从选题、立意到结构、措辞,都要注意到读者的接受状况。也只有这样的写作,才可能有用有效有趣。

大学的写作教学已摆脱了考试的束缚,完全有条件扭转中学作文教学中为考试而写的观念。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中学作文教学漠视读者的误区,倡导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写作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读者意识。这个“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广大的“他者”。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目的不同,写作的内容自然不同,甚至文体也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读者意识”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者的前提和条件,是写作及写作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内容。大学写作教学已经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老师和学生的写作心态相对宽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前发掘所写内容的“潜在读者”,帮助学生预设文章阅读的对象,并且在文章的体裁、内容、语言、态度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预设对象的需求,逐渐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正如胡山林所言:“作家、艺术家创作什么样的作品,采用什么样式的艺术形式,选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受制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受制于接受主体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的。”[3]大学生虽然还不是作家或艺术家,但写作的规律是一致的,即写作活动受制于接受主体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在写作过程中心里放着要面对的读者,作者就会下意识地甚至有意识地考虑到读者的要求,根据对象与目的,选择形式与文体,从而有意无意地调节自己的写作行为。学生的写作就不再是奉老师之命,也不再是为考试而写的一种训练,而演变成一种自在自为的交际。这时的学生才能感受到写作的快乐,体会到写作的交际、交流价值。因为写作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欣赏,为了传播,为了影响别人,这可以视为创作的铁则,没有人能够否定这一点。所以,写作教学一定要求学生在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心中一定不能忘了读者;第二,须努力适合读者的心情,不要使之感到厌倦。正如夏丐尊所言:“古今能文的人,他们对于文章法诀各有各的说法,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但是千言万语,都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务使读者不觉苦痛厌倦而得趣味快乐。所谓要有秩序,要明畅,要有力等等,无非都是想适应读者的心情。因为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4]

发表意识的确立,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必由之路。大学的写作教学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从虚拟写作向现实写作转变,把过去视为假想的读者转换为真实的读者,实现写作的实际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的动力。一方面,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这个写作的大环境,参与学校各种活动所需文书的撰写。学生在亲身体验写作实际操作中,养成自觉的读者意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各种不同的报刊和杂志,研判它们不同的读者群,并根据其读者取向分析自己撰写的文章适合哪一类报纸刊物的投稿。这种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写作思维活动中的读者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学生投稿成功率也会增大。学生一旦切身感受到文章写作的成就感和发表的乐趣,就可以为继续写作提供持续的动力源。我国著名作家尚爱兰女士在回顾自己的女儿蒋方舟的成长经历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和对自己价值的认识。”确实,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发表欲望,并使之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就一定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不想写作和盲目写作的心理状态。可以说,以发表为目标的写作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写作动力被唤醒,读者意识得以张扬。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到言语表现的幸福。当然,大多数学生想在公开的纸质刊物发表文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的写作教学有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写作网站、微信群的创建,激励学生多写作多上传多点评,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这种活动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从阅读别人作品的过程中切身地体验一个读者对于文章的阅读要求,并以此来反观自身的写作于读者有哪些不妥之处;同时,还可以从其他同学的阅读点评中感受到别的读者对于文章的好恶心理和阅读需求,由此加深学生对于写作过程中读者意识意义的认识,自觉地养成为读者着想的写作理念,从而增强自身的读者意识。

总之,由于大学写作教学没有各级考试的拘囿,因此提倡学生以发表为目标,以潜在读者为预设写作对象,以人生与社会需求为动力性因素进行写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教学中通过对写作受体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真正从理论的高度明确读者对于写作的意义,养成“为谁而写”的读者意识。同时,在写作实践中根据潜在读者或现实读者的要求调节自己的写作行为,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更符合客观实际,语言表达更能兼顾到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取向,从而实现用自己的写作去影响读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章的实际价值。

注释:

[1]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A].蔡清富等编.朱自清选集(第三集) [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2]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2、34、39页。

[3]胡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4]夏丏尊,刘薰宇著.文章作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贺玉庆,湖南省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写作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意识文章作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