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2016-05-14 15:40赵味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罗布泊切入点

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不太理想,症结在于学生主体地位远未落实,缺乏深入文本的有效途径,导致课堂低效。文本是作者思想的呈现,要想阅读好文本,把握作品的主旨,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文题,抓住关键的字句以及文中插图等,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从而全面激活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

一、从文题入手

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文章的题目是“文眼”。我通过抓住题目在文章中的特殊作用,作为激发学生深入课文进行阅读的切入点,收到极好的效果。

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我从题目直接切入: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罗布泊过去是一个美丽的仙湖,现在已经消失了。我根据学生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即时完成第一步:请同学们快速寻找描写过去罗布泊样子的语段,感受昔日罗布泊的仙境美景;再寻找描写现在罗布泊样子的语段,感受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惨象。学生就相关问题快速阅读,在交流中理解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作了鲜明的对比用意,显示了巨大落差,造成文势的跌宕。再进行第二步: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然后进行第三步: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三段,作者用具体事实,引用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请同学们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很积极地寻找、整理,不需要预设。整堂课从题目这个切入点开始引入,自然流畅。老师只是引导者,通过自己设计的小问题,在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让学生始终在与文章、作者对话,整堂课干净利落。这样切入恰好与这篇文章的思路是一致的。

二、抓住关键字词

《邓稼先》全文六个部分,篇幅较长。如果每个部分全都细讲,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自己先阅读了整篇课文,发现课文中作者引用的《中国男儿》这首歌词就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其中“奇丈夫”的“奇”字,我认为很适合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切入点,直接就这样导入:《中国男儿》这首歌歌词中哪个词可以用来概括邓稼先的一生?学生回答:奇丈夫。我说:找得真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邓稼先“奇”在何处。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邓稼先的五个“奇”。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做好圈点评注,说说这篇文章的“奇”。这样,以一个“奇”字为切入点,并能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全篇课文的精读,重点段落的品析,不拘泥于某一部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事实证明,这样的切入使学生对全文的研读很有条理,逐层深入,增强了自主探究的深度、广度。

《范进中举》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中一篇影响久远的经典小说,属于讲读课文。我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说中举到底对范进有多少“好”?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很容易地找到中举前后的巨大反差。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点拨启发,最后引导学生领会:吴敬梓就是借范进的嘴说出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对科举制度无情的批判。范进是科举制度的代言人,“好了!我中了!”就是代言词。这句话说得越响亮,科举制度越黑暗,对科举制度的讽刺越深刻,也越能揭露出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腐朽。

三、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插图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老师进行教学的一种直观、生动的课程资源。在“读图”时代到来之际,何不用插图为我的阅读教学服务呢?语文老师一定要善于利用这种现成的教学资源。

《老王》一文的教学,我就从“看图话说老王”开始。

我先用课件展示课本中老王的插图,并说:今天我们要认识这一位普通的人,他叫老王。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呢?面对学生各种描述,我转入课文的阅读。我说:面对眼前的老王,大家有那么多的猜测,现在让我们一起循着杨绛的笔触,感受真实的老王,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在具体的图画与抽象的文字的对比阅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到最后,直指老王对作者情义:不是普通的交往,而是如同亲人般的生离死别。怪不得杨绛在文章最后含而不露地抒发出对老王的“愧怍”。巧妙挖掘插图资源,对深入解读人物形象竟然有如此妙不可言的作用,使学生感知到汉字无与伦比的魅力。

文有文眼。只要我们找准一个切入点,让课堂环环相扣,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练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洁高效,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就如同找到一扇通向成功之门。

赵味春,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罗布泊切入点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传奇罗布泊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