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动人心还是拷问人性?

2016-05-14 17:02徐一波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斑羚狩猎队长

一直以来,人们对《斑羚飞渡》的解读高度一致:颂扬斑羚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启示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感情。无疑,斑羚们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临危不乱之智慧,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自我牺牲之勇气,面对选择时表现出的自主自愿之无私,这一切都强烈地冲击涤荡着读者的心灵。

然而,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细细地品读《斑羚飞渡》的字字句句,笔者深刻认识到:《斑羚飞渡》不仅能撼动人心更能拷问人性。《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要努力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课文忽视了人性,主题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偏离。鉴于此,笔者尝试着从人文角度出发对课文做如下解读与思考。

一、无为展现冷漠

在这一撼动人心的悲剧发生的时候,人类的代表——狩猎队的队员们都做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小说,走近文本,品评分析。

开篇简洁介绍,“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可见,狩猎队人多势众,他们有猎枪还有猎狗,俨然有强者的霸气与傲气。分组协作,利用猎狗,把“七八十”只斑羚“逼”至绝境,此时的狩猎队员们该是很为人类所谓的“智慧”得意吧。

不错,课文中,猎人们并没有向斑羚们开枪,并没有“残杀”,只是围着,只是看着,看似“无为”。可是,斑羚们的“从容赴死”却是人类“逼”的。在这冷酷的气氛下,在即将狩猎成功的喜悦中,人们看不到斑羚在“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的痛苦,听不懂那只勇于求生的老斑羚跳跃失败时一声哀咩的内涵,猜不透那只灰黑色母斑羚抬腿走向彩虹的美好希冀。一只只斑羚摔下伤心崖,那很久才传上来的落水声该一次次冲击了读者的耳膜吧?那不断重演的对接、踢蹬该一次次刺痛了读者的心灵吧?狩猎队员们就这样看着三四十只斑羚惨烈地死去,面对生命的陨逝,面对着斑羚们的生之渴望,面对着同为生命存在的动物无声无言的谴责与控诉,仍然无动于衷,除了“目瞪口呆”之外什么都没做,正是这无所作为的行为暴露了人性的冷漠!

二、惊诧袒露自私

课文中多次写到“我”的心理活动,写我对斑羚们的行为的诧异。文中镰刀头羊沉着冷静地指挥斑羚群分组进行生死自救,第一对斑羚试跳时,“我吃了一惊”,揣度道“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一对对斑羚成功飞渡,“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此时的“我”并没有被那些已然粉身碎骨的老斑羚的生命撼动心灵,相反地,“我”竟然以人类的标准去衡量猜测斑羚,想到也许会有临阵脱逃的老斑羚,于是“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其间隐藏着人类多么自私的揣度。老斑羚们从容赴死时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彷如一条鞭子狠狠地抽打在了人性自私狭隘的关节上。

看着斑羚们的壮举,“我没想到”斑羚们会有这样的求生智慧;“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面对死亡是那样的从容。一个“更”字突出了人类对斑羚精神的叹服,也暴露出人性人情中的弱点。

在“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时,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也仅仅是“目瞪口呆”。与其说“目瞪口呆”表现的是人们受到的精神震撼,不如说是对人性的又一次拷问。“惊”也罢,“呆”也罢,都是对斑羚智慧的不能确信,都是对斑羚行为的难以置信,都是对斑羚精神的无法理解。斑羚们用生命的陨逝换来的仅仅是“目瞪口呆”,这是多么富有讽刺意味,这又是文本对人性多么深刻的批判啊!

三、对照凸显人性

在这个拥挤的地球村里,每一个生命都应该享有同等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权利。尤其是作为自然界的强者——人,更应该懂得尊重其他的生命形式,即便是一只蚂蚁或一尾金鱼,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沈石溪曾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当斑羚踏上断石,飞身跃起的一瞬,他们想到的不是死亡,他们想的是让太阳重新升起,让自己的孩子涅槃重生,让种族得以延续。而我们人类却为了个人利益,把一群活生生的可怜的斑羚逼向死亡之道,残忍的剥削他们生存的权利。斑羚选择“死”正是为了种群更好的“生”,可以说,斑羚们比人类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如果说飞蛾扑火是献身光的理想,那斑羚飞渡就是用一种无比的崇高为生命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对照之下,人类漠视生命,漠视斑羚作为与人类共同存在的价值,何其自私狭隘!我们应该学习斑羚:不畏惧困境,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心甘情愿的把生的机会让给他人,活得坚强而有尊严!而非漠视生命,恃强凌弱,随意掠夺、残杀其他动物。

四、人性需要回归

斑羚们践行了沈石溪“改变弱者,争当强者;活着坚强,死得辉煌”的艺术思想。所以每次读这篇文章,每次带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心都被这个故事所撼动,斑羚飞跳的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斑羚这个团体团结奉献、那种敢于自我牺牲让人感动、震动!但同时,心更多的是在滴血,人类的自私、麻木、冷酷更令我愤怒!

有人说,这是一篇动物小说,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成果;有人说,在过去那个年代是允许打猎的;有人说,这样一篇文章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为的机会……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理由,因为我们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类,我们的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这些堂而皇之的理由!他们才上七年级,12、13岁的花样年华,他们的世界应是阳光明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而课文呈现给他们的更多的是人类对动物的残害,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一个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一旦存在,是无法用其他任何形式来弥补的。“作者在此文里既没有表示出对弱者的同情和悲悯,也没有对制造这起灾难的偷猎者们进行谴责,这种价值观存在着错误的倾向,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笔者十分认同。所以针对这样的一篇文章,十分有必要将其从语文教材中撤下去!如果非要进入教材,去展现动物世界的动物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精神的话,我的思考就是,一定要改动,改变人类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让人性苏醒,让良知回归,将人类变得更有“人味”。

下面是根据10—17段做的修改:

试跳成功了。望着山涧上空画出的两道令人炫目的弧线。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爸爸,放了他们吧!”队长的儿子低声喊道。我再也不能沉默了,刹那间,我似乎感受到了那可怜的斑羚在颤栗,仿佛看到了斑羚那绝望而哀伤的眼神,仿佛听到了他们低沉的哀鸣,那似乎是一种最深切的控诉。我对队长说:“我们应该放了它们!”队长皱了一下眉,犹豫着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时,第二对斑羚在空中闪烁着消失了,那遥远的落水声像炸弹一样击中了我们的心!“队长!”“队长……”声音不断响起,大家生怕声音稍大些就会惊了那群生灵似的,不断低声请求着。

队长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我看到他握枪的手有些颤抖。“来不及了!爸爸,求你了!快下命令吧!”队长的小儿子焦急地喊道。队长低下了头,片刻之后,突然挥手作了一个“撤”的手势,转身向营地方向走去。大家都默默地跟在队长后面离开了。

曾经令人胆寒的枪声仍然在我耳边回响,那一颗颗沾满了血腥残忍与罪恶的子弹此时不停的射杀着我的心。想到无数的生命在它的呼啸中涂炭陨落,我毅然决然的将手中的猎枪掷在地下,摔得粉碎。

镰刀头羊望着我们匆匆远去的背影,“咩”叫了一声,两只快跑到悬崖边上的斑羚敏捷地停住了脚步。

山崖上,斑羚群一动不动地站立着,就像印在绚丽彩虹中的剪影……

徐一波,语文教研员,现居山东临沂。

猜你喜欢
斑羚狩猎队长
母性的力量
Captain Marvel 惊奇队长
昆虫运动会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
狩猎等
生命的飞渡
黑斑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