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关注

2016-05-14 15:03刘金刚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李老师学科老师

刘金刚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实践是注重人的关注,还是学科的关注?

云南师范大学张承明教授在一次走进新课程的培训中颇有感触地讲到一个故事:某次她到昆明某小学听课,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孩子们用“虽然……但是……”造句,很多孩子因为刚接触这样的句式,都难以说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来。终于有个孩子很胆怯地说出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句子:“虽然现在的科技很发达,但是我们生活得并不快乐。”该老师一听,顿时眼睛一亮大声说:“对,说得真对,同学们,好好夸夸他!”于是全班同学就高声喊道“棒棒棒,你真棒!”对该同学的发言,老师仅此处理,再无其他评价。

乍一看,上述语文老师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我们很多老师平时也是如此进行教学的。而这恰恰是问题之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甚至整个教育实践都是重视了学科却忽视了人。该案例中,老师只是关注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不是正确,却完全没有在意学生在表达中所传递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好不好。或者可以这么说:老师眼中只有学科与知识,完全没有学科及知识所从属和服务的主体——学生本人。简言之:只要你学习好就行,别的无所谓。我想,就此案例而言,我们且不评价该老师做得到底怎么样,但既然学生已经说了“我们生活得并不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们又岂能对学生的“不快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是否充分地证明了教育者的一种冷:对学生的极端冷酷与对人性的极度漠视!我想,面对学生的“不快乐”,即使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也至少要表达出对他们的关切和呵护之情,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彼此相依的温度。这并不需要付出多高的代价,也并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几句真诚而温暖的话语,就足以传递出我们的温情,以关怀解其“惑”,释其“结”,暖其“心”。而这,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竟然一度缺失!

这让我想到我们教育实践中的某些片段:孩子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通常老师并非关心地询问原因,耐心地听其解释,用心地提供必要的帮助,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你不把作业做好就是对我老师的大不敬,于是让学生“蹲马步”“鸭子走路”,变相体罚。更有甚者,其行为偏激得令人震惊:曾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某某虐童事件、某某踢裆事件、某某针扎事件”等均很可悲却又很有力地佐证着老师们的“目中无人”与“冷酷无情”。尽管这并非普遍现象,但谁敢说其仅是个案?真不知在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一次次的聚焦与讨伐中,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个个红头文件的三令五申中,我们会否切实地将“学生”摆在第一位,让其重获原本该得的尊重?

难道我们注重对学科与知识的关注错了吗?当然不,让学生掌握、练就扎实的基础知识与过硬的基本技能本就是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问题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该忽视了、冷落了,甚至抛弃了教育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素——人。就其本质而言,教育是为人服务的。孩子们之所以接受教育,不就是为了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激发生命的无限潜能吗?既如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正确处理人与学科的关系,而非基于“学科为本”。“以人为本”即我们在教学中要切实将人摆在第一位:理解其人性,尊重其人格,温暖其人情,让学生充分而完整地体味到“人本身”得到尊重与认可的快乐与幸福。倘以此为基础再去看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些不如意,或许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很柔软,很豁达,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什么比人好好的更重要?

至此,我不禁想起我家小孩的一件事来:一天放学回家见他不太开心,问其原因,他不无委屈地哭诉:他座位旁的扫把堆歪倒了,就用脚去扒了一下,正好被来上课的班主任李老师撞见了,于是李老师不由分说地给予他当众提眼皮子两下,打嘴巴三下,踢墙十脚的惩罚。作为同行,我很理解李老师的心情,我们都不太喜欢故意捣乱滋事的学生。可我还是觉得,面对学生的诸多“不是”,或许我们应该多想想是不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我们当年不也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吗?毕竟,小学生不还是需要靠不断地犯错和改错来换取成长的“小屁孩儿”吗?或许,想到这,我们就读懂了何为学生,也领悟了何为教育。

猜你喜欢
李老师学科老师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该得奖的李老师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宠物难伺候
“超学科”来啦
老师,节日快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