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培养策略刍议

2016-05-14 15:10李永寿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头羊基本功学校

李永寿

新教师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发展前景,特别是关系到新课改的兴衰成败。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好新教师呢?笔者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也不必追求一鸣惊人,应当定下长远规划,科学安排,真抓实干,循序渐进。下面,我结合自己管理学校的经历与实践,谈谈对新教师培养的一些认识与做法。

一、树立榜样。选好“头羊”

俗话说:“青藤靠着山崖长,羊群走路看头羊。”满园春色当然是教师培养的宏伟目标,但当这目标还雾里看花时,我们最需要的还是凌寒独放的那一枝,那是融化寒冬唤醒春天的第一枝。说到底,这就是“头羊”,或者叫“领头羊”。新教师培养,一定要找好这只“头羊”,不仅要找准,还要想方设法让他跑起来,进而带动整个“羊群”,形成“万羊奔腾”的局面。寻找“头羊”要注意两点:一是“头羊”要德才兼备,不要只看某位教师上节公开课,业务上稍强一点,就硬给他戴上“头羊”的帽子,那样不妥。“头羊”,德非常重要,品德不行,无以服众,威望亦无从谈起,有才无德的“头羊”最容易让“羊群”陷入内乱的沼泽。同时,看人要看长远,要看教学的基本功,要看献身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要看学习的意志,更要看做人的品质。二是始终要记住,“头羊”不是教师培养的终极目标,不要把力量完全用在了他个人身上,反而忘了大家,冷了“群羊”的心。一羊当先为的是让大家看清方向,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万羊齐进”。

二、目标确定,忠贞不渝

每个学校都会选出几个新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但最终是否把他们都“养大成人”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这都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发展、工作的变动,这些新教师“种子”,也难逃被领导们“移植”的命运,而这“移植”教师的过程也就是伤害其元气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领导在新教师培养上最好能够从长远出发,一心一意,从“一”而终。一是不要随意更换培养对象,今年张三,明年李四,这样肯定是不行的,认准了一棵好苗子,那就非让他开花结果不可;二是不要轻易调换教师任教的学科,今年让他教数学,明年让他教语文,后年让他教英语,这对教师来说,说是信任,其实是否定;三是要帮助教师选准主攻方向,目标要单一而明确。人无完人,全才亦庸才,不能一会儿指望教师成为数学名师,一会儿又要求他成为教育技术高手,或者还要他管理好全校档案,这就脱离了实际。让老师去做一件事,三五年如一日,坚持把它做好,做出水平和境界,这就足够了。

三、在“学”字上做文章

学习是新教师成长的阶梯,组织新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使他们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学校每年都鼓励每位教师自费订1~2份教育报纸杂志,使他们及时获取国内外教育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硬指标要求:①每人每学期要交优秀教案一份;②每人每年要写教育教学论文一篇;③每位教师要写业务学习笔记;④每人每学期要听10节以上的课,并有听课笔记;⑤要参与一个课题研究。以上要求的完成情况纳入教师量化考核与奖励之中。同时,鼓励新教师参加自学、函授、进修学习。在教师自修业务的基础上,要积极倡导拜师学艺,和名师、骨干教师结对,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同时,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请教育专家和当地有名望的教师来校作专题讲座或上示范课,选派新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或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等,以提高新教师的理论水平。

四、在“练”字上下功夫

“练”是新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的基本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狠抓新教师基本功训练,由“头羊”组织新教师大练基本功:三笔、一话、一画。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备课、制作教具及运用电教媒体服务教学等基本功。学校每年都可以举行板书比赛、演讲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从中选拔出一批基本功过硬的青年教师,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练”的形式和方法,千变万化,又何止以上几种,只要以实效为追求,就不必拘泥于模式。比如,可以举办师德演讲比赛、教育名著读书征文、视频课例评选与探讨、教学论文评选、教育博客展示、教学课件比武、教学随笔交流,等等,不一而足。一切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增进认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的活动,都是培养“训练”教师的形式。这就要求领导和指导老师都要做有心人:领导要有大智慧,要靠校园文化来育人,不仅育学生,还要育教师,处处营造出促进师生成长的氛围;指导教师与新教师也要与领导“心心相印”,留心处处皆学问,把小事细节都化为新教师成长的契机和动力。

五、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促进新教师成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晾叹。而纸质记录信息,即通过书本获得或传递知识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新教师的成长更离不开网络,如查阅资料,搜索课件,辅导学生,家校互联等等,网络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在发展,利用网络来培养新教师的形式和渠道也在更新变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排斥不等待,积极尝试,一“网”情深,把网络的优势一网打尽。笔者觉得这样几种方式很可行:一是网上读书。教育专著难买,也贵,不如网上读之,还可以与作者互动、与网友交流。二是上论坛。某些教育论坛,定位准确,分类明晰,人气旺盛,高手云集,常去转转,受益匪浅。三是上博客。笔者爱看教育名家的博客,读来总有豁然开朗之感;另外自己也可建立博客,与同道中人,天南地北,相互访问,互学互评,亦是乐事。四是远程研修。笔者2010年暑期参加了教育部秋季新课程远程研修,感觉这种培训形式新颖而且颇具实效,还能与专家实时互动,非常具有推广价值。当然,网络也是双刃剑,某些青年教师把时间大量浪费在网络游戏、看电视、聊天上,这自然对专业成长毫无益处,应当引起警J惕。

六、“研”是新教师成才的途径

教从研来,研为教用,在“研”字上求实效。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教法灵活,上好每一节课,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天职。针对部分新教师不善于研究、总结的情况,学校充分发挥教导处的导向作用,教科室、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和“头羊”与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了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过去教师只教不研的状况,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教研水平,学校可以坚持每周、每科都开展“一课一研、一讨论”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人选、定听课的领导,有检查、有评比,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中,只有通过“研”,才能达到“举一反三”之功,笔者这里所说的“举一反三”,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要学会举一反三,参加培训也好,外出研修也罢,教师在受训后不能就此了事,还应梳理训中所“获”,写出受训后“感”,播种训中所“学”,传播训中所获的“益”,甚至给培训者进“谏”,总之要总结,要内化,要推广,尽量使教师自身把培训的收益最大化,同时还要把一个教师的收获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收获。但这样的做法是随机的,毕竟培训研修不是日常教学的主流,所以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采取某些相对固定的方式方法,来促进一个教师带动多个,形成教师成长的连锁效应。“师徒结对”就是目前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流于形式的多,真正卓有成效的少。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把“举一反三”的培养模式本地化、精细化、高效化,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头羊基本功学校
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
学校推介
头羊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后套头羊
后套头羊
头羊
平面向量的基本功,你掌握了吗?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