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里的坚守

2016-05-14 10:34孝雅楠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皮影戏艺术团皮影

孝雅楠

在曼妙的光影世界,飘渺的表演创意,美丽的皮影雕刻图案,还有那苍凉的锣鼓与唱腔,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当祖先留下的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皮影艺术,再次激起王熙、林中华夫妇追求的欲望和前进的灵感时,他们也追寻到了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林中华说,当年他投入自己近10年的所有积蓄,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民营皮影艺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就是希望自己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从文切入,以商养文,保护遗产,做大做强产业,找出一条适合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新路。

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团位于圆明园南门东侧,这里是平遥、上海、杭州、济南等地“龙在天”的总部。龙在天皮影艺术团团长王熙告诉我,之所以为艺术团取名为‘龙在天,就是寓意希望艺术团像中国龙一样飞翔高远,拥抱梦想。

据了解,几年来,艺术团以继承和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坚持弘扬艺术本体,不断创新形式。艺术团广泛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赞誉。他们多次举办公益演出,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为孩子们演出近2000场皮影戏,足迹走遍了社区和乡村,把皮影戏演到敬老院,演到智障儿童学校,为老年人公益演出,给灾区孩子举办皮影专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龙在天皮影艺术团在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受到中央领导李长春、刘延东、刘云山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视。被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文化局评为北京市“民族文化进校园”重点演出单位,被北京市教委列为“北京市少儿皮影民俗文化教育基地” 。

2015年9月,龙在天皮影剧团研发的“动感皮影教具”获得国家专利。2015年11月,王熙编著的少儿皮影教材《皮影艺术的秘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热爱与坚持很重要

王熙和皮影戏的渊源要从她爷爷的爷爷说起,据她讲,爷爷的爷爷是表演皮影戏的老艺人,清朝的时候进京,在京西一带演出,还进过故宫,给当年的慈禧太后演皮影戏祝寿。但到了爷爷这辈儿,这门手艺基本上就失传了。王熙七八岁时,村里只要一有皮影戏,她就会冲上去看,那晃动的影子、精雕细刻的影人、激烈的打斗和铿锵的锣鼓,都会让她为之入神儿。那时候,老人们管皮影戏叫“听影”,看久了,王熙就眯上眼睛继续听咿咿呀呀的唱词儿,等再睁眼看周围,就只剩下几个老头老太和她了。

大学毕业后,王熙进入了一家知名的网站做设计,丈夫林中华则在一家时尚杂志社当资深编辑。可是共同的志向让他们二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稳定且待遇优厚的工作,踏入心心念念的皮影世界。两人一拍即合,先邀请了十几位表演皮影的老艺人,在小区租个房子给他们安顿好,晚上等大伙都吃完晚饭,就敲锣打鼓出来在小区广场上表演皮影戏。据王熙介绍,刚开始演的时候,里三层外三层还会挤满了人;后来,人们见怪不怪了;再后来,甚至干脆有人投诉他们说唱戏声音太吵以至于妨碍到休息了。王熙、林中华夫妇干脆来到北京人流最密集的前门大栅栏租了个场地,用金色的墙纸把场馆布置得金碧辉煌。同时,王熙回到山东老家,把家传压箱底的皮影道具都运了过来,村里的邻里知道她要搞皮影博物馆,也都把家传的皮影道具捐给她,就这样,皮影艺术博物馆紧锣密鼓地开张了。一年租金55万元,那是2006年。王熙和林中华就此一头扎进了皮影戏。

王熙穿上古装,拿着皮影道具边跳边吆喝:“看皮影咯,里面有地道的皮影戏!”双休日,他们走街串巷,去北京胡同里拜访皮影老艺术家,想请他们出山做艺术顾问,结果都是被泼冷水。

那时候,日子是艰难的。微薄的门票收入对比房租,真是杯水车薪。王熙先找了群大学生来学,大学生学得快,但他们付不起体面的薪水,慢慢地都走光了。后来又去老家找些初中、高中毕业的年轻人来北京学,刚开始他们听说自己将成为一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人,特神圣,愿意学。但时间一久,就觉得没意思了,纷纷辞职。

走投无路的时候,林中华找到了“袖珍人”歌手吴小莉,试图让她带人来学习皮影戏。王熙说:“联系上小莉颇费周折,她那会儿已是中国袖珍人联谊会会长了。没几天,小莉就带了四个‘小孩儿来大栅栏参观,那天是2008年4月1日。这几个“小孩儿”找工作一直碰壁,看了皮影戏后表示愿意留下来学一学。传统的皮影表演台子高,适合正常身高的人站着表演,而皮影道具的杆是又粗又长的竹竿。为了适合袖珍人表演,我们把台子降低了20厘米,竹竿太粗太重他们拿不了,专门买来炸油条用的长筷子,为他们量身制作了一批杆。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团里的袖珍人有六七个了,初具规模。我带着这7个袖珍人,开始了非遗世界里的童话梦之旅。不同的是,这个皮影梦不都是快乐,也充满了艰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坚持了下来,我觉得,内心的热爱和坚持,真的很重要。”

皮影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的皮影历史悠久,悠久到不知道是神创作的还是人创作的——有的说是黄龙真人,有人说是观音菩萨,有的说是汉代的张良,诞生地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西安附近的华县华州,有人说是河南、陕西、山西交界处,有人说是宫廷里,也有人说是民间百姓家。皮影人的出身可谓迷雾重重,但是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发现皮影艺术遇到过大约三次重大的浩劫,这是有文字可考的。

第一次,北宋南宋时期金人入侵,破坏了百姓的经济生活,极大冲击了社会文化发展,而且有明确文字记载,金人打败宋的军队,大肆抢掠,不但抢东西,还抢走了皮影戏演员。在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环境下,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重要影响。

第二次,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打到了北京,清朝统治者下旨禁止演戏,皮影戏作为民间班社,也在禁演之列,前后大约10年皮影戏演出受到朝廷限制,也使皮影艺术本身受到冲击。

第三次,就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十年,几乎所有的皮影艺术团队都受到重大冲击,下放、停演、劳动改造,皮影戏几乎绝迹。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改革开放,皮影艺术复苏,开始像巨石下面的小草,弯弯曲曲地生长出来。这是令人感叹的,真正的民间艺术的力量,民间艺术的精神。

“但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皮影艺术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艺术团创始人兼运营总监林中华说。他手里就有一本1957年北京皮影老艺人路景达先生出的皮影书籍,里边介绍的皮影火彩、表演技巧、道具制作,非常系统详实。他说:“我们现在很多剧团和地方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人家当时已经上升到理论了。但是现在传统的艺术精髓丢了不少,加上改革开放30年,举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艺术不太受重视,皮影艺术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所以目前,中国皮影艺术表演的整体水平、艺人艺术和行业总体状况不如上世纪50年代。”皮影艺术的现状可以概括成一句古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状态大约反映了全国皮影艺术的状况,在河北唐山地区、陕西华县渭南一带,甘肃环县和辽宁凌源一带是比较好的,当地还能组成10几个班社。这些班社情形类似,60多岁的老艺人挑头,农闲时节演出,不靠皮影戏养家糊口,也不是专职做这个,每年有几万元、好的十几万元的演戏收入,但是再发展很难,而且很少有年轻人加入,自己的子女也不学,所以这就是现状。

皮影戏存在的三大关键因素

皮影艺术所蕴含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林中华夫妇充满信心去发展它的源泉。林中华认为,皮影戏艺术不仅不会消亡,相反,还会迎来一个欣欣向荣的艺术春天。他述说了三大决定皮影艺术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理由。第一,传统的民族文化,深厚的民俗土壤,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心灵家园所在。像很多人一样,虽然离家漂泊很久,但是始终不会忘记自己的故土和家园,甚至离家越久,思乡越迫切。而皮影艺术正是全体炎黄子孙很难遗忘的心灵家园里的一朵奇葩,这是皮影艺术的先天禀赋。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角度讲,全体国民都不会抛弃皮影艺术,全世界人们都知道它,这点尤为可贵。第二,国家空前好的文化政策,为皮影等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后天生长的“水分”和“土壤”。2003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逐渐被提出来,2006年国家开始设立“文化遗产日”,开始全面申报、整理、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项目。老艺人在家里可以拿补贴,政府领导鼓励,这些历史上基本上是没有的。据林中华介绍,2010年的第五届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李长春同志专门点名要观看龙在天袖珍皮影艺术团的表演。国务院批复陕西华县建起了“皮影文化产业群”,甘肃环县、河北乐亭、辽宁凌源等不少县市都被文化部命名为“皮影艺术之乡”,保护政策、项目支持予以倾斜。这些都是皮影艺术继续发展的好条件。第三,科技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正在为传统皮影艺术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皮影戏离不开灯光、幕布、道具,道具制作需要染色、雕刻、绘画,而这些环节,在目前高技术手段条件下,新产品不断出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比如,皮影戏后台的照明灯开始是油灯,后来用电灯泡,再后来出现日光灯管,而现在LED灯又开始在皮影后台应用了。道具制作材料也是如此,有的剧团已经很少用驴皮、牛皮制作道具了,有的开始用塑料,也有用其他材料试验的。当然有人反对这个,认为皮影戏必须用皮子雕刻才是原汁原味的。林中华却认为,新的科技手段、材料,包括电脑技术、声光电高科技手段的使用,都将是传统皮影艺术发展的必然。

皮影艺术如何发展?

对于皮影艺术的发展走向,林中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皮影艺术与旅游景点结合。皮影戏的演出形式分为传统的流动演出和定点演出,像河北地区,他们了解现在还有五、六个小型皮影戏班子在农村、乡镇、矿区流动演出,一个地点演出十几天,然后再换到下一个演出地点,这是传统的演出方式。另外一种演出,就是林中华认为很有前途的旅游景点的驻场演出。现在杭州宋城、上海七宝老街、成都锦里、西安大唐西市、海宁盐官老街等,很多景区都有皮影戏的演出,龙在天皮影剧团也在北京圆明园建立了常年演出剧场,可以容纳300人同时观看皮影戏表演,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皮影小剧场。按全年计算,演出收入还可以。这样做既增加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内容,又增加了皮影剧团的稳定性和经济收入,相得益彰。

二是传统艺术与现代题材结合。林中华的体会是在原生态皮影戏的演出之余,还要研究、排演新题材、新形式的皮影剧目。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邀请了陕西华县一个戏班子、河北一个皮影戏班子,一个少儿的影戏班子同时演出,老人可以欣赏带唱腔的影戏,但是大多听不懂老腔和碗碗腔,少儿对于普通话的演出非常感兴趣,演出《火焰山》《福娃传奇》《喜洋洋》等新编剧目,孩子们都不愿意走。效益也提高很多,最多每天销售额近万元。可见普通话加现代题材,更接近人们的生活,更能留住年轻的观众。

三是皮影演出与少儿教育结合。“非遗保护要从娃娃抓起”,林中华认为,针对孩子的特点,不要过多地唱腔,戏不要太长,而且要给孩子留出现场体验的时间,因为现在孩子动手能力很强,家长也希望孩子多动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编排了《龟与鹤》《动物的秘密》《喜洋洋》《哪咤闹海》《葫芦娃》《红孩儿》等孩子喜爱的皮影戏,其中,新编皮影戏《红孩儿》在人民大学演出时,1000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演员的敬业精神感动了许多大学生现场落泪。现在,他们的少儿观众已经占到观众的6成以上,龙在天艺术团也在北京9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皮影戏小剧社”,并与传媒大学等13所大学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关系。新形势下,皮影演出与少儿、年轻人教育结合是必由之路。

四是皮影产品与收藏礼品结合。像许多同行一样,林中华的思想很明确,必须要把皮影戏的衍生产品经营好。他说:“比如唐山的皮影剧团每年出去演出,据说大家都会带不少艺术品,现场售卖,观众都很喜欢。从全国各地的皮影艺术品收藏品的开发来看,样式还是太单一,包装也不够精美,这方面还需要努力。”

林中华表示,皮影戏的前途还在于舞台精品的打造,产品的质量是关键,优胜劣汰,这是市场永恒的规律。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新时期皮影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条件,困难可能是长期的,但是只要皮影业界的同仁们有恒心有毅力,探索不止,皮影艺术必将无限延长生命力,赢得一个灿烂的春天!

如今,龙在天皮影艺术团经过打拼和积累,已经进入稳步成长、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个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文化的繁荣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王熙、林中华夫妇愿意在传统皮影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之路上作出更多的努力,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皮影戏艺术团皮影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舞台上的意外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街头巨偶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