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往复的人生年轮

2016-05-23 12:14崔航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族志宗教文化

崔航

【摘 要】生活是循环往复的继承,人生是环环绕绕的继续。不论你我,不分民族,不定族群,人类的生活轨迹就是一圈圈循环往复的人生年轮。

【关键词】民族志;叙事电影;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37-01

作为一部有着独特意义的民族志电影,《永生羊》是对少数民族情感的扩大化表达,影片中的情感主线包括亲情和爱情,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母亲之爱、人对自然复杂而又敬畏的崇拜之爱以及人类之间互相怜悯而又竞争充斥的矛盾之爱。[1]

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具有较强民族志性质的电影一般需要包含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建立在现场长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行为仔细深入的描写和分析[2];在《永生羊》拍摄过程中,所有主创人员都辗转在喀纳斯、张北草原和阿勒泰地区进行实地的取景和创作[3],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开始,就立足于对哈萨克族文化探究的基础之上融入故事性的元素。

其次,拍摄中所特意观察的人类行为要同一定的文化规范结合起来。[4]纵观这部影片,导演用大量的叙述性的细节对哈萨克族群进行民族文化的深刻剖析,羊是民族文化传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安排了众多关于羊文化文明的阐释和解读,每一只用于祭祀的羊在被杀之前,牧民都会对真主安拉表露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渴望理解的信念:“你死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5]

在这部影片当中,矛盾心理是每个人物特有的精神状态。其符合民族志电影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影片中人物的行为动作往往以宗教、文化为依托,又深受宗教、文化的限定和制约。[6]草原女子的婚姻掌握在父母手中,爱与不爱根本不是婚姻的条件,最初的乌库芭拉只能通过演奏库布孜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伤。从一开始的感伤到最终冲出桎梏选择私奔,人物行为虽率性但不违背文化伦理,电影中通过种种细节来为乌库芭拉的私奔行为做铺垫。由此来关照影片中的人设和剧情,如观众所想一般,乌库芭拉最终和花骑私奔,若没有之后的死亡与分离,这或许是一个人人欣羡的关于爱情的童话故事,但是私奔在固有的宗教文化中本就不被认可和接受,因此人物命运的多舛无奈纯粹就是文化束缚下的牺牲品。

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无一不是在文化、宗教的内蕴中展开故事的叙述。小哈力的成人礼热闹而庄重,这是对哈萨克族中关于男子成年仪式的展现和表述,剃辫、烟熏、族群围绕的观礼,每个细节之处都依托于固有的文化而加以真切的表达。影片遵循文化的动作细节更具仪式感的行为还有杀羊,这原本是血腥残忍的,但是祈祷仪式赋予了这一行为不同的文化解读,充斥着更多的宿命感意味。羊的死亡不再是单纯地满足人们的口舌欲望或者温饱问题,而是已经作为一种联通普通人们和神灵上苍的纽带,人们通过杀羊的仪式来祭奠、祈祷,因此本片的片名才能够定义为永生羊。永生的不是羊群也不是人类,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交替和继承,更是人物命运的反复和宗教、文化千百年来的浸染。

第三,影片的拍摄要遵循完整性原则。要在完整文化背景下再现人物、环境、事件的整体性,并真实地揭示人物、环境、事件之间的文化联系及其与整体文化背景的关系。[7]由此来看影片中的叙事特点,其剧情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哈力由少年成长为壮年、老年的一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种种事件从而完成对本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认知和传承的故事。

最后,民族志电影讲求真实性原则,这样真实性在于对文化的全面反映和解读,不再是单单地用影像记录现象和事件,而是在文化的内涵底蕴下剖析本质和关联。影片的真实性还表现在没有刻意将悲伤和痛苦放大,仅仅是寥寥镜头下展现自然环境、文化底蕴中人和动物的渺小无奈。阔天大地中,乌库芭拉悲伤的身影渺小而不值一提,漫天风雪中,濒死羊群的痛苦只能被凛冽的寒风掩埋。不留痕迹的表达是最让人痛彻心扉的存在,真实性并不仅仅是将所有的不美好都毫无保留地加以展现,而在于用最原始的方式含蓄地将悲伤和无奈藏留,如同影片中饱经沧桑的奶奶对人生的感悟,长不开的疥疮最疼。

影片的最后,凯斯特尔还在等待,这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也还会随着圈绕的人生继续发展,更如同我们的生活一般,继续无休无止、循环往复。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英]麦奎根.文化研究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8(3).

[5][苏]巴赫金著,钱中文译.巴赫金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6]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7]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崔 航(199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民族志宗教文化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