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

  •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民族志研究范式的转变探析
    2)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是现代人类学的重要基石。“作为人类学专业的民族志与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民族志有很大的差别。人类学民族志有很多而且比较严格的规范,但是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民族志要有弹性得多。……人类学研究要体现整体观,一定要达到对调查对象的完整理解。……人类学者做的田野可能成为一辈子的财富,无用之用是专业民族志者终身受益的心态。”[1]50-51尽管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和任务、要求等方面的差异,但其目的基本相同,或者说其目标基本一致,都是为了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4期2024-01-02

  • 非遗如何进入高职教学的民族志研究
    丽独具特色。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泥塑教学,发现非遗文化进入高职教学实质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创新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优化,才可能趋近于完善。具体策略是: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国家政策为保障,以教育管理部门顶层设计为抓手;结合教学改革,以非遗为师,不断提升传承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优先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其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价值与功能;适应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争取资金和资源的供给。关键词 凤翔泥塑;非遗文化;高职教学;民族志;文化融合中图分类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1期2023-07-25

  • 黄河岸边的“民族志
    李孟舜摘要:从民族志的视野观察,河南作家冯杰的《北中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关于文化习俗的文学散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构建了历史与环境的紧密关系,进而构建了文学地理意义上的文化历史图景。冯杰对日常经验的思考与表达,蕴含了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文化习俗中最为细致而深邃的形态。作家将文化思考的原点锁定在“北中原”的地理空间内,同时超越了单一性的乡村经验世界,通过乡村与城市的“对话”关系,放大了观察文化变迁的坐标系。关键词:民族志 冯杰 北中原 黄河流域 日常书写冯杰诗书

    南腔北调 2023年1期2023-07-05

  • 从物到非物的遗产:黔东南四十八寨侗族“牛”的民族志研究
    对侗族“牛”的民族志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牛”在侗族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重要性经历了一种由物到非物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并非完全否定“牛”的物质性价值,而是强调非物质性的文化下,它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价值,而这种非物的变化也推动了侗寨的发展。关键词:“非遗”;侗族;牛;文化;民族志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3在侗族悠久的农耕历史文化中,牛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物的层面,牛既是侗族人民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2023-06-22

  •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的“深描”文化
    ”的理论,提出民族志要深描的研究方法。民族志是对编码进行编码,“深描”不意味民族志描述某一事件时达于一致,“深描”的民族志是反思和批判的。格尔茨主张把文化看成一种符号系统,来分析象征符号的功能及其意涵,他的理论影响远远超出了人类学的范围,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学科及其跨学科领域。关键词: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 文化 深描 民族志克利福德·格尔茨在1973年创作了《文化的解释》,此书的问世被誉为人类学解释性运动或象征性运动的奠基之作。次年,本书获得了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2023-06-04

  • 自我的表征与社会的隐喻:“自我民族志”析论及反思
    刘海涛一、自我民族志:“中国版”实验民族志的一种新尝试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学学科视角来看,“田野”既是一个与“此地”相分离的异域地理文化空间,也是人类学学者生产关于“他者”的专业知识的工作场域。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此地”与“彼地”越来越密不可分,“我者”与“他者”日益相互杂糅在一起。在当下全球一体化、网络一体化的社会条件下,如何界定“田野”以及从事“田野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需要不断反思的学术问题。“在这个时空日益被媒体和交通浓缩的世界上,所谓的‘田野’更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3-11

  • 自传式民族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875)自传式民族志是为理解文化而描述并系统分析个人经历的一类研究与写作方法,基于研究者本人的独特经历展开自传式叙事。[1]受多重因素的催化,自传式民族志享有深度引入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首先,全球化及媒介技术以潜在而强势的驱力冲击当今社会,多元性和开放性成为现代文化生态的特征。社会科学研究中再以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概念解释身处多重文化及冲突中的现代人,日益显现出适用危机。因此,从具体的人之经历出发,揭开浓缩景致下缠绕的细节,回应文化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成为不可或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2023-01-05

  • 民族志文本与话语权力
    730000)民族志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或文本,是指“在社会科学的分工比较细密或者说比较发达的许多国家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扎进社区里搜寻机会事实,然后用叙事体加以呈现的精致方法和文本,其基本含义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1]不同的民族志阶段具有不同的民族志写作风格,目前学界对民族志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从民族志发展阶段角度进行分类,分为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这是目前学术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其对应的民族志文本内容分别是新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12-29

  • 音乐表演民族志
    互碰撞与影响,民族志的写作也因此有了更多理论依据,分别从不同的方法理论中形成多元风格。音乐表演民族志作为民族志的支脉,以鲍曼“表演理论”为主体内容,汲取不同的理论精华,为音乐表演民族志的撰写提供了更多理论视角。所以,本文以音乐表演民族志为研究中心,通过对其在西方语境中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含义归纳,来反思当下中国音乐表演民族志撰写的理论逻辑,并在中国相关成果中寻找其发展过程与自身特点,了解音乐表演民族志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一、追溯与演变:从民族志到音乐表演民族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2年3期2022-11-06

  • 追火箭的人:流动性视角下嫦娥五号发射观测旅游者民族志
    火箭发射游客的民族志研究探讨基于实地观看火箭发射的流动特征。研究发现,“追火箭”旅游的流动性体验超脱于火箭发射的具体时空场域,从出发前开始,延伸至回程后仍不断持续,且基于“追火箭”的旅游流动过程强化了旅游者的国家认同、唤起了旅游者的自我认同。此外,研究对象呈现出循环新部落的特征,虚拟流动与现实移动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方面,虚拟流动通过出行前的信息流动与社交互动为现实流动奠定了社会关系基础,另一方面,现实流动深化了虚拟流动建立的社会关系层次,并为流动回虚

    旅游学刊 2022年6期2022-07-05

  • 城镇儿童眼中“森林”的文化意义及其建构
    儿童图像世界的民族志研究,揭示了城镇儿童眼中“森林”的文化意义及其建构机制,发现家庭是城镇儿童建构生态文化意义的主要场域,间接接触是城镇儿童建构生态文化意义的行为基础,想象性是城镇儿童建构生态文化意义的思维特征。对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应陷于形式化,应力图超越人类中心觀。关键词:生态文明观;森林;儿童;图像;民族志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2)03 - 0144 - 09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2年3期2022-05-09

  • 音乐民族志
    独特视角。音乐民族志(Musical Ethnography)是民族音乐学学科(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的实践基础,但其并非由学科线或理论观点来定义,而是由一种描述音乐的方法或叙事策略来界定。②Seeger,Anthony:“Ethnography of Music”,Helen Myers,ed.Ethnomusicology:An Introduction,New York.And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民族艺术研究 2022年2期2022-05-06

  • 学前儿童同伴文化生成路径的民族志探究
    值。本研究采用民族志方法,深入3所幼儿园,探究儿童创造同伴文化的过程。结果发现3所幼儿园的儿童都基于各自生活的幼儿园环境,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意义符号,其所形成的儿童同伴文化包含五项核心主题,分别是自我展现、友好相处、冲突分化、集体性的常规游戏、对班级规则的“二次调整”。儿童“自我”的成长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内在源泉;同伴间的共同游戏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核心动力;对成人文化的阐释性再构是儿童同伴文化生成的路径机制;幼儿园文化的包容性是儿童同伴

    学前教育研究 2022年4期2022-04-28

  • 民族志书写与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
    特色。作者通过民族志展现了万物有灵的民间俗信,再现了贵州的原始文化及人物的神性特质,最终达到重建文化图腾与民族精神档案的目的。而对地方风物的怀旧情绪、对乐观坚强民性的普遍关怀、渗透在史志书写中的现代性反思,组成了肖江虹民族志小说的丰富情感向度。【关键词】 民族志;文化人类学;《傩面》【中图分类号】 I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2)01-0053-04肖江虹的中篇小说《傩面》《蛊镇》《悬棺》被称为贵州“民俗三部曲”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28

  • 民族志与翻译研究的跨学科互鉴①
    的《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Writing Culture: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一书的问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开辟了人类学思潮中的一个崭新时代。在这本论文集中虽然集结了对人类学诠释和反思的不同声音,但它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民族志学家的写作问题,阐释了民族志文学转向的必然性,强调了文化表述的诗学与政治学对于民族志书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时隔几年之后,1992 年苏珊·巴斯奈特(Susan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3-17

  • 黄河岸边的“民族志
    李孟舜摘要:从民族志的视野观察,河南作家冯杰的《北中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关于文化习俗的文学散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构建了历史与环境的紧密关系,进而构建了文学地理意义上的文化历史图景。冯杰对日常经验的思考与表达,蕴含了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文化习俗中最为细致而深邃的形态。作家将文化思考的原点锁定在“北中原”的地理空间内,同时超越了单一性的乡村经验世界,通过乡村与城市的“对话”关系,放大了观察文化变迁的坐标系。关键词:民族志 冯杰 北中原 黄河流域 日常书写冯杰诗书

    南腔北调 2022年1期2022-02-03

  • 书写“文化”与文化“书写”:民族志书写的辩证法
    言,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是展现其理论实践和实践理论的最好方式。在科学民族志阶段,基于对科学性的理解与实践,民族志书写的重心在于书写“文化”,科学民族志书写的文本化现象十分突出。而在后现代民族志阶段,基于对主体性的把握与尊崇,民族志书写的重心在于文化“书写”,后现代民族志书写的主体化趋势十分明显。“见物不见人”与“见人不见物”的碰撞与交融,充分表征了民族志书写的历史与逻辑,也预示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民族志书写范式的呼之欲出。辩证法与民族志书写的有机结合,不仅能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4期2021-12-29

  • 书写“文化”与文化“书写”:民族志书写的辩证法
    言,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是展现其理论实践和实践理论的最好方式。在科学民族志阶段,基于对科学性的理解与实践,民族志书写的重心在于书写“文化”,科学民族志书写的文本化现象十分突出。而在后现代民族志阶段,基于对主体性的把握与尊崇,民族志书写的重心在于文化“书写”,后现代民族志书写的主体化趋势十分明显。“见物不见人”与“见人不见物”的碰撞与交融,充分表征了民族志书写的历史与逻辑,也预示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民族志书写范式的呼之欲出。辩证法与民族志书写的有机结合,不仅能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4期2021-12-29

  • 我国民族志翻译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基于中国(CNKI)知网的可视化文献综合分析
    欣向荣。其中,民族志翻译近年成为民族翻译研究和实践的新兴方向,发展势头迅猛。民族志(ethnography),又称人种志或文化志,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强调在异域文化人群中实地深入调研,参与当地人生活,取得第一手观察,在此基础之上就某一族群习俗进行撰写和记录。而“翻译”同样也是面对不同语言文化,特别是民族翻译和典籍翻译中面临口传信息文本化、语言转换、文化信息描写等多重困难。[1]可见,民族志工作和翻译在本质上有共通之处。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

    民族翻译 2021年5期2021-12-23

  • 中国民族志研究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确立了传统科学民族志范式的准则和方法,提供了近两百年来民族学/人类学者开展研究的典范。从最早翻译、介绍西方的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中国老一辈民族学/人类学者很早就认识到民族志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探索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他们身体力行开展田野调查,使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民族志集中产生的年代,民族志田野调查也成为这一阶段学科建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因民族工作的现实需要,在民族识别、少数民族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7期2021-11-29

  • 民族志撰写中的“科学性”研究
    诺夫斯基之前,民族志的基础是已有之记载、道听途说之流言、口口相传之叙述以及研究者想象力的发挥,此时的人类学家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在历史的偶然中于1914 年到达了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这标志着人类学开始走出书斋,从参与观察中获取新知,以实际情况表达观点。可以说,“民族志的权威地位是由坚持科学主义的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确立起来的”。[1]“从19 世纪末人类学家走出书斋进行实地田野作业以来,选择一个特定的田野地点就成为人类学家田野工作中具有重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9-06

  • 看事物的方式:欧美人类学语境中的电影研究取向
    现符号学取向、民族志取向、感知人类学取向及新艺术史取向,他们从各个不同取向的影像中观看社会的文化意义与社会结构。关键词:人类学电影;符号学;感知人类学;民族志;新艺术史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21)03-0079-09一、前言:在时间艺术中敞开澄明之境关于桑海人的历史,人类学者保尔·斯托勒在描述让·鲁什的电影中有一段动人描述,“桑海人的历史不仅仅只活在几本落满尘埃的书本与文字之间,而是活在桑海人的经验世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8-06

  • 民族志翻译的分类与距离刍议 ——以黑格尔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为例
    书写或翻译视为民族志翻译的研究已不鲜见,不少中国学者将苗族、彝族、羌族、壮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学翻译作品看作是民族志翻译来进行研究。比如,段峰以羌族文学为例研究民族志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对外译介,王治国以阿库乌雾的《凯欧蒂神迹》为例研究彝族诗歌的跨语际书写与民族志翻译。不过,中国学者中将他者对中国的描写视为民族志翻译的不多,但有不少将此类没有原文文本的书写回译视为“无本回译”。黑格尔关于中国的翻译并没有原文文本,是根据德文译文及之后的英文译文进行的一种民

    民族翻译 2021年3期2021-07-28

  • 设计人类学发轫的初探
    启示。关键词:民族志 行为研究 物质文化 设计介入 知识生产 本体论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6-0104-03引言设计学与人类学的相遇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具体表现为二者展开物质文化研究的对象有所重叠,并且都对于人类造物行为的本质进行探索。目前,围绕“设计人类学”这一领域展开的讨论有赖于这一学科交融的背景,但更多是在当代人类学转型和不断扩张的设计学科从应用方法层面扮演转型补给的角色:一方面,由于人类学和设计学的

    设计 2021年11期2021-06-15

  • 大运河食品民族志:日常食物实践与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
    食品文化是一种民族志。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工程,是中国南北交往、货物流通的重要渠道,其周边沿岸地区的食品因为大运河的诞生而发生了诸多改变。食品文化是一种民族志,刻画了一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食品是一个特定地区文化的载体,通过食品可以反映一段历史。由民族志这一形式对徐州窑湾大运河食品文化进行研究,可以描摹出当代徐州窑湾大运河地区的特有风貌,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历史文化,有利于大运河的保护。关键词:大运河;饮食文化;民族志;日常食物实践;社会行为中图分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3期2021-04-01

  • 网络民族志基于研究者身份的伦理关系
    关系问题,传统民族志研究不乏反思的精彩讨论。拉比诺(Rabinow)在《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反思》中发现,他自己“在调查中并非客观的观察者,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行动”[1],而作为被研究对象,当地人也是复杂的,他们也时常利用他。在拉比诺之后,反思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著作陡然增多,如杜蒙(Dumont)的《头人与我》与德耶尔(Dwyer)的《摩洛哥对话》等。这些著作与论述透露出几个问题:研究者其实一直是民族志研究理应观照的对象之一,民族志研究过程中研究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03-25

  •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民族志文学研究综述
    300001)民族志文学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近年来,民族志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活跃,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对相关研究全面的综述类成果。笔者不揣浅陋,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一、民族志文学的名称到目前为止,民族志文学的名称并不统一,它至少有如下名称:民族志小说、人类学笔记、人类学小说、地方性小说、民族志诗学写作、民族志书写、民族志叙事等。民族志小说的名称最早应该是由李裴提出来的,她在1999 年的《自述体民族志小说——从〈高老庄〉看中国小说新浪潮》一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17

  • 真善之间:民族志书写的价值性探析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天真的人类学家》等民族志理论反思作品的推动,民族志写作将“人类学置于当代话语中有关表述社会现实的问题争论的漩涡中心”(1)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E.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8页。,并“被想象为人们认为事物看起来像什么和事物的真实情形是什么之间永无休止战争的战场”(2)C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1-12

  • 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
    。本文将其放在民族志的视阈下进行探讨,用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比新中国之前的民族调查,审视调查者在全景式的认知少数民族的过程中,如何借用民族志,利用其异质性特征,完成对中国的“原始社会史”及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的认定并将其纳入中华民族的整体叙事中。民族大调查形成了对中国的整体再认知,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民族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原始社会史;社会性【作 者】王璐,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41

    广西民族研究 2020年4期2020-10-20

  • 当代乡土文学往何处去
    ;困境;衰落;民族志摘 要:就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发展而言,似乎越来越陷入了书写困境,越来越难以获得评论界和读者的认可。很多人认为乡土的衰落必然导致乡土写作的困境,这样的理解,因果关系太弱,说服力不强。乡土社会的衰退感其实一直未曾被表达和被承认,并没有被整合进我们的文化体系中,这是造成乡土写作困境的重要原因。当下越来越多的乡土作品开始表现出了一种从文化而非现实角度切入乡土的写作意愿,带有了浓厚的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志或准民族志写作意味。这种写作对于摆脱乡土写作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5期2020-10-09

  • 短视频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互动机制
    少的。本文采用民族志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入云南省向阳坪村田野,发现短视频与留守儿童存在互动机制,留守儿童用自己的方式与“媒介世界”对话,而不是被“魔弹论”击倒而“牺牲”,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地方文化的变迁。关键词:短视频;农村留守儿童;传媒文化;民族志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065-02一、引言短视频正在成为全球传播系统中的新兴媒介,短视频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便再也无法剥离出来。城市是短视频的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2020-09-10

  • 民族志写作中的人类学历程与反思
    马婧杰关键词:民族志;后现代;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094 — 03民族志的写作是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范式,在人类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民族志的写作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范式。在早期的民族志萌芽阶段,民族志写作并不是人类学家的专有成果。从旅行见闻游记到满足殖民政治需求的考察报告,民族志写作并无专业的操作规范。早期研究文化的学者如弗雷泽运用这些资料,著成早期的人类学作品,被称

    理论观察 2020年6期2020-09-08

  • 茶馆公共空间功能转型的背景以及成因
    立在茶馆本身的民族志调查基础上。存在于平民阶层中的生活空间、话语空间构成了成都茶馆顽强的生命力,使其能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经久不衰。关键词:茶馆;公共领域;民族志一、研究背景过往对成都茶馆的研究,多将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附带部分,强调悠闲与舒适的生活氛围,但难以解释虽然成都历史上多次对茶馆进行改造,但成都茶馆仍然在当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缘由。如果仅将茶馆视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场地,考察其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则难以解释茶馆在成都兴起的核心原因。王迪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分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4期2020-07-22

  • 多点民族志
    张多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俗学和人类学的一种基础性方法论,是反馈研究所得的主要手段。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者希望通过对本土方法论概念“民俗志”的阐发,来树立一种与民族志对标的方法论,但至今为止学界尚未就“民俗志”的内涵与外延达成共识。从国际民俗学的实践来看,民俗学者对其田野调查过程与所得的学术性呈现方式中,“民族志”依旧是基本手段之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学者与民俗学者对单个社区的聚焦式民族志多有反思,尤其是面对当代世界剧烈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3期2019-12-16

  • 民族志的三重叙事与实践反思
    达“所有国家对民族志的理解都是一样的。它是(笔者注: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初级阶段:观察和描写,田野工作(fieldwork)。”[注]①[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结构人类学》(第1册),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年,第325-326页。然而,并不是全部民族志撰写者对民族志的写作方式的理解都是一样的。范式多样化、作品文学化、修辞多元化、目标现实化等民族志背后存续的诗学和政治学,很好地表征了当代民族志的现实发展样态。“写作不再是边缘或神秘的一维,

    云南社会科学 2019年1期2019-03-04

  • 解构与建构:民族志书写的内在悖论探析
    田野调查工作和民族志写作已然成为了学界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中最活跃和敏感的竞技舞台[2]8。在西方,有的学者从现实入手去建构新的民族志书写范式;有的学者落脚于解释人类学,关注文化背后的解释性象征符号分析;有的学者关注民族志书写的科学性理论和实践。总之,“它们都被民族志的实践所鼓舞,并且反过来激励着民族志实践,民族志实践是它们在分化时期的共同的标准”[2]35。在中国,诸多学者从理论、实践层面对民族志书写进行了多维视角地探讨,在民族志书写范式、方法、路径、方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2-20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志影展现状与创新对策 ——以广西民族志影展为例
    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志电影属于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志电影是人类学学者以田野考察为基础,借助于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以视听形式对某一族群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动等给予的描述与记录。①而民族志影展是专门为民族类型纪录片、电影而设立的,广西民族志影展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广西民族志影展的重要意义与发展前景更值得探究。一、国内民族志影展现状中国民族志影片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文化部门曾经组织拍摄过后来被称赞

    视听 2018年7期2018-04-01

  • 民族志方法的现代性转换及其实践意蕴
    十年代以来,在民族志书写内部,随着实验民族志的不断发展,以往的权威范式遭到怀疑,而新的多重范式应运而生。范式缺失与多重范式并存的现象,充分地表征了民族志写作已把“人类学置于当代各种话语(discourses)中有关表述社会现实的问题争论的漩涡中心”[1]8。但“对于许多人类学家来说,他们在当下很少关心怎么依据独特但是有限的学科历史去反思今天的研究实践;在新的领域中,从文化研究中作为风格引进的兼收并蓄和方法多样化的姿势盛行一时,占据了人类学研究的意识形态的核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1-01

  •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民族志书写*
    体间性视域下的民族志书写*黄治国 李银兵科学民族志不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后现代民族志在方法和视角等方面的种种实验,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和探讨民族志书写的新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民族志书写,基于对主体性写作传统的批判与超越,重在把实在主体转向关系主体,进而去探讨不同主体间如何达成共识和互识等相关问题,最终实现理顺不同主体间关系的目的。而厘清民族志书写中的多重主体及其关系,不仅能使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和人文性得到强化,也昭示了公共人类学成为可能。这些都是当代民族志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6期2017-11-23

  • 实验民族志的文本写作反思*
    李文钢实验民族志的文本写作反思*李文钢人类学的民族志文本写作范式经历了随意写作、科学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三种范式,本文分析了在人类学史中推动民族志文本写作范式转移背后的动力,指出了科学民族志文本写作的优势和缺点,三种实验民族志文本写作体裁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质疑了实验民族志的学术理念付诸实践的可行性。最后指出了在实验民族志的学术理念喧嚣过后,人类学民族志文本写作的趋势又重新回归到了科学民族志范式。科学民族志;实验民族志;文本;体裁;反思一、引 言随着社会科学各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4期2017-11-22

  • 民族志新探:从二元对峙到三位一体 ——兼议彭兆荣的“体性民族志
    吴芳梅民族志新探:从二元对峙到三位一体 ——兼议彭兆荣的“体性民族志”吴芳梅民族志降于西方,西方范式引领在先,从演化阶段观之,“主位与客位”“科学与艺术”“实证与阐释”等二元对峙的阴影一路相随。无论以“科学—实证”为圭臬,还是以“艺术—阐释”为主旨,“我思故我在”的认知传统难以“透彻”中国文化之性。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三才、三维、三位的形制,其认知和表述体性也只能是“主体—客体—介体”三合一互动形制。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体系中,建构三位一体的民族志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5期2017-11-21

  • 印度老牌民族主义组织“穿上长裤”
    身着制服的民族志工组织成员。 印度最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民族志工组织近日决定更换制式服装,成为印度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3日报道,印度强硬的民族主义组织民族志工组织正在改变,但它改变的不是核心理念而是着装。据悉,这个组织已存在91年,印度现任总理莫迪也是该组织成员。长期以来,民族志工组织规定其成员统一穿着宽松的卡其布短裤、长筒袜和白衬衫。黎明时分他们通常在印度各地的街区公园开展军事风格演练、竹棍比武、向祖国印度唱颂歌等活动。

    环球时报 2016-03-152016-03-15

  • 民族志语言的象征性权力探析〔*〕
    63000)民族志语言的象征性权力探析〔*〕○ 李银兵1, 甘代军2(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80001;2.遵义医学院 人文医学中心, 贵州 遵义 563000)民族志不仅是民族志作者和民族志主体间语言交换和语言运作的产物,也是民族志作者和民族志主体间权力、地位和力量的展现。在业余民族志和科学民族志书写中,作者的在场和主体的缺场表征了单声部书写背后民族志作者的语言霸权和语言集权。随着后现代实验民族志多声部表达方式和公共人类学书

    学术界 2016年12期2016-02-26

  • 后《写文化》时期民族志写作的困境与前景
    《写文化》时期民族志写作的困境与前景张崇(浙江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23)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志写作研究出现表述危机,进入反思时代。基于此背景,从民族志写作目的、对象、内容及如何书写四方面梳理西方后《写文化》时期民族志写作研究,分析其中困境,旨在为中国民族志写作实践和研究前景提供启示。提出应把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文本作为探索本土文化书写范式的资源,挖掘本土民族志书写范式,跳出西方民族志写作藩篱,立足当下共时性田野,结合历时的文字历史,接续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1-23

  • 自传式民族志:概念、实施与特点
    60年代以来,民族志的传统研究模式遭遇种种诟病。受建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一些民族志者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个性化的尝试。自传体民族志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近期相关论述,努力呈现这一新兴研究方法的相关概念、实施步骤及其特点。[关键词]自传式民族志;质性研究[作者]杨爽,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钟志勇,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指导教师。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

    广西民族研究 2014年5期2015-05-04

  • 在线民族志:中国教育人类学的新方向
    摘 要] 在线民族志是借助网络技术,对“民族志”这一人类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发展。它将田野工作的场所由原来的实体空间向基于计算机沟通的虚拟空间扩展。随着移动终端和在线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在线教育民族志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总结了运用在线民族志开展教育研究的适用性与优势,以及围绕在线民族志开展的方法论争论与学术伦理思考。[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10(2015)04-0104-07[基金项目]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师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2-14

  • 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质的研究 ——从《民族志:步步深入》看教育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
    研究 ——从《民族志:步步深入》看教育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喻声援(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北京 100875)民族志是教育人类学的根基,美国教育人类学家费特曼(D.M.Fetterman)是公认的对民族志研究方法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作为一部民族志研究的指导用书,他的《步步深入》可谓是颇具深入浅出、条理清楚、逻辑紧凑、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整个书的写作中,它不仅给了真正熟练的民族志工作者极具借鉴价值的参考意见,还给了初学民族志研究者以引人入胜的框架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年6期20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