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在非预设中彰显创新活力

2016-05-30 01:12李立平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预设教学资源资源

李立平

现代教育是开放的、发展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理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陈文华主编的《中外学前教育史》一书中提出了提倡生成性教学的思想可追溯到18世纪卢梭的自然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要听任人身心的自由发展。可见,让学习发生的课堂教学在非预设生成性资源中彰显创新活力,作用尤为重要。下面就此谈几点做法,与关心这一课题的同仁们共同研讨。

一、立足生成,开发创新活度

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灵活开放,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凸显学生自身价值。国内最早明确提出课堂“生成性”思想的是叶澜教授,她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教师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资源的价值提升不足,他们只局限于预设,不加整理,还有的缺乏方法。这种对学生资源的浪费和丢弃,万分可惜。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引导,将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开发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环节,提升思维活度。例如:教师在讲《狐假虎威》时,同学们达成共识:狐狸的狡猾、奸诈。但有的同学却认为:它是只聪慧的狐狸,能想出利用老虎的威风来保全自己的金点子。还有的认为它可以想到找老虎这样的靠山,像一个军师的角色,是可塑之材。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见解。现代学生的外界环境影响迥异,知识水准、兴趣、爱好等特点各异,课堂中的表现更是千差万别,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出现的偶发性资源,如果利用得好,则具有比常规教学资源更加珍贵的教学价值,从而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活度和实践能力。

二、巧妙生成,营造活力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既有规律可循,又兼具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通过对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巧妙生成,才能促进预设的教学目标高效率完成,甚至更高价值创新目标的生成。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又出乎意料的绝妙“生成”。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水平和价值观都必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例如:在数学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采用一题多变、多问、多解或利用争辩说题、逆向思维说题、转换说思路等发展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算式:18-9=?可启发学生一题多变。孩子们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会出现各种想法:①计算题。②用一幅实物图或线段图来描述。③18减9的差是多少? ④表示18個桔子吃了9个,还剩几个? ⑤树上有18只鸟,飞走以后树上剩9只鸟,飞走了几只?不同的见解使数学中概念、计算、文字、应用、图式等几大题型浑为一体。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气,如果能被教师捕捉到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让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会营造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创新课堂!

三、协调生成,活化个性课堂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在每一堂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偶然的情况、脑海中的灵机一动、突发奇想等,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气,形成个性的创新课堂。在施良方编写的《课程理论》中提到了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他指出课程应当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用某种不科学的目标束缚学习活动。我们提倡学生富有个性的创新性思维。

四、变换策略,研发生成课堂

课堂上要主动推动教学的双向互动,利用重组的资源来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教学步骤,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叶澜教授提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且是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是资源,且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无论是以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一)预设生成法:资源的生成有着很强的偶然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灵活的教学预设,主动开发生成性资源。

(二)因地制宜法:由于班级学生不在同一层次上,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重组,筛减、添加、创新替换,使之为学生所用。因材施教,布置有趣的或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讨论,课上再进行有关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等,便于更好地采撷到不同的多彩多样的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教学实现创新和提高。

(三)推陈出新法:一堂课经常会偶遇到各种有创意,可供开发的课堂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变“废”为“宝”。巧妙运用有效资源,不要让有价值的资源流失。更新和转变那些认为课堂是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的教学的错误观念。课堂随时及时的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更新陈旧的观念,寻找到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四)问题情境法:即从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活动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和实验,帮助学生参与“形成生成性资源”的全过程。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允许学生发表个性化语言和创造性的意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善于发现各种有闪光点的资源,给学生机会,并加以指导和点拨。根据变化的情况,多运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适应变化的情况,因势利导。

(五)创意激活法:把握住可能出现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种期望的眼神,也许就是在告诉你,他有自己的创意发现或者疑问,如果你给他机会,他就可能还你一份惊喜。教师应该树立真正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机会,激活资源。

(六)启示重构法:将事故变故事。课堂上偶发事件是学生或外界环境造成的,也有教师讲课中的细微失误造成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应从失误中引出,设法巧妙更正。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资源意识,捕捉时机,善于捕捉课堂上的闪光点,用较强的判断能力,迅速地把握这些生成资源,成为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识别者。使大家的认识更深刻。

猜你喜欢
预设教学资源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