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美丽邂逅

2016-05-30 01:05程蕊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

程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提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重课内轻课外和课内课外两张皮的现象,以致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而这一状况,在进城务工子女学校中尤为突出。本文以笔者从事民工子女小学高段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为基础,从课内阅读教学注重学法指导,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要以课内阅读方法为依托,逐步推进;课外阅读要重视评价、激励机制,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等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课内阅读教学方法直指课外阅读,由此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课内外阅读 评价激励 有机结合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底蕴的积淀决非是在课堂听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教科书能达到的。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终极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一、存在的问题

1.1 现象描述一

每次语文考试结束,翻看学生的试卷,总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理解不到位,没有仔细阅读、对课文内容把握不准确,审题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对事情的看法模棱两可、表达不清楚,答案似是而非、概括要点不全,没有实际内容、夸夸其谈……所有的这些,直接导致阅读大面积丢分。

1.2 现象描述二

课间时,总会发现学生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玩“撕名牌”,或玩一种叫“呱呱”的游戏,有极少数同学在安安静静地看书,走进一看,女孩子大多看的言情类作品,男孩看的大多是漫画类作品。学生们所接触的这些“作品”,大多属于快餐文学类,看过,玩过、笑过,闹过,然后都抛在九宵云外。

结合以上两种现象,不难发现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就是能力普遍偏低,拿到文章或语段不能有效或是有方法的去进行阅读,导致回答问题时都不能达到点子上,更不要说能否按要求回答问题了。

二、问题的剖析

2.1 缺乏氛围,阅读面较窄

由于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经济不宽裕,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最多是老师布置买什么就买什么,有的甚至连老师最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更不可能为孩子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对于某些同学来说,课外阅读不过就是几本作文书。有的五六年级的学生,甚至还在看带拼音的作文书;而班级文化建设欠缺,学习氛围不浓厚,也是造成学生阅读面窄的原因之一。

2.2 缺乏方法,能力未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仅限于书本,只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的抄写,“题海战术”让学生身心疲惫。直接导致学生没有时间读书,产生厌倦读书的思想,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解決问题的有效策略

3.1 课内重视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乐于阅读,快乐阅读呢?道理其实很简单。人教语文都以专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如“中国名著之旅”“外国名篇名著”、”“遨游汉字王国”;“初识鲁迅”、“动物也有美好情感”,等。每个单元安排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各2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能反映单元教学主旨、情感品质、写作特色的精读课文,教师当与学生一道品语言:感知语言内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将抽象的、间接的事物反映转化为直接的、具体的形象;品人物:直接感受语言形象,迅速地在头脑中建立语言形象,让文本中的人和物鲜活起来,产生真实感受;品内容:读体味文字蕴含的意思,既文本的“言外之意”领悟作者所要传达出来立场、观点和思想情感;品表达:四读学习语言和表达方式,变口语为书面语,学习表达技巧及表情达意的方法。除此之外,尤其要重视阅读方法总结,将课内阅读教学直指课外阅读,以达到举一反三,课外触类旁通的目的。

3.1.1 重视精读教学方法,逐步感悟,理解主旨

精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所谓精读,就是在读书时咬文嚼字、细细揣摩、品味辨析、反復研究,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取材、表达技巧等务求有一个明白透彻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教学中找出那些最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段进行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深入的学习。带领学生品语言,品表达,品人物,品事件,品文本里藏着的道理;品文字背后想表达的思想真情;品谴词造句,品写作技巧。只有在逐步的引导、一步步的指导下,学生的认识才能由表及里,逐步感悟,情感才能得以升华。

(1)抓住关键字词、句、段的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主旨

【案例一】:

五上《慈母情深》(教学片段)

学习目标:

1、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过对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等的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平凡母亲的慈祥与善良,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3

研读课文:

师:得到《青年近卫军》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但当母亲把钱塞到我的手里时,我却鼻子一酸。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作者鼻子一酸,请你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把这些描写划下来,想一想在这些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句子交流: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辛苦)

师:再读此句,感受母亲工作的辛劳、艰难(指导朗读)

……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这句话很特别,同学们发现了吗?

生:我们平时都会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你真细心,这种名式叫倒装句。我们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种写法,看一看哪种写法好。

生自读体会

生:本来是母亲转身抬头的动作,但第一种写法感觉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更仔细。

师:什么东西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更仔细?能说明白点吗?

生:母亲的辛劳、疲惫

生:第二种写法很平淡,不能表达出作者看到母亲辛苦劳动时那种复杂、难受的心情。

师:同学们体会的都很好,母亲挣钱这么艰难,可是为了孩子,她任劳任怨,这就是母爱,爱得那么无私、爱得那么伟大。难怪作者说——慈母情深!

师:怀着这种感动,我们一齐读这个句子,再次感受母亲的深情。

生齐读。

……

(2)课内教学中,精选课外资料为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

人教六上语文第七单元的内容是:人和动物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在教学中,如果仅仅依托课本抓关键词句来突破重点、难点,就不能充分感受人与动物的那种深情。为此必须适时引入课外资料来充实文章内容,教师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引导、点拨,人物形象才能形象、生动、更有立体感;学生认识、情感才能得到升华。

3.1.2 抓住小练笔的机会,强化认识,升华情感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进入小学高段,小练笔一般以补白、仿写、续写故事、读后感悟为主。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机会,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练笔。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小练笔交流中,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做好点评,往往正是在这些交流中,学生抒发了独特感受,智慧的火花得以碰撞,情感才能得到升华。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小练笔,不断完善,使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2 课外依托阅读,逐步推进学习

3.2.1 课外阅读要有明确的选择性、目的性

冰心老人在指导儿童读书时曾写下了:“读书好,多读書,读好书”九个字。这九个字,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要有明确的指向性、选择性、目的性。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在数量上有相应的规定外,还推荐了许多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目。《小学语文新课程理解与实施》中指出:学生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哲学方面的书;从语文角度看,不仅要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而且要读诗歌、戏剧、小品……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总之,要从多方面吸收营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出版物如雨后春笋,其间难免鱼龙混杂。小学高年段孩子处于青春前期,他们开始有了性的萌动和对异性的好奇,一些不良出版物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因此,书目的选择尤显重要。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担负引路人的重任。

3.2.2 课外阅读要有合适的方法性、技巧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以读报、读杂志为例,告诉学生这类书可以先大致浏览内容,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再进行細读。而对于篇幅较长的内容,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跳读;而对于精彩的故事、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句段、篇章应该有感情朗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认真读,细致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好批注;对于读了一遍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回读,反复读,直到读懂、读明白为止。常言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明代的朱熹也写下了“读书谓三到,眼到,手到,心到”的句子。可见手到、心到在读书时的重要性。读书时,一可摘录好名言佳句;二可边读边抓住关键字词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三可根据故事内容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有感、或评论不一而足。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注重评价,使阅读习惯

评价激励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润滑剂,特别是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应巧妙地运用评价激励方法,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3.3.1 课外阅读的作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抵挡得住各住娱乐的诱惑而静下心来读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阅读一本书希望学生达到什么目的、产生怎样的效果、受到什么影响等都应了然于胸。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对每天的阅读作业分层批阅。摘录的、做批注的、写读书体会的可归为三档。亦可利用谈话课、班会课等时间每次安排3—5名同学轮流交流阅读作业,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充分质疑,观点错误的、悬而未绝的教师应补充说明,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由学生根据学生课堂作业交流、回答质疑的表现等综合评出星级张榜公布以示鼓励。长此以往,课外布置的阅读引入了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求知欲望也会更为强烈,阅读也会更加认真,对于故事的理解也会更加细致、真切。

3.3.2 注重课外读物的熏陶感染功能,引导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课外阅读的积累量决定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然能唤起学生健康、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课外阅读要用心去触碰每一个文字符号,是身心的愉悦和洗礼。在阅读中,学生懂得了是非,美丑,善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学生的心灵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对作品、对人生产生了新的思考与感悟。天长日久,学生必然会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四、运用有效策略的效果

4.1 洗去心灵的污尘,培养情感,爱上阅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就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等,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影响,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爱上了书,爱上了阅读。

4.2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虽然如今社会获取知识的方式比较广泛,如电影、电视、广播、因特网等。然而,阅读仍是不可代替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的心灵处在十分宁静而自由的状态,打开全身所有的感官去体验、捕捉书中所描绘的一切。语言文字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情感体验,丰富了积累,受到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而撬动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有效提高的的支点就是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当然,由于智力因素、个人喜好等不同,阅读的接受程度自然因人而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阅读潜能,才能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实、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著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荣生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6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4]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汇编《素质教育读本》珠新出许字第99090号

猜你喜欢
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
有教无痕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浅析广西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与原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书海无涯“读”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