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中国外长的强硬时刻

2016-05-30 05:01
党史天地 2016年22期
关键词:王毅外长仲裁

2016年6月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与该国外长迪翁联合举行记者会。会上,一名加拿大记者借“人权”问题向中方发难。王毅用六个连珠炮似的反问句予以回应,称这个提问“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与傲慢,不负责任”。自担任外交部部长以来,王毅的种种强硬表态,令无数国人振奋。

从北京知青到外交部长

王毅,1953年生于北京一普通家庭,16岁中学毕业赴北大荒当了知青。原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是他当年的“荒友”。王毅与夫人钱韦女士育有一女,他的岳父钱嘉东曾任周恩来的外事秘书,担任过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现退休在家。

1978年,25岁的“高龄学生”王毅进入北二外日语专业学习,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所谓“高龄”,是因为当时外语学院要求考生不得超过25岁。

1982年进外交部之后,王毅的职业生涯始终跟亚洲事务、尤其日本有关。2004年,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王毅以特命全权大使身份出使日本,促成了安倍晋三正式访华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访日的“融冰之旅”。

2008年6月,王毅接替陈云林任国台办主任,成为北京对台事务的新掌门人。台湾媒体称其“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并夸他“人情味浓、待人真诚”“相当的平易近人”,称赞他有周恩来当年的风范。

2013年3月,王毅担任外交部部长。“侠客岛”刊文称,王毅带有情绪的、充满个性的、强硬的外交辞令,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外交语言一贯“绵软无力、打官腔”的刻板印象。

面斥澳大利亚女外长

2013年12月6日,澳大利亚新上任的外交部长毕晓普首次到访北京,却因之前在防空识别区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四“遭到中方冷遇”。

此前一周,中国宣布划设防空识别区,与此毫无直接关系的澳大利亚反应强烈,毕晓普连续发表激烈言辞,甚至召见中国驻澳大使,引起不满。在6日晚些时候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会谈开始前,王毅当面批评毕晓普,他直言,澳方在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上的言行,损害了双方互信,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中国社会各界和中国人民对此深为不满,相信这是中澳双方都不愿看到的。

被王毅当面批评后,毕晓普显得有些惊讶,之后经澳驻华大使提醒,她才表示:“我们要求各方不要单边、强制行动,各方行动须符合国际法”,“澳大利亚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持立场”。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外交官已预料到东海问题会在双方会谈中提起,但没想到会在会谈一开始就出现,而且是当着记者的面。

“知日派”对日本同样强硬

作为继唐家璇之后,第二位外事口日本职能部门(亚洲司日本处)出身、官至外长的“知日派”外交官,王毅在日本颇有人气。但在与日本的外事交涉中,王毅却一如既往地表现得十分强硬。

2013年5月29日,李克强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指出,日本必须归还二战时窃取的中国领土。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却诬蔑说,李克强的言论是“严重无视历史的发言,决不能接受”。

陪同李克强访德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当即表示:日方表态缺乏常识,不可理喻。王毅称,“我们敦促这些人再老老实实做一回学生,重新看看《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不要再说这种缺乏常识的话。”王毅进一步表示,日本当年是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即是将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政府首脑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中也白纸黑字写着,“日方将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这些都是客观史实,不容否认。

2014年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中外记者会,这是王毅就任外长后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首场记者会,当时,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向王毅提问:“你认为如何才能走出中日关系目前的僵局?有人把当前的中日關系比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你对此怎么看?”

王毅回答:“中日是近邻,本应和睦相处,目前的局面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不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双方曾就妥善处理历史、台湾以及钓鱼岛等问题达成了重要的谅解和共识,构成了中日复交的前提,也打下了两国重归友好的基础。但是近来日本领导人的一系列言行背叛了中日复交的精神,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根基,中国人民当然不会、也不可能答应。在历史和领土这两个原则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如果日本某些人执意要为当年的侵略历史翻案,我相信国际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也绝不会容忍和姑息。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作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得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南海问题:讽美斥菲

南海问题历来是许多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毅在对外的表态上也十分强硬。

2016年2月23日,王毅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克里举行了中美外长会谈。当天上午,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谈及中国正在南海相关岛屿等地部署地对空导弹及建设雷达设施,指责称“中国明显在推动军事基地化,否认这一点就像是说地球是平的一般”。

王毅毅然进行了反驳。他表示,中国与东盟各国是有足够能力保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的。他还表示,不仅是中国的雷达,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和导弹驱逐舰等高新武器也几乎每天出现,应该把目光投向该问题。这似乎是在讽刺究竟哪一方才在推动军事化。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外交部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称,菲律宾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百八十七条和附件七的规定,就中菲有关南海“海洋管辖权”的争端递交仲裁通知,提起强制仲裁。此后,中国政府多次郑重声明,中国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仲裁。

2016年2月25日,王毅在华盛顿发表演讲,谈到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争议,王毅表示,中国不接受菲律宾就南海问题提出的国际仲裁。王毅指出,菲律宾的做法违反了基于规则的国际和地区秩序,还违反了由菲律宾总统签署的《南海行为宣言》第四条规定。提起国际仲裁应该在双边谈判已经穷尽的情况下进行。

王毅:“他明明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什么要做?我们不得不怀疑他还有别的想法。不得不怀疑这是政治上对中国的挑衅。对于菲律宾方面认为中国以大欺小的说法,王毅认为这是错误的,中国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但小国也不能拒绝大国合理要求。

王毅说:“以小欺大恐怕也不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菲律宾军机去年一年大摇大摆地进入中国在南沙群岛领空,50多次在我们的领空晃悠,这是大国欺负小国吗?还是相反。他不就是认为中国没有跑道吗?没有机场吗?他在提醒我们要做什么。我觉得菲律宾不要在一条道走到黑了。”王毅表示中方与菲律宾进行平等对话的大门随时敞开,但如果菲律宾一意孤行,那么国际仲裁的结果无论对中国利弊如何,中国都不会接受。

一个月后的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王毅就中国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场有50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的记者会,历时两个多小时。

在这次会上,王毅再次针对南海问题作出表态,他再次驳斥了有些国家将南海“军事化”强加于我国的谬论,义正辞严地指出:“军事化”这顶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有更合适的国家可以戴。他还据理力论:我们在南海的所作所为,是依法依规,“南沙群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只要是炎黄子孙,都守土有责。中国从来没有也不会提出新的领土要求”,“航行自由不等于横行自由。如果有人想把南海搅浑,把亚洲搞乱,中国不会答应,本地区绝大多数国家也不会允许”。

而在回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提出的,关于对菲律宾提起的南海仲裁案的态度时,王部长更是斩钉截铁:中国不接受南海仲裁案,完全是在依法行事。而菲律宾的做法,恰恰是一不合法,二不守信,三不讲理。菲律宾的一意孤行,显然有幕后指使和政治操作。对于这样一场走了调、变了味的所谓仲裁,中方恕不奉陪。“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主人!”掷地有金石声!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王毅外长仲裁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State Councilor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nd Myanmar’s Foreign Minister U Wunna Maung Lwin Inaugurating the Consulate-General of Myanmar in Chongqing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缅甸外长温纳貌伦共同为缅甸驻重庆总领事馆揭牌
俄乌外长会结束,没停火
王毅谈2022年中国外交八大重点
苏杰生:印度新外长知华又识美
一种多通道共享读写SDRAM的仲裁方法
ICSID仲裁中的有效解释原则:溯源、适用及其略比
毛尖茶韵
火电厂厂外长距离输送的应用和分析
两岸四地间相互执行仲裁裁决:过去、现在及将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