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坚守,在创新中超越

2016-05-30 10:48龙建刚
广东教育·综合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技学校教育

龙建刚

2016年1月,虽然春节已经近在眼前,但寒意却是分外的鲜明。好在暖暖的阳光从门口直射进来,令到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学科技处主任刘志伟的办公室里暖和了许多。他一边帮我们泡茶,一边和我们谈着他35年的从教历程。个子不高,身材略显单薄,但双眼炯炯有神,思维敏捷,颇为健谈。当说起1981年中师毕业到一所小学教书的经历时,可以明显让人感受到已到中年的他,对于当年青春懵懂岁月的那一丝怀念与向往。

一所地处乡镇的初级中学却有一个“科技处”的部门,自然会令人觉得有些突兀。为什么九江镇中学会设一个这样的部门?它有什么作用呢?这一切,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成长,始于科技教育

1981年的夏天,怀着对参加工作的无限向往,也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好奇,刘志伟成了一名教师。而接下来经历的许许多多酸甜苦辣,肯定是当年的他所无法预料的。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他几乎教遍了基础教育所有的年级;从潮汕老家到现在的南海区九江镇中学,他在好几间学校工作过;从中专到大专,再到大学本科,他拿了由低到高的三种学历文凭;从普通小学教师,到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几乎拥有了一个普通教师所能拥有的全部光环。而这一切,都是刘志伟顺应时代大潮,巧妙将科技创新与教书育人智慧对接所衍生出的成长传奇。

大约20多年前,正是应试教育方兴未艾之时,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几乎进行的都是标准答案的训练,社会也都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考试流水线下,万生一面,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刘志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大胆尝试,在自己所任教的生物课和负责的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标新立异,强调在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新观点、新思维、新看法和新尝试。他对于在课堂中敢于发言的同学,特别是有不同意见和想法的同学,不管对否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给予“勇敢同学”“创新同学”的表扬。别说在20年前,就是放在今天,这样的课堂都是学生们最欢迎的,这样的理念都丝毫不落伍。

2000年9月,他调到了九江镇中学,在这里,他所倡导的科技教育迅速得到了学校的认同,与学校领导、科组团队、一帮学生粉丝不谋而合,“科技教育,创新点亮”这粒种子,在他们努力汗水的浇灌与智慧爱心的呵护下,扎根,发芽,吐叶,拔节,茁壮成长。就这样,九江镇中学的科技教育在刘志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由特色项目到学校品牌,由学校品牌到学校文化,令到学校的各项事业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也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处。

在平凡中坚守,在创新中超越,刘志伟也通过科技教育实现了由一个普通教师到名师的嬗变,由一个草根教师到杏坛大咖的逆袭。而就在他成长的经历过程,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始终坚持在农村中学,所以,总感觉,梳理与感悟刘志伟的成长,对于无数在一线坚持的教师们,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坚守,追求教育理想

当然,没有谁成长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刘志伟的成长,同样如此。只是,当面对困难或是坎坷时,他选择理性的坚守与智慧的突围。

1994年之前,刘志伟开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为此,他不断地充实自己,拿到了本科文凭,被调到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担任高中生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不停的追求,也不断的收获。书教得不错,学生高考的各项指标也还行,他的生活按部就班,波澜不惊。但当时由于高考改革,生物这一科目不再参加高考,那么就意味着学校的生物教师超额,要分流。最终,他便由高中学校调到一所初级中学。也许,在有的人看来,从高中调到初中,这是“被贬”,是很难接受的。但对刘志伟而言,却接受得非常坦然,甚至,他还有着几分窃喜,初中考试压力没那么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搞科技教育。他对于科技教育的执着与投入由此可见一斑。而事实也确如刘志伟所想,调到初中任教后,他的科技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刘志伟办公室有一幅版画,画中的人物全部以Q版的形象出现,刘志伟被学生簇拥着排在中间,笑容灿烂无比。这幅版画是毕业生们留给刘志伟的礼物,它寓意老师是学生智慧的点燃者。从教多年,刘志伟总是以发现的眼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未来的发展是科技的发展,激发孩子创造发明的能力是为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正因如此,刘志伟在这项教学上花费了更多的精力,洒下了更多的汗水。

因为科技课程在初中阶段没有参考教材,所以,刘志伟作为学校这项课程的“总指挥”,自然承担起编写教材的重任。同时,他还要根据全国各种科技比赛项目选定参赛队员,培养队员。虽然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在比赛中屡获佳绩,但是对于第一次比赛他仍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佛山市科技创新竞赛,当时他想挑选合适的参赛学生都很难,因为家长不同意,“他们觉得科技活动与学习无关,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很可能影响学习”。经过努力,刘志伟终于凑齐人数组成了一支团队,在“生物与环境科学”比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由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对于亲情和友情,他承认自己做得有所欠缺。儿子参加中考那年,填志愿时,其他家长都为孩子出谋划策,可刘志伟却因为教学任务太重而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报考的事情。“他的老师告诉我,孩子因为这件事哭了。原因是别的家长都到现场填报,而我却没出现。”对此,刘志伟深感愧疚。

“虽然我无法常在孩子身边,可我常跟他讲,做人一定要身正,有担当,做一个有为和有出息的人。我觉得自己没帮孩子做了多少事,更多的是帮他树立人生理想与努力方向。”

创新,点亮学生未来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而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而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创新是生命发展的本性,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刘志伟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认识和发现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讨论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提出与我不同的观点,我会非常高兴,并对每个提出解决方法的人都给100分。”正是这种鼓励创新思维的教育方式,使得刘志伟在近十年来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超过100人次,科技作品获国家专利69件,其中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或创造力大赛连续八年获金奖。还带领团队辅导学生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总决赛获得世界冠军四项、最佳创造力奖二项,创造了本项目比赛成绩的最好世界记录。

挖掘每个孩子的发明潜能。刘志伟认为,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解放学生的思想。原初一(3)班的小辉学习成绩中下游,但刘志伟却发现他喜欢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辉在学校科技创新中制作的“防热插头”还获得一等奖。于是刘志伟指导他进一步改进完善,获得首届广东省青少年发明创造三等奖。2011年,从九江镇中学毕业的学生苏晟章在发明方面成绩出色,被美国伊利洛利大学破格录取。之前,苏晟章就是在刘志伟的辅导下,在北京首届青少年创意大赛的纸箱车载人比赛中获金奖。

调皮学生更需要激励。在刘志伟的教育辞典中,没有“放弃”二字。他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为的、可以造就的。2010年,刘志伟班上一位叫阿健的同学是一个出了名的“调皮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谈话后仍不见改变,其他老师都觉得头疼。刘志伟发现这个孩子有爱动脑、动手的优点,认为他在科技创造上一定能出成绩。在刘志伟的辅导下,当时读初一的阿健参加第4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由于受到汶川地震影响,他制作出一个防震屋参加比赛。在创作过程中,刘志伟只负责对他的构思进行引导,比如材料的选择、房屋结构设计等。阿健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银奖。第二年,第5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他创造的纸箱载人车获得金奖。“一个孩子的好坏不应该以调皮与否来论断,所谓调皮孩子实际是兴趣不同所致,我更愿意激发调皮学生的发明潜能,引导他们最终走向正确学习之路。”刘志伟认为。

学困生成了发明爱好者。教育是作用于人生命发展的事业,是对人生命的点亮,是助长生命发展的过程。小超曾是刘志伟的一名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上课很难集中精神,成绩非常糟糕,7门功课加到一起的总分还不到100分。但是,他在上刘志伟的科技课时却异常专注,时不时还有一些自认为得意的小发明作品交给老师,比如将普通的凳子改造成可伸缩的、可折叠的、会发光的。看到小超一上科技课就两眼放光、自信满满的刘志伟自然不会错失这样的机会,他不断地鼓励、引导小超,虽然小超最后没有在创新发明上取得太大的突破,但刘志伟和他的科技课却让这样一位学困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找到了自信。这份收获,对于为师者的刘志伟而言,怕是再美好不过。

刘志伟高擎科技教育的大旗,在平凡中追求有为,在常规中努力创新,在前行中突破发展,他的成功便来得自然而然。

(本文图片由刘志伟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科技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学校推介
科技在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