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6-05-30 15:11张建梅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图书室图书课文

张建梅

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总结几点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我要学和要我学两种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一)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捷径,提高阅读能力。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更好的理解文章,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辨析课题,抓住重点,使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学到了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課后问题是解决教路和学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钥匙,因此教学生认真钻研课后问题是掌握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三、寓教于沟通,使学生自主学习

不管学习什么知识,沟通与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种沟通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甚至也包括老师与老师之间。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们在同一个年龄段,有着接近的审美情调与欣赏能力,所以可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将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让各个组去搜集和整理他们认为优秀的篇章和读物。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要充分关注学生对每篇文章阅读后的感觉,及时纠正学生理解的偏差,适时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

四、寓教于读,培养学生语感

重视语言的积累从而生成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形成良好的语感,除了教师点拨、讲解、解惑外,主要靠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朗读的巨大潜能,热情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朗读形式是齐读、抽生示范读、男女生分读等等,这要根据课堂和课文情况而选择。学生在朗读的训练中,不但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得更规范,还能把朗读“内化”并“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寓教于量,使学生读好书

教材中的课文语句优美、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深刻领悟课文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文扩展开去,增加阅读量。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二)班级办图书角。图书架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为了介绍图书,就采用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的方法,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三)家庭配合创设阅读条件。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并让学生家长监督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家、校结合共同努力让学生阅读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这就为孩子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样课内外结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内、课外时间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他们就会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猜你喜欢
图书室图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图书推荐
背课文的小偷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背课文
图书角和图书室的设计欣赏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