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一个甲子

2016-05-30 17:24陈莎莎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西柏坡共产党民主

陈莎莎

六十年一个甲子,它对于历史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一个执政党来说就是一个时代。从中可以看出它的执政理念、执政策略和精神风貌。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甲申三百年祭,想起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的谈话,想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对这个问题,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找到了跳出“人亡政息”的新路,那就是民主。这个答案,后来就作为共产党执政的一个答卷,一直在续写着。

当时,国民党执政,国家贫瘠,一些有识之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新路。居住在延安的共产党人就是一个探索新路的聚合体。他们从黑暗中走来,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像黎明前高高悬挂在东方的启明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这里还是人类精神的光华之地。他们以极佳的精神状态,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通过大生产运动,度过难关,过着丰衣足食的简朴生活。这里有边区政府,是一个有别于南京政府的崭新社会。有首歌唱得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们好喜欢。说的就是这里。相对于国民党人来说,这里是劳苦大众的希望,人们可以抒发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人们可以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甚至搏杀,这些人心中装有一个崭新社会的蓝图。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除了中国的有识之士外还有外国人,还有海外华侨。记得当时美国作家斯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了“红星照耀着中国”的小册子,亦即后来的《西行漫记》。是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介绍到了美国。中国著名的海外华侨陈嘉庚来到了延安,毛泽东衣着朴素,吃着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蔬菜,用几元钱招待客人。于是,陈嘉庚从那里人们的自力更生,从毛泽东招待他的一餐饭里,看出了未来中国的希望所在,并坚信共产党必定在中国取得胜利。当时,延安的共产党人其环境之艰苦、信仰之执着、作风之顽强、神情之豪迈都给人一种感人的精神和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延续到了西柏坡,延续到了北京,延续到了今天。

事实很快证明,被蒋介石吹嘘三个月要消灭的“共军”越来越强大,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就扭转了战局。将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当这群衣着朴素的共产党人到达西柏坡时,毛泽东与蒋介石对弈的棋局,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经过了1948年的春、夏季攻势后,到8月时,蒋介石已经开始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了。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共的九月会议。众所周知,九月会议是大决战的准备会议,但同时也探讨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共产党正在以一种上升态势为新中国做着准备。到1949年3月,共产党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了中国的大部分陆地,建国已成定局。

共产党能够绝地反击,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是顺应了民心民意。1947年7-9月,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民心。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共产党又获得了百万兵员和数以万计的支前民工。一个把老百姓当作土地,把自己当做种子的党能不取得胜利吗?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从这生命中看到了其兴也勃焉的磅礴之势。它就像大海涨潮一样,哗哗而上,是多么的一幅壮景。

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是整个党自上而下的民主,尤其是战时的军队民主。1947年7月后,中断了长达15年的党委制在营以上得到恢复。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紧接着我军在部队中广泛开展了杀敌立功、团结互助和新式整军运动。特别是1947年冬至1948年夏,在全军范围内开展的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全军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和部队的战斗力。1948年1月30日,毛泽东发出了《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党内指示,在军队中开展政治民主、军事民主和经济民主,随后又恢复了士兵委员会,使部队的民主生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民主运动的广泛开展,激发了干部战士的主人翁觉悟,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使部队达到了高度的团结统一,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保证。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生死存亡的大决战,我军前方与后方指挥部来往磋商的电报多达298封,这种磋商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的前方将领可以临机处置不必请示中央。这在国民党军内是不可能的事实。共产党的博大胸怀和唯物史观为党的民主政治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共产党廉洁、自律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颇具风范。大家知道西柏坡时期很忙,但再忙也忘不了群众的利益。忘不了党的纪律。秋天,院子里的梨熟了,卫士们会把它们送给老乡。马啃了树皮,有关部门会作价赔偿。老乡的孩子病了会有人抱着去看病。就连老乡田地里的稻谷收成也会成为领袖们牵挂的对象。西柏坡很忙,但忘不了克己。毛泽东在困难时,穿着补丁衣服,一顿只吃一个菜。周恩来日夜办公,却拒领一个小小的杯子盖。百忙中,他们会不怕牺牲,雨夜救人,会为一个小小的理发员写挽联抬棺,会为夏娘娘祝寿。这一幕幕给了我们多少深思啊。

西柏坡时期很短,堪为历史一瞬。可是,就在这历史的瞬间却承载了许多为后人所传承的精神。我们看过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记录片,片子见證了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台上发言时的风采。这些人无一不是侃侃而谈,讲话无一不生动。为什么?因为他们深深的扎根群众之中,他们的真知灼见来自于实践,他们谋的是公心,造的是福祉。这么高级别的会议,我们看不到有什么座次讲究,只是先到与后到的自然顺序。一个如此重大的会议,临了还忘不了搞一个六条规定来约束自己。由此可见,共产党是多么的谨慎,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共产党把进京称作赶考。赶考要及格不要退回来,这种声音在历史的天空回荡了60多年。我们不妨翻开这张答卷看看: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共产党以集体的智慧,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同时还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52-57),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一五”计划完成后,什么都有了,鞍钢等3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飞机制造厂制造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还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一五”计划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它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前途。有了这个初步基础,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几十年间逐步构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厦,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一五”计划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农业和手工业搞合作化,把几亿农民和手工业者引向了社会主义道路。“一五”计划积累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建设的宝贵经验。人们常说,中国是计划经济国家;实际上,認真制定计划,严格按计划办事,主要在“一五”时期。“一五”计划工作的经验,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人们常说的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合理布局,等等,这些计划经济的用语,都是“一五”时期总结出来的,迄今仍常用常新。这些经验看来今后仍然将要沿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在我国的工、农业快速发展中,迎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尽管如此,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农村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与福利,大水利建设、乡镇企业、农业科技、农村商业、民兵组织与国防都有较好的成绩。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以后的四清运动中,党内出现了严重分歧,以致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这一期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加大。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善。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偏差,属于探索中的错误,它们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初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转变为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

改革开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在一些人当中也滋生了贪腐之风。从江泽民反贪到习近平下重手惩贪,我党始终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行。可喜的是我党在经过了一代代人的努力后,我们的经济已跻身于世界前列,敢以大国的身份自称,我们的军事受到了世界瞩目,我们的外交有了长足发展。我们的人民在以习近平为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正昂首阔步勇敢向前。

猜你喜欢
西柏坡共产党民主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风雨西柏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