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2016-05-30 10:54周丽萍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高中语文

周丽萍

摘 要:语文究竟给了学生什么?这是很多高中学生的困惑。因为语文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他们觉得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并没有什么可观的收获,很多学生轻视甚至放弃语文的学习。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高中语文教学融入人文教育,使语文学科有更深远的意义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责任。因而,要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加人文教育。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现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学生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对人文教育理解有偏颇,片面地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教授给学生一些古文篇目或者蕴含哲理的文章,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领悟、摸索人文精神。因此,教师要首先正确地认识人文教育并高度重视起来,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知识,不断提高其人文素养。然后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人文教育,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课堂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平台。

二、培养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首先注重“问题意识”,即学生面临需要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以及想要探究的内心状态,即学生常问“为什么”。强烈的问题意识隐藏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自觉主动的探究精神,它们往往使人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洞察力异常敏锐,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的所在。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一篇课文就是由若干个大小问题组成的。教读课文就是要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我们以往的传统教学重知识积累轻反思质疑。总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就是好的课堂教学,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聪明的学生。我们往往帮学生解决问题,以为这样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这种让学生深思的唯一动力也被磨灭了。新课标的理念使我们意识到:没有问题的课堂不能算作成功的课堂,没有问题的学生意味着失去思考,失去创新,成为一味接受他人观点的“知识容器”。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成为缺乏创新意识的人。一般语文课堂出现的情况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几乎看不到有学生会主动提出疑问。学生的回答亦往往被引导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上,偏离标准的答案都被一一否定。标准化、统一化的结果让学生习惯了往一个方向作被动的思考,慢慢地,学生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学生视书、视老师为权威,不善于问为什么或是这样、可以那么样等问题?一味地接受,被动地思考,最终也就丧失了提出问题的主动权。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最起码应具备的意识,没有问题意识意味着主动思考的丧失,也最终意味着创造性思维的萎缩。学生千人一面,如此的学习状态培养出的学生是没有竞争力的。可见,培养问题意识意义重大,问题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注重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時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人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