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6-05-30 10:54雷霞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雷霞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而实施课证融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并对实施“课证融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证融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指导意见》的“两结合五对接”中我们可以看到“校企合作,课证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课证分离使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高,严重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规格。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模糊不清。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也许我们都能回答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只是回答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那何为高素质?何为高技能?高素质高技能的标准、规格到底是什么?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答案,就像一件产品,由于没有行业检验标准,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能凭自己的想象来衡量。

2.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职业教育“职业性”这一本质就决定了仅仅凭学校一方是无法培养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因而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通行做法,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英国的“工学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型代表,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陆续尝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真正能实现校企合作的高职学校甚少,基本都流于形式,简单的签几个校企合作的协议应付了事,其中缘由有很多,有国家层面的,有学校层面的,有企业方面的,特别是对于像会计专业这种涉及企业财务秘密的岗位,实现校企合作难上加难。

3.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沒有体现“姓高名职”的特性。要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会计人才,必须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部分的就是课程设置,除了公共课以外,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怎样设置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4.教师教师企业会计实践经历偏少,教学效果受限。大部分教师无企业实践经历,很多专业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不了解企业会计岗位的岗位要求,不清楚会计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这样在教学中只有照本宣科。虽然每个学校都在提倡和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社会兼职,但是很多时候纯属于流于形式,每年被派送到企业1到2个月挂职锻炼,无法真正理解企业会计;有的教师甚至直接考个执业资格证书便成为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导致现在的所谓“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实际上无法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技能达不到会计岗位的需求,当然也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

二、构建“课证融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目前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保障措施等等,这些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应该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以确定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面向的就业单位、具体岗位和培养的层次等;其次,根据社会和企业对该岗位的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毕业标准是什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资格证?再次,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将工作内容和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于日常教学,将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再者思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帮助学生达到相应的岗位要求和考取职业证书;最后,制定确实有效的保障机制来完成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从开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到最后培养出毕业生,整个过程都应该有企业全程参与,体现“校企一体”,在人才培养规格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标准,不能只用模糊的语言,比如,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之一,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能有依据,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从而有效的实施教学。

三、实施“课证融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作为校方也在努力的与企业取得联系,希望建立良好的校企业合作关系,但是企业出于自身的考虑,认为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扰乱企业日常工作。因而要建立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必须是在校企两个利益主体利益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

2.严格遵循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有些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根本就没有专业与相应资格证书的要求,也有些学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谓的毕业标准之一为“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据调查统计能将此毕业标准严格执行的学校不到60%。或者是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资格证并不匹配,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取得统计资格证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毕业资格证书。就是因为没有严格执行人才培养应有的规格,导致学生无压力,无动力,教师教学无标准,最后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严重下降。

3.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课程的引领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自己要考取相应的证书,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一方面通过考试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清楚的了解考试的知识点,并在教学中强化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考试。除此之外,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师,不能流于形式,只有踏踏实实的深入企业会计实际工作岗位,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合理取舍,不再是没有重点空洞的纯理论式教学,才能将工作岗位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高职学校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取得相应证书和深入企业实践的教师在评职称、评先、评优方面有一定的倾斜。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调动和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课程内容实现课证融合,学历证与资格证对接并严格执行,相信我国的高职教育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注:本文为编号2015yjkt03《会计专业课证融合、校企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课题论文

猜你喜欢
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分层、分段”课证融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财经类高职院校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发展导向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