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2016-05-30 16:44鲁玥含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音乐学少数民族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萌生于上世纪50年代,后来逐步发展为与民族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学术领域。多半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涉及到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诸多方面,例如对某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事象的音乐志研究,这种性质的课题以调查报告、乐种研究、音乐分类研究的方式更好地表现了音乐的活态形式。这些不同研究角度对研究对象所选择的不同切人点,使得学者们充分拓宽了视野,从而使研究工作突破了地区或民族的局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具体有以下的体现。

一、对体裁分类的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仪式音乐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了对这一部分做更为清晰的展示,特把仪式音乐单独列出。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相关文章主要涉及北方少数民族、南方少数民族以及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研究以蒙古族居多,其他民族例如达斡尔族、赫哲族、土族、鄂伦春族、回族的研究也略有涉及。

纵观本时期民歌研究,不再仅仅只是形态的分析,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考察和研究,可以说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成果,但对同一民族不同乐种(如长调与短调)、同一民族不同地域(如瑶族不同地区)、同源族群(如瑶、畲)之间的比较研究还有待深人。

少数民族歌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维吾尔族、藏族、侗族、土家族。其中维吾尔族的木卡姆主要针对于音乐形态的研究。如:周吉《刀朗木卡姆的音乐形态特点》、樊祖荫《刀郎木卡姆旋律形态研究》。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主要倾向于文化方面的研究,如:陈海珍《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渝东南土家族民间歌舞行为》、肖罡《土家族民间歌舞祈佑功能研究》。另外,一些学者从比较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解捃然《阿細跳月与撒尼大三弦舞(上)一两个彝族支系音乐、舞蹈及文化语境的比较研究》、王华《纳西族民间乐舞“勒巴蹉”再探源》、周菁葆《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乐舞之比较研究》。

这些,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科未来道路的光明,但回过头来,也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研究中的缺是对其著述的评价或对学科发展影响的赞誉,就本阶段来说,大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仅对39个进行了研深层次剖析。因此,不仅要对音乐中的“人”进行研究,对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研究文章出现空白,也要对研究中的人进行研究。

其二,跨界族群研究力度不足。

其三,基督教、伊斯兰教,戏曲、曲艺研究的较少,但遗憾的是从中看到了传统音乐理论的缺失,另外从事基督教、伊斯兰教,戏曲、曲艺、萨满音乐比如:谱例分析的错误。因此,在学习方法论的同研究的学者不多,难以形成争鸣,这样对学科未来时,应该好好地补上传统音乐理论这一课,否则,研究成果的质量难以令人信服。

二、口述文本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已积累了相当成熟的口述史方法论与田野考察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随着国家“非遗”政策的大力实施,对传承人进行的口述文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势在必行,很多重要的口述史料亟待我们加以抢救性记录与整理。近年来,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也有学者关注到此类研究,如臧艺兵的博士论文尝试将口述史方法引人民族音乐学领域,论文主体的材料是由姚启华及其妻子的口述史文本构成。杨晓等人对蜀中琴人展开的口述文本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可以看出,上述个案是口述史理论在国内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笔者认为,当下的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在面临文献文本史料不足与匮乏的情况下,有必要结合口述史理论对少数民族音乐家、民间艺人、研究者、文艺团体等群体与个人进行多重角度的调查与访谈,此举在某种意义上丰富与弥补了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资料来源。

20世纪50年初,中国民族识别过程中出现过某些争议问题,比如布依族与壮族、普米族与藏族,等等。上述族群无论从族源、语言、民俗特征等诸整体性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对“家门口”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结合城市音乐人类学、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方法对流播于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变迁、融合问题,以及舞台、娱乐场所中的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组合给予“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的考察研究。换言之,当下的学科研究不仅仅完全局限于偏远乡村的田野考察,同时要针对学者们工作和学习的都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关注,考察其在城市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族群身份认同、文化属性、传播现状、文化变迁等问题。杜亚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流行地域城市化、演出目的商业化、活动性质世俗化、表演曲目流行化和形式内容西方化等多方面的转变。民族音乐学界应面对客观情况,将目光投向城市,大力开展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缺乏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仅有为数不多的硕士论文对此给予了初步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展开对流播于现代化都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使用情况、传播方式、身份认同、族性特征等问 题展开深人、系统性的综合调查考研究。当下的少数民族音乐正在经受着现代化、全球化、多元文化等诸因素的深刻影响,导致其在诸如表演形式、场合、音乐编配技术、文化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所以,此种变化因素的深层原因,需要我们结合城市人类学、城市民族音乐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理论给予多维度的分析与解读。

参考文献:

[1]周菁葆《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乐舞之比较研究》,《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2.王华《纳西族民间乐舞“勒巴蹉”再探源》,《中国音乐》,2010年第3期。

[3]解捃然《阿细跳月与撒尼大三弦舞(上)一两个彝族支系音乐、舞蹈及文化语境的比较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作者: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4级研究生 鲁玥含

指导教师: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王晶。

此论文为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2014Y14)中期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音乐学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音乐学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