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

2016-06-03 09:51俞福华屠建春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昆山215300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俞福华,沈 星,屠建春(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昆山215300)



CTA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

俞福华,沈星,屠建春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目的:探讨CTA及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PS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7例中,15例为叶内型,2例为叶外型;CTA及三维重建后完整地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全貌。结论:MS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PS的准确诊断及术前方案的制订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支气管肺隔离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其诊断的关键是异常动静脉的显示,既往依靠DSA来明确诊断。目前,MSCT联合CTA能同时显示肺实质改变、动脉供应及静脉回流,极大地提高了PS的诊断准确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P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着重分析CTA表现,探讨其对PS的准确诊断及术前方案制订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2~54岁。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及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

1.2仪器与方法采用Siemens Sention 64层CT先行平扫,后行CTA检查。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80 mL,高压注射器以流率3.0 mL/s经肘静脉注入,动态CT值监测触发扫描,阈值100 HU。扫描参数:120 kV,200 mA,层厚2.5 mm,螺距1.0,重建层厚1.25 mm,层距0.625 mm。扫描范围自胸廓上口至腹腔干水平。扫描完成后用Siemens Syngo软件行MPR、MIP、VR图像后处理,显示病灶与异常血管关系。

2 结果

本组17例CT检查示病灶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11例位于左下叶,6例位于右下叶;15例为叶内型,2例为叶外型;12例病灶呈大小不等的囊性改变伴周围炎性浸润,5例呈类圆形实性团块状。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与降主动脉之间的条形强化血管影与其相连。血管重建可见病灶有粗大的动脉血管与主动脉相连,异常供血动脉13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图1),4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图2);15例引流至同侧下肺静脉,2例引流至奇静脉(图3);通过MPR、MIP、VR等后处理技术,本组17例均能完整地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全貌。

3 讨论

PS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肺先天性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部分肺组织无法由正常的肺动脉供血,而接受体循环异常动脉供血,病变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结构分离,而无正常通气功能[1]。根据异常肺组织有无完整胸膜与正常肺组织的分界,PS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2]。前者位于脏胸膜组织内,其囊腔病变与正常的支气管相通或不通,临床多见;后者被胸膜包盖,独立于正常肺组织之外,囊腔与正常支气管不相通。PS临床上好发于10~40岁,青少年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肺叶内型多于肺叶外型,病变左侧多见[3-4]。本组15例为肺叶内型,占88.2%;肺叶外型2例,占11.8%;左下肺11例,右下肺6例,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

PS影像学的诊断关键是显示来自体循环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以往DSA是寻找PS供血动脉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异常血管相对较细,对比剂量较少,多数情况下无法清楚显示静脉回流情况,且为有创性检查,价格昂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5]。随着CT技术的发展,MSCT在PS诊断方面的优势已明显显现,能准确快速地完成胸腹部大范围的扫描,通过薄层图像的后处理,可很好地显示隔离肺组织的的形态、位置及血供特点[6-7]。CTA广泛运用于临床,尤其MIP、MP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对病灶本身及其周围结构的观察,图像直观、立体,同时对血管走行细节清楚,细微结构明了。MSCT已成为PS诊断及术前定位的简单、首选、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8-9]。MIP从不同角度对最大密度值进行投影,形成二维平面图像,反映组织间的密度差异,但因显示的是重叠图像而无法反应病变与邻近肺组织的关系,缺乏空间立体感;MPR能够显示隔离肺、供血血管及邻近肺组织结构的关系,但需较高的后处理水平;VR能够很好地显示隔离肺组织的血供情况,但无法兼顾邻近正常肺组织的显示。本研究综合以上技术,观察病灶与周围组织间关系,全面清晰地观察病变区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来源、走形及形态。

PS均来自体循环及其分支供血,以降主动脉常见,也可源自于腹腔动脉的其他分支。正确诊断供血动脉的起源能帮助外科医师做出详细的评价,制订手术范围及方案,避免损伤未知血管而引起大量出血[10]。本组通过MPR、MIP和VR清晰显示供血动脉13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4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为手术提供参考。

观察辨认病变部位的异常引流静脉,对鉴别叶内型和叶外型PS有重要作用[11],叶内型需对累及肺叶或肺段切除,而叶外型无需切除正常的肺组织。叶内型的异常引流静脉大部分经同侧下肺静脉引流到左心房,偶有经奇静脉-半奇静脉系统引流至上腔静脉或肋间静脉到达右心房[12]。叶外型的引流静脉变异较大,体静脉多见,常引流至下腔静脉、奇静脉及半奇静脉,而引流至门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少见[13]。本组叶内型15例引流至同侧下肺静脉,2例叶外型均引流至奇静脉,为术前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帮助。

依靠MSCT及CTA三维重建显示肺实质改变、动脉供应及静脉回流,可区分PS与肺炎、肺脓肿、肺不张、支气管囊肿及支气管扩张,但与肺动静脉瘘鉴别较难。文献报道[14-16]肺动静脉瘘为肺动脉的正常或异常分支直接与肺静脉相通,CT表现为病灶与同侧肺门之间有粗大的血管相连接,CT增强扫描动脉期即有肺静脉强化;而本病的供血动脉为体动脉的分支,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之间无直接相通,肺静脉强化相对较晚,故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能对两者进行鉴别。

总之,MSCT及CTA检查通过MPR、MIP和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直观准确地显示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及静脉回流,能提供DSA所无法提供的信息,提高了影像学对PS的确诊率,亦有助于临床医师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完善术前评价和制订手术方案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诊断PS的首选方法。

图1女,23岁,病灶位于左下肺,呈轻度强化,MIP示供血动脉来源于胸降主动脉下段(长箭),引流静脉为同侧左下肺静脉 图2a,2b 男,28岁,病灶位于右下肺,MIP示供血动脉来源于腹主动脉上段(长箭),引流静脉为同侧右下肺静脉 图3男,36岁,MIP示异常供血动脉来源于胸主动脉(长箭),静脉引流至脐静脉(短箭)

[参考文献]

[1]聂永康,赵绍宏,蔡祖龙,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1):997-1000.

[2]韩迅德,尹智伟,刘英娥,等.实性肿块型肺隔离症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9):876-879.

[3]Kang M,Khandelwal N,Ojili V,et al.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pulmonary sequestration[J]. Comput Asist Tomogr,2006,30:926-932.

[4]王海琴,许攀峰,周建英.肺隔离症临床影像病理特征43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5):427-430.

[5]梁欣,李卉,张国滨,等. 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肺隔离症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0):816-820.

[6]石建成,朱石柱,刘怀军,等.叶内型肺隔离症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9):1284-1287.

[7]孟瑜,陈爱华,胡道予. MS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评估[J].放射学实践,2011,26(3):298-301.

[8]刘辉安,左玉江,张豫,等. CT扫描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罕见病杂志,2007,14(1):10-12.

[9]熊丽琴,王亚瑟,冯金坤,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95-97.

[10]周静然,杨峰,余河,等. 64层螺旋CT双期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术前评估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3,28(11):1132-1135.

[11]Lee EY,Dillon JE,Callahan MJ,et al. 3D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ic evaluation of extraloba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with anomalous venous drainage into the left internal mammary vein in a paediatric patient[J]. Br J Radiol 2006,79:e99-e102.

[12]张志勇,陶力,陈刚,等.螺旋CT在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59-62.

[13]Lee DI,Shim JK,Kim JH,et al.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with right coronary artery supply[J]. Yousei Med J,2008,49:507-508.

[14]田丽,郝娟娟,张静玉,等.动脉性肺隔离症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9):1603-1604.

[15]冯金坤,王亚瑟,谭一清,等. MS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6):528-530.

[16]叶福丽,史贵连.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24(5):747-752.

收稿日期(2015-09-04)

[通信作者]屠建春,E-mail:kstcmtujc@sina.com。

DOI:10.3969/j.issn.1672-0512.2016.03.025

猜你喜欢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X线平片及CT诊断外伤性肩关节脱位的价值
杓状软骨脱位的128层CT诊断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CTA表现
中央型肺癌螺旋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