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小直沽

2016-06-20 01:06杨大辛
天津人大 2016年5期
关键词:丙申通州码头

杨大辛



话说大小直沽

杨大辛

小直沽三岔口图(选自《畿辅通志》)

天津之名,始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此前称海津镇、直沽寨,再往前追溯,尚有泥沽砦之说,不过无从考证,故著名历史学家侯仁之先生断言:“今日探讨天津聚落之起源,当自直沽始;直沽以前,史无确征,概从略焉。”——此乃就聚落建置而言,天津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群居的村落,有出土墓葬文物可证。

直沽之得名,盖与地形环境有关。直沽地处潞河(北运河)与卫河(南运河)汇流注入海河之三岔河口,然后流向东南直趋渤海,故曰直沽。明人李东阳撰《创造天津卫城碑记》称:“其地曰直沽,沽云者小水入海之名也。”直沽原系水名,后转化为地名。因直沽位于三岔河口,又有三汊沽之称。

北宋末年,东北女真族金王朝兴兵入关,于1127年占据黄河以北疆域,并迁都燕京(今北京)。都城所需粮、盐、丝帛等物资均仰给于河北、山东、河南各地,漕船沿南运河北上经柳口(今杨柳青)集结于直沽,再溯北运河而至通州,以达京师,直沽遂成为内河航运的重要码头。1271年元朝政权建立以后,继续沿袭南北运河漕运,到至元十九年(1282)创始海上运输线,初期亦以直沽为终点码头,在此换载驳船再驶通州。《元史·河渠志》载:“漕运粮储及南来诸物,商贾舟楫,皆由直沽达通惠河。”(通惠河系从通州开凿至大都的运粮河)元代诗人张翥的名句“晓日三汊口,连樯集万艘”,可视为直沽港繁忙景象的真实写照。

直沽地名有大、小之别,始于何时未见文字记载。明人蒋一揆《长安客话》云“土人呼直沽曰大直沽”,把大、小直沽混为一谈,令人不解,已有学者指出此说有误。大直沽地名初见于《元史·食货志》:“太宗丙申年初于白陵港、三汊沽、大直沽等处置司,设熬煎办,每引有工本钱。”元太宗是蒙古窝阔台汗的庙号,丙申为1236年,这一记载将小直沽与大直沽并列,又说明两地居民都以熬盐为业。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文舆纪要》一书中对大、小直沽有如下记述:“小直沽受群川之委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涘,故有大直沽之称。”至于大、小直沽孰先孰后,历来说法不一,近代学者于鹤年对此有所推论:“是否先叫直沽,后来因为要和大直沽分别才加小字,或本名小直沽,因为简称才略去小字,则不可考;惟以前说为近是。”侯仁之则认为:“大直沽得名最晚,而至今流传不废。”

元朝创行海上漕运以后,到达三岔口码头的船舶逐渐增多,吨位亦日益增大,于是码头岸线向下游延伸,开辟大直沽为海运的另一终点码头。大直沽码头的水深与泊岸条件优于三岔口,因此朝廷为管理漕运而设的接运厅、临清万户府均在大直沽,并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繁盛。迨至正二十三年(1363)终止海运之后,大直沽码头乃逐渐冷落。据此可知,小直沽的开发先于大直沽,市廛人文状况亦优于大直沽,故明永乐年间设卫筑城选址小直沽,绝非偶然。

直沽地名为海津镇、天津卫所取代以后,数百年来依旧沿用不废,元、明、清乃至近代文人,多有以“直沽”、“沽水”、“沽上”为题的诗作,藉以抒发怀旧思古之情,并留下直沽文化的鲜明印痕。

(2002年7月)

猜你喜欢
丙申通州码头
雪落通州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2018年(丙申年)春联集锦
丙申三月独走青藏老妻为备行囊(外一首)
前往码头
同庆丙申年
在码头上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