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各类教育提升全人素质的预测模型

2016-06-23 02:53王建利郑林科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预测模型高校教育陕西

王建利,郑林科

(西安石油大学 a.党委办公室; b.心理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陕西高校各类教育提升全人素质的预测模型

王建利a,郑林科b

(西安石油大学 a.党委办公室; b.心理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采用“高校全人素质量表”随机抽样省部属8所高校4 953名大学生,对调查数据做SPSS多元回归参数估计和AMOS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结果表明,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别对大学生全人素质16项指数产生显著正效应;德育教育“立德效应”主提升德道品质、心身健康、人生意义等素质;专业教育“树人效应”主提升求知钻研、学术探索、技术能力、语言思维等素质。研究结果为陕西高校全人素质教育提供了实证参数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陕西;全人素质;高校教育;预测模型

一、引言

全人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孔子推崇周代的六艺全人教育,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倡导多科全面教育。经过古代和近代思想家、教育家的传承和创新,到了上世纪,全人教育便成为人类教育的一种新趋势,它旨在培养博雅通达和全面发展的“全人”。全人教育的范围及其广泛,涉及到教师真善美教育和学生心身灵塑造,具体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问知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优良品质、强健体魄、生命意义、专业技能、博大胸怀、社交能力、管理才能等)提升和全面发展。中国现代教育理念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也是全人教育的本土化,有关全人教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本文经情报查新,高校全人素质及其教育相关研究文献不足:高校&全人教育=252条;高校&全人素质=1条。为此,选择“高校全人素质教育”作为研究课题,以期在这一领域有所探索和创新。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应用全人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索陕西高校各类教育对其大学生全人素质的影响,核心内容是探索“立德”和“树人”对全人素质的提升效应,以便为高校全人素质教育提供实证参数和理论依据。

二、理论基础

(一)全人教育的理念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是上世纪以来人类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旨在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人”(Whole Person)。“全人教育”一词最早源于小原国芳1921年在“八大教育主张大会”上的演讲,经过半个世纪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理论已趋完备,1970年玉川大学为其出版发行了《全人教育论》[1]2。“全人教育”思想源于柏拉图“和谐即善”和裴斯泰洛齐“协调发展”等教育理念,主张教育目的是“完全人”,教育模式是“六瓣花”:人类智慧花朵“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等全人教育[2]。全人教育思想包括“存贷真“善”、“美”、“圣”、“健”、“富”等独具特征的教育内容,直到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了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如台湾中原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全人教育取得实践成果[2]。美国教育思想家Ron Miller全面研究了“全人教育”,1988年《全人教育课程》出版、《全人教育评论》(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杂志创办、1990年“全球教育改革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Transforming Education)成立,标志着全人教育学术思想的正式确立[3]14。Miller认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所倡导的个体“道德、情感、身体、心理、审美、精神和智力”等方面的培养其实就是一种全人教育艺术,这种艺术反映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化的需要。但他指出:“全人教育运动还处在理论创立阶段,”有待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4]37。全人教育关注的核心是人类学习如何适应生活深层次挑战,以及为适应这种挑战作好准备[5]42-47。

(二)全人教育的发展

全人教育古代和近代都有其思想。孔子以培养“圣人”为目标,主张“完人教育”,如推行周朝“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全能教育,实施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五德教育,崇尚“孝、悌、忠、恕”等仁爱教育,开创“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终生教育,追求“天人合一”圣贤境界。柏拉图倡导“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全面教育。亚里士多德传承恩师,实施“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6]。全人教育在近现代趋于完善。近代西方教育家裴斯特洛齐认为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身体、智力和道德”协调发展,其中关爱是人协调发展的关键。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现代全人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其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教育目标是培养“自我实现者”,即具有15种优秀特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上世纪80年代,美国Miller发行了第一个全人教育期刊,之后英国和澳大利亚对全人教育研究也逐步兴起,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重大课题研究。

(三)全人教育的内涵

Miller认为,全人教育主张教育多元性、学习丰富性、需要层次性、人性发展性,其核心是:学习更多的东西,过有意义的生活,而不只是学会生活和适应文化。全人教育目的是关注学习者自身健康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发展、情感发展、心理复原、审美敬畏、先验经验和真理鉴赏[4]5。Miller将全人教育描述为:所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发现表达和掌握多层经验的旅程。全人教育关注:(1)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身体、审美、创造和精神等潜能发展;(2)追求理解和意义以培养健康的、整体的、有好奇心的人;(3)每个人智力、创造力和系统思维的与生俱来的潜力;(4)所有知识都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5)精神知识和灵性是所有生命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和谐。

三、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取样

为调查陕西高校全人素质教育状况,在西安8所高校(教育部属4所,陕西省属4所)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调查在校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4 953份。其中,西安交通大学558人(11.2%)、西北工业大学613人(12.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65人(13.4%)、陕西师范大学607人(12.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48人(17.1%)、西安理工大学516人(10.4%)、西安石油大学671人(13.5%)、西安邮电学院487人(9.8%);性别组成:男生3 126人(63.0%)、女生1 839人(37.0%);生长组成:城市籍1 618人(32.6%)、农村籍3 047人(61.4%);子女组成:独生子女1 483人(29.9%)、多子女3 167人(63.8%);专业组成:文科生382人(7.7%)、理科生1 380人(27.8%)、工科生2 777人(55.9%);年龄20.59±1.014。为了避免大样本统计分析中的显著性偏高,本研究仅从总样本中抽取20%样本量(n=998人)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法。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并综述国内外“全人素质”相关研究文献及其最新成果,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文献。

实证分析法。为探索大学教育对全人素质的预测关系,采取SPSS21.0对调查资料的自变量(6类德育与专业教育)和因变量(16项全人素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多元回归参数估计统计分析;为探索多元教育变量和多元中介变量以及采取AMOS17.0对“高校教育—教育贡献度—全人素质”等多变量关系,依据香港学者侯杰泰中介效应研究方法,做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与间接和直接路径分析[7]。

(三)调查工具

采用“全人素质问卷”调查被试:该问卷为香港地区大学“全人教育量表”[8],有48项指标16个因素。统计均值显示,真{求知钻研}7.209±1.653、善{道德品质}7.208±1.709、美{文化审美}6.963±1.799、圣{人生意义}7.263±1.686、健{身体健康}7.358±1.649、全{人格健全}7.305±1.708、情{情绪智力}7.551±1.651、事{事务责任}7.565±1.634、群{和谐交往7.277±1.692、立{独立自立}7.681±1.676、达{社会奉献}7.907±1.701、慧{智慧感悟}7.056±1.750、新{创新意识}7.013±1.726、语{语言思维}6.957±1.696、科{学术探索}7.185±1.655、技{技术能力}7.086±1.704。全人素质问卷经检验,科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α=0.958(指标48项),信度极高。自编“大学教育问卷”调查被试:该问卷有8类课教育,统计均值显示,计算机课教育3.216±1.007、大学英语课教育3.116±1.112、大学体育课教育3.472±1.024、道德修养课教育3.346±1.024、政治理论课教育3.197±1.071、基础专业类教育3.658±1.039、科技选修类教育3.214±0.991、人文选修类教育3.409±1.003。本研究仅采用其中的德育类教育、专业类教育、体育类教育变量作为自变量,包括学生喜欢学习、学生有效学习、老师敬业讲授、老师有效讲授这四个侧面,由被试者对这类课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做综合评价。大学教育问卷经检验,科隆巴赫信度系数α=0.957(指标60项),信度极高。

从表6模型2拟合指数可见,各因素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较好,问卷结构效度较高。

四、统计与结果

(一)陕西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真、善、美、圣)多元回归参数估计

以陕西高校教育中的三类六层交互变量(专业类教与学、德育类教与学、体育类教与学)为自变量(x1~x6),分别以大学生全人素质“真、善、美、圣”提升为因变量(y1~y4),做多元回归估计,结果显示:(1)“专业类—学生喜欢学习*有效学习”交互变量对“真{求知素质}、善{道德品质}、美{文化审美}、圣{人生意义}”等全人素质的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1);(2)“专业类—老师敬业讲授*有效讲授”交互变量对“真{求知素质}、美{文化审美}”等全人素质的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1);(3)“德育类—老师敬业讲授*有效讲授”交互变量对“善{道德品质}”这一素质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5)。其他变量对上述素质未产生显著效应(p>0.05)。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陕西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y1~y4)多元回归参数估计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二)陕西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健、全、情、事)多元回归参数估计

以陕西高校教育中的三类六层交互变量(专业类教与学、德育类教与学、体育类教与学)为自变量(x1~x6),分别以大学生全人素质“健、全、情、事”提升为因变量(y5~y8),做多元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专业类-学生喜欢学习*有效学习”交互变量对“全{人格健全}、情{情绪智力}、事{事务责任}”等全人素质的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5);“专业类-老师敬业讲授*有效讲授”交互变量对“健{身体健康}、全{人格健全}、情{情绪智力}”等全人素质的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5);“体育类-学生喜欢学习*有效学习”交互变量对“健{身体健康}”这一素质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5)。其他变量对上述素质未产生显著效应(p>0.05)。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陕西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y5~y8)多元回归参数估计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三)陕西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群、立、达、慧)多元回归参数估计

以陕西高校教育中的三类六层交互变量(专业类教与学、德育类教与学、体育类教与学)为自变量(x1~x6),分别以大学生全人素质“群、立、达、慧”提升为因变量(y9~y12),进行多元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专业类-学生喜欢学习*有效学习”交互变量对“群{和谐交往}、慧{智慧感悟}”等全人素质的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5);“专业类-老师敬业讲授*有效讲授”交互变量对“群{和谐交往}、立{独立自主}、慧{智慧感悟}”等全人素质的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1);“德育类-学生喜欢学习*有效学习”交互变量对“群{和谐交往}”这一素质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5)。其他交互变量对上述素质未产生显著效应(p>0.05)。回归见表3。

表3 高校德智体教育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y9~y12)的多元回归模型参数估计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四)陕西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新、思、科、技)多元回归参数估计

以陕西高校教育中的三类六层交互变量(专业类教与学、德育类教与学、体育类教与学)为自变量(x1~x6),分别以大学生全人素质“新、思、科、技”提升为因变量(y13~y16),进行多元回归的参数估计,结果显示:“专业类-学生喜欢学习*有效学习”交互变量对“新{创新意识}、思{语言思维}、科{学术探索}、技{技术能力}”等全人素质的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1);“专业类-老师敬业讲授*有效讲授”交互变量对“思{语言思维}、技{技术能力}”等全人素质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5);“德育类-学生喜欢学习*有效学习”交互变量对“新{和谐交往}、思{语言思维}、科{学术探索}、技{技术能力}”等全人素质提升产生显著效应(p<0.05)。其他交互变量对上述素质未产生显著效应(p>0.05)。回归见表3。

表4 陕西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y13~y16)多元回归参数估计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五)陕西高校教育、教育贡献度、全人素质提升之间的回归权重全模型

运行AMOS17.0,拟合模型2结构方程模型,以大学生全人素质(16项指标)为因变量,对高校教育及其老师教和学生学等自变量分层回归,结果显示:德育类教育和专业类教育分别对全人素质(16项)综合指数的提升产生显著正效应(p<0.001),但体育类教育对全人素质综合指数未产生显著效应(p>0.05)。回归见表5。

表5 陕西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16项)回归权重全模式

注:***表示p<0.001。

(六)陕西高校教育与全人素质指数的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综合效应

运行AMOS17.0,拟合结构方程,路径分析数据显示全变量之间的综合效应(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中德育类教育和专业类教育对全人素质提升贡献居前的是:圣{人生意义}、科{学术探索}、健{心身健康}、真{求知钻研}、善{德道品质}、技{技术能力}、思{语言思维};专业类教育对提升全人素质表现为显著正效应(p<0.001),但体育类教育对全人素质综合指数未产生显著效应(p>0.05)。见表6。

(七)“X陕西高校教育—M教育贡献度—Y全人素质提升”回归预测结构方程模型

运行AMOS17.0,拟合结构方程,模型1:包含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及其效果因素在内的德育类教育、专业类教育、体育类教育等分别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16项指标)的正效应为0.20(p<0.001)、0.45(p<0.001)、0.08(p>0.05);模型2:德育类教育、专业类教育、体育类教育等分别通过“德育教学-素质贡献度、德育教学-素质贡献度、体育对素质贡献度”等三个中介变量,进而提升全人素质综合指数,德育类教育、专业类教育、体育类教育分别对全人素质(16项)综合指数的提升产生显著正效应0.25(p<0.001)、0.30(p<0.001)、0.08(p>0.05)。与此同时,拟合的模型1和模型2经拟合优度检验,模型2拟合较佳(CMIN/DF<5.0,NFI、IFI、CFI分别>0.9,RMSEA<0.1),模型2优于模型1,故结构建模和路径分析以模型2为依据。结构模型和模型优度检验结果分别见图1、图2及表7。

表6 陕西高校教育对全人素质的标准效应(含直接&间接&综合效应)

图1 模型1 “X德智体教育教与学-Y高校全人素质提升(16种指标)”路径图

图2 模型2 “X德智体教育教与学-M德智体素质贡献度-Y高校全人素质提升”路径图

ModelNPARCMINDFPCMIN/DFNFIIFICFIRMSEA模型1871571.4383470.0004.5290.7760.8160.8150.086模型2991805.6934280.0004.2190.9160.9140.9100.072

拟合优度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incremental fit index(IFI),comparative fit index(CFI),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

五、结论与建议

(一)全人教育理念符合党教育方针思想的“全面素质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教育任务是“立德和树人”,教育模式是“全面素质教育”,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功能是“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教育评价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研究通过自编研制的16项全人素质指标对陕西8所高校数据实证分析和回归建模,关于全人素质对教育方针的影响得到这样的结果:德育类教与学等变量对“立德”(善-道德品质、健-心身健康、圣-人生意义)等全人素质产生了直接教育效应;专业类教与学等变量对“树人”(真-求知钻研、科-学术探索、技-技术能力、思-语言思维)等全人素质产生了直接教育效应。

(二)陕西高校素质教育终极目标是积极心理学高扬的“幸福人生”

陕西8所高校,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全人素质综合指标中,教育对“圣{人生意义}”素质提升居于首位。这一发现,正好印证了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创立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的终极目标是关注人类幸福,积极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其中幸福理论1.0版三元素(积极情感、投入、意义)和幸福理论2.0版五要素(增加了人际关系和成就感)都在强调,追求人生的意义是幸福人生的重要素质或品质。可见,陕西高校大学生在德育和智育的道路上,已把人生意义作为自我幸福人生的第一大追求。由此推理: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理解人生的哲学意义;专业教育将能够实现大学生人生目标,体验到职业生涯发展所能带来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陕西高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中国教育所推崇的“德才兼备”

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陕西8所高校通过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均能使学生全人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圣{人生意义}、科{学术探索}、健{心身健康}、真{求知钻研}、善{德道品质}、技{技术能力}、思{语言思维}”等提升是两大类教育贡献度聚焦最高的全人素质。这些素质,正好体现在“德才兼备”传统素质中,如“善{德道品质}、圣{人生意义}、健{心身健康}”即传统意义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求知钻研}、科{学术探索}、技{技术能力}、思{语言思维}”即传统意义的“专业技能素质”。可见,道德品质、人生意义、心身健康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立身之源,求知钻研、学术探索、专业技能、思维语言等,这些都是大学生专业成才的立业之本。

(四)陕西高校素质教育途径仍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

陕西8所高校的德智体教育与全人素质提升调查分析发现,在德育教育的教与学关系中,德育类课程的学生喜欢学习和有效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全人素质提升优于老师敬业讲授和有效讲授,但在专业教育的教与学关系中,专业类课程的老师敬业讲授和有效讲授,对学生专业成才和全人素质提升优于喜欢学习和有效学习。这一数据分析和结构建模发现至少创新了以下教育理念:第一,全人素质教育功能是帮助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学业成才,以及未来的职业成功;第二,高校人才教育途径是通过德育教育帮助学生个人成长,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专业成才,通过学校教育最终帮助学生未来职业成功。

(五)全面教育培养全人素质、多成发展提升人才质量

根据全人教育理论,参照本研究实证参数,特提出如下全人素质教育建议:第一,将全人素质补充为现在教育目标的创新细化指标,作为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考量和评估探索。第二,将“多成发展”作为全人素质提升的主要教育模式,即通过德育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人格成长”,通过专业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专业成才”,通过技能类训练促进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成功”。第三,将“16项全人素质”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干预目标和发展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张晓姣.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Miller R.Holistic Curriculum[M].Toronto: OISE Press,Inc.,1988.

[4]Miller R. Vital Voices of Educational Dissent: In The Renewal of Meaning in Education [M].VT: Holistic Education Press,1993.

[5]Miller R. Holist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aring for New Life[C]. Brandon, VT: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newal,1998.

[6]冯建军.论全人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1999,6(3).

[7]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36(5).

[8]樊富珉.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杜一哲)

Prediction Models of How Shaanxi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ducational Plans Improve the Holistic Education

WANG Jian-lia, ZHENG Lin-keb

(a. Party Committee Office; b. Psych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Randomly selected 4953 students from 8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ith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Holistic Quality Scale" , did multiple regression parameter estimates and constructed AMO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urvey data by SPSS.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16 indexes (p<0.01), respectively. The moral education's "moral establishment effect" improves students' morality, wellbeing, life purposes and so forth.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s "people establishment effect" elevates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ies, exploration abilities, techniques, language and thinking abilities, etc. This study provides holistic education with positive parameters and theoretical evidence.

Key words:Shaanxi; holistic quality;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rediction model

收稿日期:2015-11-18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高校全人素质教育评价研究》(11N060)

作者简介:王建利,男,陕西西安人,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16)02-0076-08

【统计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预测模型高校教育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基于神经网络的北京市房价预测研究
中国石化J分公司油气开发投资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IOWHA法的物流需求组合改善与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预测模型加扰动控制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