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6-07-08 10:24冷桥勋李克明
现代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问题对策

冷桥勋 李克明

摘要:当前,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现状堪忧:内外压力巨大,竞争日趋激烈;著作数量多,质量鱼龙杂混;图书结构失衡,效益相对低下;学术机制缺失,出版评价缺乏。提高把关意识、严格执行政策、加强队伍建设、出版学术精品是大学出版社积极应对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问题;对策

学术著作出版是大学出版社出版工作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工作取得较快发展,对学术传承、创新和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当前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工作也面临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严把学术著作出版关,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大学出版社品牌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现状堪忧

一是内外压力巨大,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随着出版社“事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上市,中央级的大型出版社利用自己的资金、品牌等优势,紧紧地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学术著作出版优质资源,而大学出版社普遍为中小型出版社,其学术著作出版可选择的资源越来越少,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号角的吹起,高水平大学对科研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所在的大学根本不认可本校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使得本校较高水平的学术资源也流失到知名的大型出版社。

二是著作数量多,质量鱼龙杂混。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出书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出版学术著作既可以用来申请课题经费,或当作科研项目的结题成果,也可以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用来评职称、提升待遇。虽然一些中小型大学出版社不容易策划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但是为评职称、完成科研项目而创作的低水平、粗制滥造的学术著作出版任务却应接不暇。出版这类学术著作,经常使用的是国家资助经费或个人经费,大学出版社即使一本都卖不出去,也是旱涝保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学出版社往往放宽对这类学术著作质量的要求,让一些不符合学术规范、选题同质化、内容无创新的研究成果得以充斥学术书市场。甚至有的学术著作为标新立异,或是受西方思潮影响过深,政治立场和观点出现偏差。

三是图书结构失衡,效益相对低下。我国大学出版社多数在成立之初就以出版高校教材为主。一般来讲,学术著作出版应控制在总体出版的30%左右,这样既能保证出版社具有一定的财力支撑,又能保证出版一定数量的学术精品。但是,对一般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来说,教材和教辅图书所占比例很大,大都要占到销售码洋的50%甚至80%以上。过度依靠教材教辅,势必弱化大学出版社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对学术著作出版的追求。同时,虽然学术出版物所占比例不够合理,但是在大学出版社追求出书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其总体数量也是不少的,然而真正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实在太少。大学出版社拥有大学自身的科技、文化、人才等优势资源,其学术著作出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仍不突显。

四是学术机制缺失,出版评价缺乏。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和学术激励机制以论文和著作数量多少为衡量标准。大学出版社的考核也存在重量轻质的取向,重视经济效益和发稿数量,而忽视书稿质量。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着片面重视成果评价的倾向,即把学术评价仅仅看成是针对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或者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而进行的一种评价活动。在学术评价领域,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评价仅仅被视为一项出版专业活动,在学术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影响,似乎游离于学术评价范围之外。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普遍现象与客观事实。由于出版评价环节的缺乏,一些有损学术尊严、有失学术水准、有违学术规范的劣作成了“漏网之鱼”,混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视野。

二、大学出版社加强学术著作出版的对策分析

首先,提高把关意识是前提。当前,“无错不成书”已非调侃语。除了一些有信誉的出版社的出版物外,市场中的出版物质量大都经不起检验。虽然大学出版社声明“作者文责自负”,震慑力和约束力却不大,在学术界还引起了一片谴责声。要提高出版物尤其是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一方面作者本身要尽责,另一方面出版社的把关作用也尤为重要。为此,大学出版社要牢固树立把关意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以质量创品牌”。同时要让全体员工进一步强化“把关人”角色,让他们明白,把好学术著作的“政治关”“学术规范关”“编校关”“印制质量关”,关乎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关乎出版社的生死存亡。

其次,严格执行政策是关键。一是要严格遵守、认真贯彻2012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相关学术出版规章制度,将出版规范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制度,从形式到内容,全面提升学术书稿的处理水平,真正做到为作者拾遗补阙,使书稿更臻完善;三是要秉持专业立场,严格区分书稿的学科边界,逐步实施编辑按学科编审稿件,以保障学术著作出版的专业化水平;四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专家匿名审稿制度,提高学术著作出版门槛,降低乃至消除低水平重复、学术泡沫现象。

再次,加强队伍建设是保障。大学出版社要把好学术著作出版关,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是保障。特别是要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编辑队伍。为此,大学出版社要重新确立各编辑部职能,明确各自出版定位和发展方向,编辑则根据各自专业、兴趣和资源优势进行双向选择,从而避免选题重复和内部恶性竞争;配齐专业编辑人员,严把进人关,形成内部人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注重员工业务培训,逐步提高青年编辑的业务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收入分配向一线编辑倾斜,给编辑提供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出版学术精品是目的。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出版的重镇,理应扮演好学术著作的“把关人”角色,多出学术精品。一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出版数量规模,更要担当起时代文化思想积累和创新的社会责任。二是要加强选题策划,重视选题质量,严格选题“三级”论证制度,杜绝学术著作跟风炒作和低水平重复出版。三是要成立一个涵盖各学科专业领域、相对权威的学术出版评审专家委员会,对进入出版环节的学术稿件,进一步开展出版评价,使其符合学术出版规范。四是要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学术著作在内容、编校、设计和印制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并将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唯有如此,才能将那些有损学术尊严、有失学术水准、有违学术规范的劣作拒于大学出版社门外,净化我们的学术圈与学术出版界。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我国档案学高影响力学术著作研究
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民国时期湖南文献特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