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注音勘误

2016-07-26 10:15阳建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注音

阳建雄

(衡阳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衡阳 421008)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注音勘误

阳建雄

(衡阳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衡阳 421008)

摘要: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在给“叶屿花潭”之“潭”、“铁骑”之“骑”、“玳瑁”之“瑁”、“枝撑声窸窣”之“窣”等六十多个字注音时出现了错误。拘泥于旧读、多音字定音失当、以声旁类推形声字的读音、校对工作不到位等,是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音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为《作品选》)被认为是“目前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集”。[1]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它就被教育部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99年又被教育部列入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课程推荐教材(共27种)。——其质量之高、影响之大,不言而喻。然而如范进军先生所言,《作品选》“在注音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对该书上篇中的不正确注音,笔者已撰文进行了勘正。其实注音出错的情况不仅见之于《作品选》的上篇,而且也见之于《作品选》的中篇和下篇。本文拟以《现代汉语辞典》为依据,对《作品选》(2014年11月印刷的2008年版)中编的注音错误进行勘正。之所以选择《现代汉语辞典》(第六版)为依据,是因为《现代汉语辞典》具有极强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为编写汉语词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书,……实际上已处在‘母本’词典的地位”。[2]对于《现代汉语辞典》(第六版)未收录的字词,其在《作品选》中编中的注音正确与否,本文不予探讨。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现按页码顺序对《作品选》中编中的错误注音勘正如下:

序号页码与出处错误读音正确读音①P5注[4](“叶屿花潭极望平”之)“潭”:xún(旬)tán②P13注[3](“铁骑绕龙城”之)“骑”:jì(计)qí[4]③P17注[2](“海燕双栖玳瑁梁”之)“瑁”:mèi(妹)mào④P46注[7](“风掣红旗冻不翻”之)“掣”:chè(拆)chè(彻)⑤P56注[12](“门前迟行迹”之)“迟”:zhí(直)chí[5]⑥P74注[37](“枝撑声窸窣”之)“窣”:sù(速)sū⑦P80注[17](“泾水中荡潏”之)“潏”:jué(决)yù⑧P84注[9](“仆射如父兄”之)“射”:yè(夜)shè[6]⑨P87注[2](“下者飘转沈塘坳”之)“坳”:āo(凹)ào⑩P105注[1](“秋月颜色冰”之)“冰”:(bìng)(读去声)bīngP112注[11](“禾亢稌充羡”之)“禾亢”:gēng(粳)jīngP113注[12](“无怠其始”之)“始”:(shì)(读去声)shǐP139注[42](“雪肤花貌参差是”之)“差”:cī(雌)cī(疵)P139注[53](“钗擘黄金合分钿”之)“擘”:bò(柏)bāi[7]P141注[35](“呕哑嘲哳难为听”之)“呕”:ōu(讴)ǒuP157注[51](“矜夸衒耀”之)“衒”:xuán(玄)xuànP158注[79](“万国困杼轴”之)“轴”:zhú(竹)zhóuP159注[87](“狼藉用戈鋋”之)“鋋”:yán(延)chánP174注[47](“目吴会于云间”之)“会”:guì(贵)kuàiP178注[5](“太宗闻士彟女美”之)“彟”:huò(获)yuēP179注[20](“龙漦帝后”之)“漦”:lí(梨)chíP195注[19](“惟惧其人之有闻”之)“闻”:(wèn)(读去声)wénP201注[35](“佶屈聱牙”之)“佶”:jié(洁)jíP201注[54](“竟死何裨”之)“裨”:pí(皮)bì

《作品选》(中编)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注音错误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拘泥于旧读。

北齐颇之推在《家训·音辞篇》中云:“古语与今殊别。”明人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亦云:“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古、今汉语语音不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人读古籍究竟还要不要用古音呢?王力先生的观点是:“用古音来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播电视部《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则明确规定:自《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布之日(1985年12月27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作品选》显然忽视了语音演变事实和国家权威部门的要求,几次修订后,仍有许多地方拘泥于旧读,于是出现了注音错误。如:《审音表》规定“骑”统读“qí”,《作品选》中编P13注[3]和P303注[10]仍将“骑”的读音注成了“jì”;《审音表》规定“射”统读“shè”,《作品选》中编P84注[9]、P278注[77]和P469注[14]仍将“射”的读音注成了“yè”;《审音表》规定“胜”统读“shèng”,《作品选》中编P503注[14]仍将“胜”的读音注成了“shēng”。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瑁”(统读“mào”,《作品选》中编P17注[2]错注成“mèi”)、“坳”(统读“ào”,《作品选》中编P87注[2]错注成“āo”)、“呕”(统读“ǒu”,《作品选》中编P141注[35]错注成“ōu”)、“闻”(统读“wén”,《作品选》中编P195注[19]错注成“wèn”)、“比”(统读“bǐ”,《作品选》中编P218注[36]错注成“bì”)、“挼”(统读“ruó”,《作品选》中编P286注[3]错注成“nuó”)等。

第二,多音字定音失当。

汉语中某些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读音不同,意义与用法等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多音字。在给多音字注音时,注者应特别它的字义与用法,做到“据词定音”。应该说《作品选》中编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以致于错误频出。兹举数例以证明之:

1.“裨”作“益处”解时,音“bì”;作“辅佐的”和“副”解时才读“pí”。

《作品选》中编P201注[54]将“竟死何裨”之“裨”读音“bì”错成了“pí”。

2.“氐”若指中国古代生活在西北方的少数名族氐族时,音“dī”;作“根本”解时才读“dǐ”。 《作品选》中编P474注[147]将指中国古代古民族的“氐”的 读音“dī”错成了“dǐ”。

3.“擘”作“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解时,音“bāi”;作“大拇指”解或出现在“擘画”词条中时等解时才读“bò”。 《作品选》中编P139注[53]将“钗擘黄金合分钿”之“擘”的读音“bāi”错成了“bò”。

《作品选》中编P267注[20]将“要妙”之“要”的读音注成“yāo”、P460注[28]将“而其位差不甚贵”之“差”的读音注成“chà”、P496注[17]将“府冯夷之幽宫”之“冯”的读音注成“píng”等,亦是因注者择音不当而造成的错误。

第三,以声旁类推形声字的读音。

形声是汉语最主要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中,90%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与声旁组成,形旁表意,声旁表声。形声字的声旁起初的确能表示该字的读音,正因为这样,所以自古就有“秀才识字读半边”说法。然而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在日渐减弱。据周有光先生统计,“现代汉字中,声旁的有效表音率是39%”;[4]叶楚强先生则认为只“有14.7%的字可以按照它们的声旁的读音来读”。[5]声旁与形声字读音有差异已是公认的结论。在形声字的声符已基本失去表音作用的今天,以声旁来类推该字的读音,多数时候会出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读书识字的具体过程中,有时会不由自主地这样做:“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作品选》的注者也概莫能免:其中篇P157注[51]把“衒”的读音注为“xuán”、P159注[87]把“鋋”的读音注为“yán”、P178注[5]把“彟” 的读音注为“huò”、P217注[14]把“踔”的读音注为“zhuó”、 P327注[4]把“倩”的读音注为“qìng”、P364注[17]把“釭”的读音注为“gōng”、P556注[66]把“撺”的读音注为“cuàn”等等,莫不是注者以声旁类推字音的结果。据笔者统计,此类注音错误约占到《作品选》中篇总注音错误的11.3%。

第四,校对不细致。

上文列出的六十多处多处注音错误,有些的确是因校对不仔细所致,如“釭”字在P301注[4](“今宵剩把银釭照”句)中的读音是正确的,为“gāng冈”,但在P364注[17](“残釭无寐”句)中,却被错注成“gōng工”——注音前对后错;又如P46注[7]将“风掣红旗冻不翻”之“掣”的读音注为“chè拆”、P139注[42] 将“雪肤花貌参差是”之“差”的读音注为“cī雌”、P235注[11]将“往来翕忽”之“翕”的读音注为“xì夕”、P251注[7]将 “未假度”之“度”的读音注为“duò夺”、P303注[7]将“重湖叠巘清嘉”之“巘”的读音注为“xǎn衍”等等,均存在直注与拼音不一致的问题。毋庸赘言,认真细致的校对工作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两类注音错误的。

注释:

①《作品选》中编P303注[10]亦误将(“东方千余骑”)之“骑”的读音注成了“jì”,宜改作“qí”。

②《作品选》中编P268注[28]亦误将(“迟宾”之)“迟”的读音注成了“zhí”,宜改作“chí”。

③《作品选》中编P278注[77]、P469注[14]亦误将(“仆射”之)“射”的读音注成了“yè”,宜改作“shè”。

④《作品选》中编P258注[56]亦误将(“擘青天而飞去”之)“擘”的读音注成了“bò”,宜改作“bāi”。

⑤《作品选》中编P564注[31]亦误将(“比及”之)“比”的读音注成了“bì”,宜改作“bǐ”。

⑥《作品选》中编P261注[166]亦误将(“乃相与觐洞庭”之)“觐”的读音注成了“jǐn ”,宜改作“jìn ”。

⑦《作品选》中编P268注[40]亦误将(“屏迹戢身”之)“戢”的读音注成了“jǐ”,宜改作“jí”。

⑧《作品选》中编P247注[5] 亦误将(“施施然”之)“施”的读音注成了“yí”,宜改作“shī”。

⑨《作品选》中编P405注[2]亦误将(“日长睡起无情思”之)“思”的读音注成了“sì”,宜改作“sī”。

参考文献:

[1]范进军.《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一册)注音勘误 [J].古汉语研究,1989,(2):84.

[2]鲍克怡.现代汉语工具书的代表之作[J].辞书研究,1993,(5):5.

[3]王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4]周有光.现代汉字中声旁的表音功能问题[J].中国语文,1978,(3).

[5]叶楚强. 现代通用汉字读音的分析统计[J].中国语文,1965,(3).

责任编辑:彭雷生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简介:阳建雄(1968-),男,湖南衡东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5-0001-04

An Analysis and Correction of Phonetic Notation intheSelectionsofChineseLiteraryWorksThroughtheAges

YANG Jian-xi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ixty or so mistakes of phonetic notation in the Selections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hrough the Ages edited by Zhu Dongrui. And these mistakes are mainly cased by obstination on old pronunciation, misleading speculation of phonogram’s pronunciation from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s well as carelessness of proof reading work.

Key words:Zhu Dongrui; the Selections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hrough the Ages; phonetic notation

猜你喜欢
注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也说《隋史遗文》中的“”
《汉语大字典》注音商榷八则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认一认 字词训练
认一认 字词训练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音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