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的微粒观培养策略

2016-07-30 17:32王克玄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微粒物质化学

王克玄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科学教育和化学教育由“事实”转向“观念”的背景下,如何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寻找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有效思路和方法,受到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的普遍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微粒观是我们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化学现象、理解物质世界而为学生搭建的“航标灯”,当我们要把物质微粒观发展作为化学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的时候,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渗透物质微粒观的特点,教学的过程都能体现物质微粒观对于化学学习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从物质微粒观的基本特点出发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物质微粒观的培养应当注意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整体把握,分块突破

物质微粒观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化学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来传授给学生,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将其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物质世界,更好的应用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学习伊始,微粒知识就渗透其中,对于分子、原子、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我们就应注意物质微粒观的培养和发展,让中学生在一开始接触化学就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思考问题。

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我们以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为目标,高中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目标。从物质微粒观的内容的角度分析,初中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粒子是极其微小的”、“微粒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高中阶段主要深化初中阶段所形成的对微粒的认识,并进一步认识“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微观粒子聚集成宏观物质,且这种作用有强弱之分,存在空间取向”。要让学生结合的已有知识经验,让物质微粒观随着学生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不断的深化。

二、利用问题驱动学生的高级思维

在基于物质微粒观培养的教学中,为将教科书所呈现的和教师所希望学生形成的物质微粒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将物质微粒观的基本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在设计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成为一条线索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不是将很多问题堆积起来,毫无线索。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这里所指的层次性不仅是问题本身的难度要不断增加,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构成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进度结合起来,并且能让学生的新知识学习找到“生长点”和“固着点”,如我们在电离平衡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的电离能进行完全吗?什么时候电离方程式中的化学反应结束?电离平衡的时候反应是不是停止了?用什么手段、方法能让电离平衡被破坏?第三,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启发性,这里的启发性主要强调对学生高级思维的启发,通常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喜欢围绕“是不是”“对不对”展开,而很少去关注“为什么”、“如何做”,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低级思维,死记硬背大量的结论。第四,问题不仅来自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产生的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最后,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普适性,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落在最近发展区,并且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三、创设有助于物质微粒观形成的情境,培养微粒意识

让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原有概念的自我转变和自我表达的空间。 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结合自身已有的认识,通过多重感知,学生才能将抽象、陌生的知识内化为观念,才能将情感赋予这些知识,让知识动态的在头脑中生成。如物质的量的教学,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生硬的记忆物质的量的定义、机械的背诵公式计算,不真正的理解物质的量是搭建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物质的量可以简化我们的运算等是毫无意义的。此处我们可以运用一粒米和一百粒米的质量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意义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质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当注意运用各类情境来让学生感觉到微粒知识的重要,让学生在运用微粒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微粒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主动运用微粒知识、培养微观意识的自觉性。

四、采用直观化教学手段,实现宏微结合

直观教学的形式包括教学模型的使用、教师语言的直观化,微观过程的模拟等等,这些能扩大学生的认识面和信息来源,为学生物质微粒观培养和发展提供感性素材。

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流形成的过程,直观、生动的表现原电池的阴极、阳极以及溶液中各种胃里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并抽象出电极反应的方程式等;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深刻体会官能团的作用,及“水的衍生”的深层含义;教师语言的直观化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直接的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微粒的问题,比如在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积变化了?数目变化了?以此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来思考他们很熟悉的宏观现象,以掌握宏观现象的本质。

五、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微粒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呢?如化学键的教学中,长期以来我们关于“键”的描述让学生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微粒之间的结合依靠的是一条线或者一根木棍连接,我们平时表示分子结构时微粒间的那条线是真实存在的,不同种类的键是由于那条连接线的类型和性质不同造成的。要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我们就可以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键”形象化,从单个微粒的核外电子状态开始分析,然后再分析两个微粒结合时核外电子的状态,再引导学生依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的绘制,抽象出“键”。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确化学键的由来,消除错误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微粒间相互作用的认识。

猜你喜欢
微粒物质化学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