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底线,也是一种境界

2016-07-30 18:04陶进王云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合格同学老师

陶进 王云

尊重,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共识,是全球的底线伦理原则。有人说:“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学生在人格和法律上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作为教师,尊重学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尊重学生是教师实施教育工作的一个底线。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尊重学生方面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名男生正要用砖头砸同学,立即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校长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随后,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由此可见,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当然,要做到尊重学生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当学生认“死理”的时候,当学生不按照“正常”的教育轨迹思考和操作的时候,在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下,学生还要老是犯类似错误的时候,多数人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其实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我们做的是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没有实效,思考我们是否找到了这个学生真正的思想根源,思考我们的教育措施和策略是否符合这个学生实际,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改进,而不应该是简单处理,更不是放弃。例如三个学生又去“旅游”回来,被家长们带到了学校,找到班主任老师,要求让他们回校上课,于是,班主任对他们(学生)给予了必要 教育之后,就让学生认真写检查,反省自己的问题。学生的表情却有些无可奈何又有些无所谓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同学生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们当老师和做家长的会尊重你们的选择,只要你们觉得那真是你们要走的路。”我又向家长们说“反正是周末,带他们回家,让他们自己好好思考,不要强迫他们来读书。”从那以后,几个学生再没有用上课时间去“旅游”了。在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到,尊重学生的想法,将错就错,把学生从幻想引导到现实中来,沿着他们的思路走下去,走不通了,不好走了,他们自然会掉转头考虑你指的路。如果要是只会用教育,甚至惩罚的方式把我们的观点强加给他们,他们就会同我们“对着干”。

不可否认,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有一定道理、有一定依据的。但我们对学生的那一丁点“理由”,是不是自己有点觉得“微不足道”,而学生却感觉非常重要?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换位思考过吗?联想过自己小时侯对类似经历的感受吗?正如一个小孩子尿床,在我们大人看来是不足为怪的,但在小孩子看来却是非常羞耻的事情,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别人知道的“大事情”一样。我们要认真思考学生的想法和认识,我们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在以“正常”的教育措施和教育策略教育学生的时候,其实基本上还是从成人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简单的设计和教育,而不是从学生生活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生认识、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所以我们的教育还是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命令或暴力逼迫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愿行事,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却会破坏孩子积极上进的内动力和伤害其人格尊严,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严重的是,在人格尊严不受尊重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同样也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许多情况下,对于不懂得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人而言,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的人,越是可怕。因为,这样的教师越是放不下自己的“架子”或者“自尊”,他就越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结果最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使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走上轻生道路。纵观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无一不是起于“尊重”;每一个被通报的学生自杀、报复老师的事件背后,大多是起因于“尊重”的问题。

相反,当学生在感觉到被充分尊重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能够激发他的积极性和潜能,就能做到教育“无痕化”,其效果就比较理想。请看这样一个事例:

一天,一个英语小组长来找我,说:“老师,某某同学说,他听写英语单词只要对60%就算合格,而英语老师却说他必须达到80%才能算合格。你说该怎么办?”“请你把他给我叫来,好吗?”我说。当那位同学来到我面前时,我问:“你听写英语单词对多少才应该算合格?”“三十个单词对二十个算合格。”“你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不知道。”“有些同学对得还少些,我就可以认为她合格了,你能理解吗?”“我知道,你说的是哪个。能理解,她是因为自己懒,不然她怎么会这么差。”“你希望像她那样吗?”“我不。”“那你要对多少才能够体现你的水平呢?”沉默了一会,“二十五个。”“能达到吗?”“能达到!”“好,你去把对自己听写的标准告诉你的组长吧。”他非常愉快地下去了。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用命令或强迫的方式进行教育,学生会发自内心的抵触而使我们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我们的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内化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挖掘他们的潜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面对优秀的学生,觉得还能较好的尊重他们。当我们面对的是“差生”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老是要犯同样错误的时候,当学生把老师气得够呛的时候,我们老师还能从心理上对学生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觉得自己需要认真的分析和改进方法教育他们,还能做到充分的尊重他们。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境界。是我们老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为我们教师大显身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一定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主体的人,让他们在尊重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合格同学老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我是合格的小会计
做合格党员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句子的合格与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