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德育之我见

2016-07-30 18:31吕恩茂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吕恩茂

一、当前农村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影响农村德育教育的全面开展。农村教育投入有限,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多数学校仍是“一张嘴、两支笔、三尺讲台”式的言传身教,教学手段的落后大大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农民经济收入少,家长长期外出务工,造成众多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德育工作靠学校单腿支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信息闭塞滞后,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也造成了德育工作局面的被动。

2.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认识严重,致使德育工作有投入却无显而易见的产出。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都未曾改变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发展、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观念。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教师就有业绩,学校就有光彩,这些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往往成为趋之若骛的对象;而思想品德和良性道德总是呈隐性状态存在,其效益短时间很不容易凸显,因而,学校特别在农村不愿把精力和时间更多地花在德育教育上,学校德育工作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教学时间要多少有多少,德育时间剩多少是多少”的尴尬被动局面。

3.德育工作方法和内容缺乏创新,难以发挥德育的特有功能。部分农村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状况,未曾研究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德育工作以不突破安全红线、以“不出事”为最高标准,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很少给学生创设亲身感悟与实际体验的机会;传统的课堂以及学校教育空间的逼仄,导致学生很难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实践并使之产生心灵的强烈震撼,导致原本实践性很强的德育教育变成了简单的概念灌输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德育工作 “运动式”的教育方式,德育教育抽象、空洞的内容,对于今天要求个性张扬诉求的中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

4.家庭与社会的不利因素,冲淡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农村学生家长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干活与赚钱上,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非常困难的。随着单亲家庭、外出务工家庭的增多,这些特殊背景的学生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部分学生个人利己思想严重,社会公德意识较差,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缺失,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荣与辱的分辨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随着物欲的膨胀,社会低级庸俗文化渐次向校园侵蚀,网络上的血腥暴力游戏、黄色信息,社会上泛滥的“拜金主义”,攀比之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遗忘,盲目崇拜“美丽而空洞”的潮流,这些已严重危害农村生的身心健康,使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德育工作在农村成为烫手的山芋,表现出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与德育工作问题的冲突面前日显苍白。因此我们应该着眼现实,对农村的德育工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思考与探索,并通过多种途径,使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让德育工作这株璀璨之花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中永开不败。

二、如何解决农村德育中的问题

1.与时俱进,转变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农村德育教育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农村德育工作摆脱“跟着感觉走”、“围着问题转”的窘况;在教育思想上要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现相互转化和渗透;在教育方式上要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恪守主要脉搏。

2.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改进教学设备,提高农村学校现代化水平,实施科学的教学手段,增强德育教学的直观实效性;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创建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构建全方位的德育体系。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打破唯“升学率”看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乡、村、社)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估制度。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唯“分数”判断学生才能的做法,建立以学科学习目标和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个性、情感和审美等并重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

3.加强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提高农村德育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高度责任心,相对扎实稳定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要加强德育骨干教师、德育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培养工作,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示范作用,整体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水准。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农村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学校要经常组织班主任相互参观、学习,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和品位,特别是要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和地位,在工作量核定、班主任津贴,年度业务考核、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晋级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全体教师羡慕的岗位,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不断壮大德育教育人才梯队。

4.因地制宜,开辟多种德育教育基地。面对新形势,农村德育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正确认识社会。因此,必须抓好德育基地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开展活动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经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农村应根据农村生的特点,本着就地取材、就地教育的精神,尽力利用本地区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农时学农、邻厂学工、社会调查、走访英雄,把德育基地作为学生打开视野,增长经验的重要园地。

百业教当先,五育德为首。农村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事关广大农村青少年学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肩负起农村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把农村德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把学生培养成学做一个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康的心理、有规范的行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普通学生。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