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本体
——国际实验动画论坛暨展览

2016-07-31 19:48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美术学院本体动画

吴 珂

跨越本体
——国际实验动画论坛暨展览

吴 珂

展览链接:

跨越本体——国际实验动画展

主 办 方:四川美术学院

承 办 方: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

策 展 人:鲁婷婷

展览时间:2016年10月18日—11月1日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

“这个世界就是动画。”影像艺术家Steve Reinke如是说。翻看动画史,对于动画的研究及整个动画史的编写方法与普遍意义上的艺术史学研究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部以技艺为中心的传记。但是动画的本体中却存在着许多其他艺术门类不曾涉及的问题,比如,对时间的掌控。又如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所说:“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念。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是,它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①这于动画也是同样的道理。实验动画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是极具创造性的动画艺术形式,它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使得艺术家不断进行动画艺术形式与艺术内涵的探索。跨越了本体的动画,可能在形态上不再具有传统的美学特征,却变得无处不在。

2016年10月18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承办的“跨越本体——国际实验动画论坛暨展览”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新媒体艺术中心开幕,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独立动画领域的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出席了论坛和展览开幕式。论坛历时14天,开展了一系列论坛、讲座、走访工作室等活动。本次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师鲁婷婷担任论坛总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段天然担任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左益、研究生处处长苏永刚、新媒体艺术系主任李川、新媒体艺术系书记聂玉红等与会指导。在论坛上,鲁婷婷以“动画与反动画”为题,从动画到反动画、反动画与“好动画”纵横两个方向解释了反动画的基本概念。她表示:“动画以跨越本体的方式存在着,动画成为无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性质与内在特征;作为形式的动画溶解在作为动态影像的艺术形态中——只存留下作为本体论的动画;通过不断发展的本体,动画一词的语义从名词向着形容词和副词过渡。”“类似于科学实验,实验动画只能作为视觉历史研究而存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方法一旦实施,实验性质也随之而去,所以,我们无法看到现在时的实验作品。但其实验产物会建构某些视觉特质,给人以实验性的错觉。”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来自不同地区、国家,以50余件精彩的实验动画作品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这些艺术家运用不同媒介来表达自己的作品观念,现场有装置、影像、雕塑、行为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多种跨媒介材料的运用使得这些作品与现场观众有了更多的互动。

图1 段天然 物自体迷宫

图2 鲁婷婷 静止的轨迹

图3 柴觅 鸟

图4 陈园园 左

图5 陈园园 右

段天然的三屏动画《物自体迷宫》(图1),以从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转变的结构方式,组合了种种对空间和运动的想象:两根长方体以碰触进行交流;两根窗前静置的长方体用颤抖的运动回应飞鸟;小球由内及外的自我繁殖、自说自话的循环运动在看似偶然和无序的状态里被连缀成文,慢慢地裹挟了建筑空间中潜意识的虚妄与神秘莫测,以梦为马渐渐导引出我们外部的真实世界。关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段天然是这样描述的:“科学与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是实证主义的,容不得半点虚构。好在艺术不用,艺术家可以把对科学的想象投射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的宇宙。然而艺术却解决不了艺术自身的问题,艺术家又只能回过头去向科学和哲学寻找答案。《物自体迷宫》的创作过程,便是这样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我是学动画出身,动画基础课程中有一门课叫作动画运动规律,具体是要研究生物具有普遍性的运动方式。有意思的是,正如同光波或声波一样,在现代物理学中,波形与粒形的普遍存在构成了物质与运动的基本属性。我们把运动也定义为一种波形存在方式,而这种波形需要我们的大脑进行非常抽象的思维活动才能理解。我感兴趣于人们如何定义空间和物的概念,以及在空间中运动对物的改变。如果一个人进入到一个狭小的空间,他会自动地放慢运动的速度并降低运动的幅度。因此,不同的空间会形成对物体不同的运动规律和存在状态的影响。”这里的情节不是人为的而是自动的,它没有理由地开始,无始无终地重复,而影片的结尾,经过暴风雨的鸟儿,像是在谜一般的雾色里收束自己湿漉漉的羽毛,它们要到哪里去,下一个轮回又会在哪里开始?

图6 丁世伟 再见乌托邦

图7 黎炳生 Echo

实验动画的艺术语言,具有无限的开发潜力。艺术家的努力探索以及实践,给予了它们崭新的面貌,这些作品往往使人惊叹于实验动画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在众多优秀的实验动画作品中,超越材料限制的画面形式以及内容情节的变化,展现出实验动画的多姿多彩。艺术家鲁婷婷的作品《静止的轨迹》(图2)描述的是:静止的轨迹来自整体动画“缝隙里的人”,以造物的方式制造出不同层次的同时运动,抽出的画张以缓慢的静态方式观看时间,画面依序以察觉不到的方式发生改变。《静止的轨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在完全没有脚本和分镜头的情况下创作,以线性的排列还原了原始时间,这种对于个人创作极限的“苦修”亦是她对“上帝造物”的模仿,具有强悍的视觉冲击力。

图8 李俊成 是什么控制我们的身体

柴觅带来了三件参展作品《外部世界》、《鸟》(图3)、《梦雀》。《外部世界》系列作品是在2010年至2011年之间完成的,是艺术家柴觅使用水彩笔和白色卡纸为材料,在无预设的状态下,随机选择颜色涂绘出的一组抽象绘画作品。《鸟》系列绘画作品是在2012年左右完成的,与《外部世界》一样也是使用的水彩笔进行绘制。绘画的纸张来自中国南方某造纸厂遗留下来放置多年的纸张,这种纸张作为特种纸曾被广泛地用于书籍的封面或扉页,纸张带有特殊的纹理,因闲置存放时间的长短而显出不同程度的棕黄色。《梦雀》是一部关于梦与鸟的动画短片,主要以定格动画的方式拍摄完成,这是柴觅的第一部个人动画作品,片中的鸟类模型由艺术家手工绘制完成,该片很多想法源自柴觅在2012年设计并启动的现场音乐动画演出项目“麻雀与乌鸦”。

陈园园的作品《左》(图 4)、《右》(图5)创作于2016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有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单独的个体,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你似乎会觉得是自己一生都不会接触到的。艺术家将地铁视作这个世界的浓缩,你可以在里面看到各个职业的人,形形色色,生老病死,来往匆匆!并且地铁是现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这点也更能暗示出当下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时间的伏笔,反射现实生活的现象,影片采用了双屏的形式,营造出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暗喻两种不会接触到的人,但是很多时候,在你不注意的情况下其实你和对方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作用的。我们通过不规则的图形和线条,将两个独立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从而概括出这个世界总体是相互联系的。

丁世伟的作品是《再见乌托邦》(图 6)。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上帝的十诫,其中包括“不可杀人”。人类努力创造理想社会,但在漫漫路途中带来太多的伤害。宏大的象征意义的动画,清楚地展示了人类追求乌托邦的行动以及必然失败的悲剧。

图9 王维思 低保真

黎炳生的《Echo》(图7)讲述的是,广西一名男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打工的地方扛着一个自制的简易“屋子”徒步走回老家。《Echo》以他扛“屋子”的行为和他“屋子”所呈现的特殊空间为主线,结合我自身的经验构建起一种不确切的共享、共谋的关系。《Echo》以油画的方式,试图把不同的媒材以绘画图像的方式纳入到同一个空间之中,它们是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又具备自身的媒材特点,里面所呈现的物体或行为就是一个装置,一个行为表演。

“‘WHAT IS THE CONTROL OF OUR BODY’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让我从我们本身出发,去探究整个过程,我用试错的态度去探索研究,从自身的演变组成到所在的空间环境,我将整个过程中所想到或是在草稿上所画的图整理成动画。”在《是什么控制我们的身体》(图8)中,艺术家李俊成运用“试错理论”来对命题“是什么控制了我们的身体”进行实践,得出了并不能肯定是大脑控制了我们的身体这一结论。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各种猜想,并逐一实践,这种试探纠错(试错)获得进步(渐进)的方法或技术,也即是一种猜想反驳理论。通过这一允许犯错误的“原则”,做了不少看似无意义的实践,将过程中所提出的不同问题和答案放在一条时间线上,让我们对这一个命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王维思的《低保真》这部动画短片(图9)呼应了他的另一件装置作品《Lo-Fi》——它们俩时常在一起展出。《Lo-Fi》是看守所的场景,而《低保真》是死刑犯的故事。一个滑稽而无所适从的死刑犯,在临刑前的疯狂而无用的念头几乎要让他抓狂。现实和幻想总是给人大量的刺激,让我们创造出奇迹和悲剧。

吴超的《植物人艺术唤醒项目》(图 10)是艺术家联合神经科专家、心理师的跨学科实验项目,项目以“植物人唤醒”作为聚中点,观察有关生命创伤修复的文明,探讨疾病对于时代的隐喻,探讨关于艺术的界定。

图10 吴超 植物人艺术唤醒项目

图11 行行 吞吞吐吐

图12 易雨潇 Eating

行行的《吞吞吐吐》(图11)中,一条想要发声的舌头消失和变形,并带着我们走进一个魔幻现实的空间。空间里有叫着鸣放着佛光的鸡,有吞吐着话筒的人。鸡生出方形的盒子套在众人头上,盒子里面是一个在空间里四处飘荡却不能发声的嘴巴,透过盒子可以看到另一个自己在看电视,里面重复播出着一些景观动画。我们的脑袋被盒子禁锢,我们的生活被这些景观充斥,我们的思维和观看被限定。可视化的视线突破了限制性的墙,却被打上了马赛克,我们的面容被遮蔽,我们的视界被清洗。之后立方体空间崩塌并被“草”填满。当我们一层层揭开捂着双眼的手,以为要看到本真面目时,却只能看到这种遮蔽带来的不明确的、打了码的伤痕。本片旨在传达一种失语的焦灼,是对话语权的讽刺,也是对现有的不合理的规则的对抗。然而这种抗争是无效的,权力始终掌握在与权力相关的人的手中,真相总是在景观社会的重重包围和遮蔽之下,不为人所知晓。我们的发声是无效的,我们的视界和思维受到了无形的束缚和禁锢,我们的嘴巴不能用来说话,眼睛不能用来观看。我们拥有的感官,却只能承受着这种失语的无力感,以及隐蔽的灼痛感。然而无力并不等同于没有意义,痛感更是证实了存在,“自觉”本身就是一种不需要目的和结果的意义之所在。

易雨潇的《Eating》(图 12)所表现的是,媒介时代下,虚拟加现实的现实成为当下的现实,数据信息,一点点吞噬着原有的世界,肉体被降格为生命信息的载体。现在的我们,一只脚站在物理性的空间,另一只脚处于抽象的赛博空间。

在余光罕的《16'59''》(图13)中,我们不再是面对一片风景,但是我们通过面对一个有活力的平面,一段水的波动,去直接融入并参与到这段景色中。这是一段自由而复杂的即兴演出,一个理性而繁复的过程,一个冥想的过程。

注释:

①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吴 珂: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Beyond Noumenon: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Animation Forum and Exhibition

/Wu Ke

2016年10月18日国际实验动画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并邀请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与展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实验动画在其兴起的短短几十年间,以极具创造性的动画艺术形式,使得艺术家不断探索其艺术语言和艺术内涵。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跨越本体”,即从实验动画自体规律深度探求本体,从实验动画媒介广度拓展本体,从实验动画精神性提升其哲学维度。

实验动画;本体;动画艺术

On October 18, 2016,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Animation Forum was held at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and ar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hibition,offering the audience a visual fea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rise of experimental animation in just a few decades, the artists ar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artistic language and connotation of this extremely creative form of animation art. The implication of “Beyond Noumenon”,the theme of the forum, is to go deep into the nou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w of experimental animation itself, expand the noumenon in terms of the breadth of experimental animation media,and enhance its philosophical dimension from the spiritual level of the experimental animation.

experimental animation; noumenon; animation art

猜你喜欢
美术学院本体动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我的动画梦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