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里的乡愁

2016-08-02 09:22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组织委员倪艳艳
杭州 2016年6期
关键词:浙大郁达夫故居

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组织委员 倪艳艳



留住城市里的乡愁

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组织委员倪艳艳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分别在华家池畔的杭教院和文二路的杭师院求学。城市变迁,如今这两处地方都已物不是、人亦非,浙江农业大学成为浙大华家池校区,一部分变身为华家池1号,成为当年的楼王,而杭师院分部成为了耀江文欣苑。我在叹惋之余,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城市改造与城市记忆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珍惜保护这些有着丰厚故事的城市印迹,留住城市里的乡愁?

小营街道是杭州城市记忆的一个集聚地,从明清到民国,从建国初到现在,在这2.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曾发生过丰富多彩的城市故事,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城市记忆,政府和民众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来保护和重构这些珍贵印迹。

红巷深几许:一砖一瓦皆故事

皮市巷、小营巷、方谷园、场官弄四条小巷,分别是浙江省第一个党(团)小组的诞生地、毛主席唯一视察过卫生工作的居委会、钱学森故居和郁达夫杭州故居。它深深铭刻着革命和建设岁月的“红色印记”,被亲切地称为“红巷”。对于这块充满了红色记忆的地方,我们做的是保护、修缮、恢复、开放。

1958年1月5日,毛主席亲临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运动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1972年,小营巷56号墙门被辟为“毛主席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陈列馆”。街道在1993年、2001年先后对该馆进行重建,并改名为“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

1922年9月,在中共上海地方兼浙江执行委员会书记徐梅坤的组织下,浙江省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杭州小组在皮市巷3号成立。由于皮市巷3号原址现为杭州香溢大酒店,我们在树立碑铭的同时,在方谷园3号钱学森故居建设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将两个纪念馆建在一处。2011年7月1日,中共杭州纪念馆开馆。同年12月,钱学森故居开馆。

2015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及郁达夫殉难70周年之际,位于大学路场官弄63号建于1936年春的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经修缮布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

街道将这些红色阵地串珠成链精心打造“小营 江南红巷”景区,并于2014年9月获评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

旧景换新颜:五柳巷的华丽蜕变

南起斗富三桥,北至西湖大道,夹在建国南路与城头巷之间的这一块方寸之地叫五柳巷。五柳巷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因一座“五柳园”而得名,该园曾为达官贵人居住场所,后成平民栖息之地,商贾往来,市场遍布。这里见证了杭州城市变迁的历史,但也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中渐渐破败不堪。对于这块烟柳画桥、极具江南水乡韵味的地方,我们除了修葺,还在尽力还原小河边、巷弄里的老杭州市井人家的人与事,并进一步通过商业开发提升它的价值。古老的街巷不应该像一个深宫里的怨妇一样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年华如流水逝去,而是应该注入新的元素让它重焕青春。

自2010年启动的五柳巷综保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一幢一策的办法,予以“保护、改善、整饬、拆除、更新、保留”6类模式有机更新,不单纯采用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或是拼贴式的重建,而是以巷弄体验式旅游、零售休闲文化、传统手工业作坊为主导,形成了一条体现杭州特有休闲文化氛围的历史文化街区。这几年,五柳巷街区的居民总是在接收着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河坊街建国南路段的中医、中药一条街已经颇具规模,栩栩如生的中华老中医铜像、富有故事性的中医历史墙绘与绿化带中精心栽培的中药材,都成为五柳巷历史街区的新“名片”;东河两岸的群众休闲文化区与“五柳芳庭”爱情街区带来休闲、浪漫的气息;新落成的彩虹鱼康复护理院和中医药街相呼应,秉持“爱与分享”的理念,承载着无数老人的康复希望。现在的五柳巷已不仅仅是小巷居民的一块安身之所,它独特的市井味道,已逐渐成为杭州市民和外来游客探访、品味老杭州的一块秘地。

风雨大学路:浙江高等教育的源流

初来杭州大学路的人,总会对大学路这个特别的名字感兴趣。几十年来,大学路上的商家换了一茬又一茬,商家们多半只是知道,许多年前这里曾是浙江大学的所在地,至于浙大为何设地于此,因何迁走,能说得清的人却已不多。

从1897年求是书院成立,1901年改求是书院为求是大学堂,至1953年浙江大学正式迁校玉泉,浙大在此地,前后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作为浙江高等教育的博物馆,今天的大学路北口,还留存着“求是书院”的一进建筑。

求是书院向南数百米,是今天浙江图书馆的大学路馆舍,馆名由蔡元培题写,奠基石上尚有前北大校长、浙大校长蒋梦麟的名字。从建馆初始,浙江图书馆与大学就相系相联,图书馆在大学之中,既为学术研究提供方便,也致力于公众的知识启蒙,两者相容相生,毫无挂碍。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郁达夫迁居杭州之时,选定了与浙江图书馆最近的场官弄,建起自己的“风雨茅庐”,常与书香相伴。历史用建筑的方式,诉说着当年梁思成古典建筑思想在建国之后历史运动中的种种浮沉,也折射出中国传统士人在新中国的一段处遇,记录下知识、大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

当我们离开乡村,有了浓厚的乡愁,却没想到,那些住在城市里的人,以及去到城市里的人,居然也莫名地有了一份浓浓的乡愁,这是关于城市的乡愁,关于巷子里的乡愁。我们希望,城市改造,要留得住城市里的乡愁。

猜你喜欢
浙大郁达夫故居
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
卫立煌故居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贵人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一语成谶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