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茶对少儿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

2016-08-10 01:33
茶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泡茶茶艺人文精神

朱 敏



浅谈习茶对少儿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

朱 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接班人,而寓教于乐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的教育方式更易为少年儿童接受。茶伴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既与日常生活相关,又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习茶过程中带来的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艺术性、易操作性等对提升少年儿童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bì)”卦,“文明以止,人文也。”指修饰。修饰出美,故曰“美在其中”。《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简单理解人文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礼让与爱意,是善良与真心的表达。有些人觉得自己读了几本书,就比别人“人文”很多,其实是对人文的误解,真正的人文含义可能与学识、能力、地位毫无关系,或许乡下的阿婆比我们的博士后更“人文”呢!所谓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理解和应用人文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对人文的情感兴趣和动机等,这些精神和品质在人文素养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教育人士曾说: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初中阶段,可见提高少年儿童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人文素养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的欲望和本性是相通的,这决定了人文精神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人文精神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但在总体上不外乎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权利、利益与价值的尊重和保障,对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宇宙及其他动植物的关切,它是人类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精神因子。

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的家庭地位,往往会受到家人过多的关心,而缺少关心别人的机会。一个人被关心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形成一种平和、放松的心态,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但是只有被爱、被关心的经验显然不够,只有当一个人主动去关心别人时,他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形成对人的爱、同情与宽容。而习茶的过程就是融入他人和自我关照的过程。“茶艺”简而言之就是科学地泡茶和艺术地品茶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在学习茶艺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崇尚纯朴的审美情趣,品茶时体会人生甘苦,使少年儿童潜移默化中心灵得以净化。

感受人文素养的丰富内涵认识中华民族人文底蕴的博大精深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茶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又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茶的经典著作《茶经》奠定了茶文化和茶道的基础。从陆羽时代至今,历代文人雅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文化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整理,拥有了丰富内涵,并以“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方式传承,“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通过学习茶艺能激发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民族精神,拓宽少年儿童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陆羽、皎然等一大批文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用水和煮茶艺术,饮茶之风广为流传,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逐渐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仅《全唐诗》中留传至今的茶诗就有四百余首。

培养少年儿童亲近自然、善待自然

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寄兴自然物我两忘。茶吸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茶,深入茶区放眼茶树的勃勃生机、茶山的清新开阔,不经意间激发孩子对自然的热爱;体验种茶、制茶的辛劳,进而在泡茶喝茶时油然而生爱茶、惜茶之心。

培养少年儿童对美的感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气质

美,通常指使人感到心情愉悦的人或者事物。随着茶道美学的广泛开展,茶的美被不断挖掘。茶艺是人们在茶事活动中的一种审美现象,“人、茶、水、器、境、意”都有其客观的美。少年儿童泡茶时个人的端庄仪态、从容有序的动作;煮水时的耐心、奉茶时的恭敬心、品茶时的细心;泡茶环境的雅致宁静等,都助于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增长见识,提高审美情趣。庄晚芳教授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为少年儿童提供人文表现的机会

现今家长在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提高时,有时忽视思想道德教育,造成有些孩子自私、狭隘的习惯,缺少起码的人文常识。童年离不开玩乐,孩子也需要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接受知识,愉快地学习。孩童习茶由来已久,唐人李咸用诗云“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少年儿童在学习茶知识掌握泡茶技能时,首要的是让孩子的身心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学习的幸福和乐趣。在茶艺程式编排上语言儿童化,融入爱、关心、尊重、分享、宽容……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老人节、儿童节等,让孩子们在泡茶的实际行动中表达对家人、师长、同学的爱心。

提高少年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人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自觉地掌握和支配其情感与行动的能力。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水平有关,与他控制自已的需要、兴趣等直接愿望的水平有关。作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努力让少年儿童提高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习茶时心宜静,孩子进入到习茶环境中,远离喧嚣和各种诱惑,在泡茶、敬茶、品茶过程中,心与自然更加接近,人也变得更加天真和纯粹。同时为了避免烫伤自己或别人,会从泡茶中学会做事所必需的专注,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注重细节。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反复练习,儿童往往记不住许多的规则和教训,因为他们常常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练习泡茶,一方面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做事能力,并适时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一种动作经过多次练习,就可以在孩子身上变成习惯,那时他就不用再靠记忆与思考来行动,而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多创造条件,如家中来客人时,让孩子去泡茶,多次反复练习,就会开始自觉去做,习惯成自然。

人文环境和人文知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但环境毕竟是外在于人的因素,知识也只有体现在人的实际行动中才有实际意义。把“人”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主体,充分鼓励和引导少年儿童去体验生活中的人文因素。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引发人的某种感受,影响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从而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素材。琴、棋、书、画、诗、酒、茶,当它对人的心灵有所触动,使人获得关于生命或人本身的某种情感时,才具有了人文意义。人的高尚品质并非一蹴而就,生活中的任何活动都含有人文因素,都可以看作是做人的过程,学做人应从点滴做起,引导少年儿童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在习茶的实践中去用心感悟高尚的人文情怀。而千年的中华茶文化将以特有的精神要义,让人文素养根植少年儿童的心灵中,避免成“才”有余,成“人”不足。□

猜你喜欢
泡茶茶艺人文精神
保温杯泡茶太久会让人中毒?
茶艺
鲸鱼”泡茶器等
Sim Sim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茶业新星——“冷泡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