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例老年输液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6-08-25 00:34胡玲韦洋曹颖林芳
实用老年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外渗感染率无菌

胡玲 韦洋 曹颖 林芳



33例老年输液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胡玲韦洋曹颖林芳

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具有显效快速、方便快捷等特点。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逐年增多,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抵抗力差,大多数疾病均需要输液治疗,而且反复住院输液治疗的频率高,使得其存在较其他人群更多的风险因素,是感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1]。老年患者本身机体机能差,尤其是对在医院进行过或正在进行侵入性操作的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院内感染[2-4]。近年来,日趋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和医疗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了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解老年患者输液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如何更好地控制及预防此类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我们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674例老年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674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及细菌学培养确诊为院内感染者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62~76岁,平均(69.4±7.1)岁,60~69岁的患者23例,70~75岁的患者10例;患者平均体质量(61.4±9.3) kg。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1]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判定[5]。排除患者因其他疾病导致的发热等感染症状及有明确的细菌学培养阳性结果,对于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患者,规定患者入院后48 h以后发生的感染为院内感染;对于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后超过平均潜伏期时间以后发生的感染为院内感染。对于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必须在不同时期≥2次细菌学培养确定为同一种病原菌的情况下才能确诊。

1.3检测项目及方法筛查出3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后,将他们的病历资料统一录入已制定好的院内感染登记表,着重对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的病原菌以及高发感染部位的原因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33例院内感染患者通过血、咽拭子及尿液等42份样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共检出致病菌4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1株(占65.96%),革兰阳性杆菌13株(占27.66%),真菌3株(占6.38%),均为白色念珠菌。而4株多重耐药菌株(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有3株是大肠埃希菌;1株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见表1。

2.2老年输液患者注射部位感染率及构成比33例感染患者均为单一部位感染,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是发生感染最多的部位,共有15例(45.45%),其次是上呼吸道,有8例(24.24%),下呼吸道和泌尿系统、其他部位感染较为少见,见表2。

表1老年静脉输液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病原菌菌株构成比(%)革兰阴性杆菌3165.96 大肠埃希菌1429.79 铜绿假单胞菌714.89 肺炎克雷白菌510.64 鲍式不动杆菌510.64革兰阳性杆菌1327.66 金黄色葡萄球菌919.15 粪肠球菌48.51真菌36.38 白色念珠菌36.38

2.3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感染原因分析15例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院内感染中,静脉留置针患者感染4例,感染率为

3.17%,高于无静脉留置针患者的感染率,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渗液的患者感染9例,感染率为18.75%,明显高于无渗液的患者(P<0.01);只用1种药物的患者感染率为0,二联用药感染率为1.87%,三联用药感染率为3.62%,随着联合用药的增加,感染率增加,见表3。

表2 老年静脉输液患者感染部位和构成比

表3 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感染原因分析

3 讨论

据相关的临床调查资料显示,由静脉导管所引起的院内感染已经占所有医院感染的13%[6],由此可见静脉导管引发的感染具有普遍性。本次研究中674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90%,在发生院内感染的33例患者中通过细菌学培养共检出致病菌47株,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共有31株,而这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有14株,占总株数的29.79%,这与国内关于大肠埃希菌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医院感染致病菌的研究结果一致[7]。而发现的4株MDRO菌株占所有菌株的14.81%,比例虽然不高但危害性较大,通过对患者的资料调查研究发现,这4例MDRO患者在院内感染之前均使用过多种广谱抗生素,这要求对老年患者,尤其是进行侵入性操作的老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抗生素的管理,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以此来遏制条件致病菌的生长,降低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时的院内感染率。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来说,其院内感染最高的部位为皮肤软组织,构成比为45.45%。这是因为皮肤在静脉穿刺时会被划破损伤,皮肤局部消毒不彻底或者操作者无菌意识不强,或者其他原因如器械管理不力等都会导致皮肤软组织的感染[8]。这就要求在静脉穿刺之前做好局部皮肤的严格消毒,操作者要带无菌手套并注意无菌操作,尤其注意动作要轻柔,控制入针角度,尽量减少局部皮肤软组织的损伤。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也要时刻检查留置针是否堵塞,将感染的预防做到最完善。其次,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现象;而老年人的机体衰老,输液过程中需要减慢滴速,再加上多联合用药,输注时间增加而发生外渗;还有老年患者常用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长期用药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9]。当然也不排除护理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掌握程度的影响,由于临床护士对输液外渗及其防护知识的缺乏,预防和处理输液外渗的能力差等原因均会导致患者注射部位发生局部组织感染,而临床本身就存在输液外渗损伤的隐患,这是值得各医疗服务机构重视的一个环节,需要加强相关护理人员对渗漏损伤相关知识的认识,对其发生的原因、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及输液部位、对静脉输液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正确处理输液外渗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10]。本次33例感染患者中,虽然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感染比例略高于无留置针的患者,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置针的应用在儿科及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较为普遍,留置针的使用对血管不易暴露的患者减少了多次扎针的痛苦,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易发感染是临床普遍存在的问题[11-12],说明我院在预防这类患者的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效。

本次33例感染的老年患者还有一些非注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门诊输液室以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一旦空气中细菌总数超过700 cfu/m3时,交叉感染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13]。这些感染的发生归根到底可能与2个因素有关,一个是环境因素,另一个就是患者自身因素。注射室患者混杂是导致感染发生的外因,老年患者免疫力差是感染的内因,院方在做好环境消毒工作的同时需要提醒患者家属做好个人卫生,以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严格注意静脉注射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以及加强操作者的无菌意识、器械的无菌管理和注射室的无菌清洁工作、提醒患者家属注意感染防护的配合、增强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是提高临床上预防以及控制老年静脉输液患者院内感染的关键。

[1]张一丹,汪丹丹,石文奇,等.老年干部病房住院病人静脉输液方式系统化管理及效果[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1):75-77.

[2]Lin Y, Li ZZ, Zhang J,et al.Aging might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from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J].Oxid Med Cell Longev,2013, 2013:943416.

[3]Bardach A, Rey-Ares L, Cafferata ML,et al.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epidemiology in Latin America[J].Rev Med Virol,2014,24(2):76-89.

[4]孙卫,司琴.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20-4222.

[5]Forster AJ, Taljaard M, Oake N,et al.The effect of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with Clostridium difficile on length of stay in hospital[J].CMAJ,2012,184(1):37-42.

[6]高媛,高飒,杨楠,等.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709-1710.

[7]金广霞,夏瑞祥,金凤波,等.7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2):213-216.

[8]于海洪,冯玉玲,赵霎雯.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11,51(37):117.

[9]徐永能,卢少萍,黄巧,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2):66-68.

[10]李柳英,钟华荪.某院不同层级护士预防输液外渗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和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2):14-16.

[11]Ma MK, Yap DY, Yip TP,et al. Staphylococcus aureus peritonitis in two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 An uncommon complication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J].Perit Dial Int,2012,32(5):573-574.

[12]Liscynesky C, Stevenson KB.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ulture-positiv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infections at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2,33(10):1063-1064.

[13]王冬梅.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165-166.

400021重庆市,重庆市中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胡玲,韦关,曹颖);400020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林芳)

林芳,Email:734248327@qq.com

R 372

Bdoi:10.3969/j.issn.1003-9198.2016.06.019

2015-12-16)

猜你喜欢
外渗感染率无菌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无菌空气在烤酸奶生产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