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部队官兵高原驻训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2016-09-02 11:41徐昕明张步振
西南国防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驻训系统疾病高原地区

王 涛,徐昕明,周 盛,石 骥,张步振



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部队官兵高原驻训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王涛,徐昕明,周盛,石骥,张步振

高原;军队;健康;高海拔;野外驻训;调查

近年来,在实战化练兵要求推动下,高原驻训成为了部队开展较多的训练课题。高原环境大气压低、气温低、氧分压低、紫外线辐射强、风力大以及绝对湿度低等特点,易诱发官兵急、慢性高原病,严重者可发生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甚至丧失劳动能力[1]。以往有关部队高原野外驻训卫勤保障的研究报道,多为单个部队的数据分析,就高原环境对来自不同海拔地区部队的人群健康状况影响对比较少。因此,为了解高原环境对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部队官兵的健康状况影响区别,本研究选取驻亚高原地区部队到亚高原、从亚高原到高原及从低海拔高原到高海拔高原三种类别部队的官兵,进行驻训期间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改善官兵对高原战场环境适应能力的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5年7~9月,对我区野外驻训部队以成建制整群抽样方式进行调查。总调查样本1367人,其中,从本军区亚高原地区(海拔1800 m)到外军区亚高原(海拔1500 m)驻训的官兵460人,从亚高原地区(海拔1400 m)到高原(海拔4100m)驻训的官兵455人,从低海拔高原(海拔3600m)到高海拔高原(海拔4100m)驻训的官兵452人;男性1349人,女性18人。

1.2方法由调查人员在部队医院或卫生队军医的配合下,以连队为单位召集调查对象,宣讲调查目的和要求后,调查对象按调查表内容逐项认真填写,并现场回收调查表。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调查表,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包括:一般情况、驻训期间伤病发生情况、确诊疾病情况、健康素养情况等。原始调查表经核实筛选出有效调查表后,相关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一般情况共发出调查表1367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57份,有效应答率为99.3%。本调查对象平均身高(172.17±4.56)㎝,体重(64.91±2.03)㎏,年龄21.73岁;官兵类别:士兵689人,士官598人,干部70人;婚姻状况:未婚1239人(91.3%),已婚118人(8.7%);民族:汉族1077人(79.3%),其他民族280人(20.7%);学历构成:中专或高中占71.7%,大专占18.6%,本科占9.2%,研究生占0.4%。

2.2从亚高原到亚高原地区驻训部队官兵健康状况患病率最高的系统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其次为损伤和中毒、皮肤、消化系统、血液疾病等(表1)。

2.3从亚高原到高原地区驻训的部队官兵健康状况患病率最高的系统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肌肉骨骼、血液疾病等(表2)。

2.4从低海拔高原到高海拔高原地区驻训的部队官兵健康状况患病率最高的系统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血液、感觉器官疾病等(表3)。

2.5各类型部队驻训期间患病官兵就诊单位情况在驻训官兵患病就诊单位中,以本级卫生队为主体,阶梯后送保障为辅(表4)。

表1 亚高原地区驻训官兵系统疾病分布(n=456)

表2 从亚高原到高原地区驻训官兵系统疾病分布(n=452)

表3 从低海拨高原到高海拨高原地区驻训官兵系统疾病分布(n=449)

3 讨论

3.1亚高原与高原驻训部队间的官兵系统疾病谱比较亚高原驻训部队官兵(营区海拔1800m,驻训地海拔1500m)的系统疾病分布(表1)依次为呼吸系统(21.05%)、损伤和中毒(14.47%)、皮肤疾病(9.21%);高原驻训部队官兵(营区海拔分别为1800m、3600 m,驻训地海拔均为4100m)的系统疾病分布(表2、3)依次为呼吸系统(分别为42.70%、37.86%)、消化系统(分别为15.71%、21.16%)、皮肤疾病(分别为13.27%、19.38%)。调查结果表明,两类高原驻训部队患病率前3位系统疾病完全一致,呼吸系统疾病为亚高原、高原驻训官兵患病率的首位,与王淑琴等所调查的武警高原某部队2009~2013年驻训病种分析[2]结果相一致,但高原驻训部队的患病率比亚高原部队高15%以上,这可能与高原环境空气稀薄缺氧、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等因素有关。亚高原驻训部队与高原驻训部队在患病率第2的系统疾病上区别显著,这可能与官兵在亚高原驻训环境上习服较快,开展训练强度较大有关,故训练伤发生较多;而在高原环境,水沸点低、食物不易煮熟[3],且高原缺氧易引起胃黏膜损伤、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炎、胃溃疡疾病[4],故消化系统疾病发生较多。患病率第3位的均为皮肤疾病,但高原驻训部队较亚高原部队偏高,这可能与高原地区紫外线照射强烈、空气湿度较低,易造成官兵日光性皮炎、皮肤皲裂等有关。

3.2不同高原驻训部队间的官兵系统疾病谱比较两类高原驻训部队营区所在海拔分别为1400 m、3600 m,驻训前后的海拔差分别为2700m、500 m。调查结果与张雨龙等[5]高原部队官兵2 w患病率调查情况不完全一致,与张林等[6]某部夏季高海拔高原野外驻训期间疾病调查系统分类构成情况大致相同。在呼吸系统疾病上,亚高原部队的患病率(42.70%)比高原部队(37.86%)高近5%,且在疾病构成比中(35.6%)比高原部队(20.8%)高近15%,表明高原部队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亚高原部队强。这可能与高原部队对高海拔环境的较长期习服,官兵自身对缺氧环境的耐受性提高有关。同时,高原部队自身较高的呼吸系统患病率及疾病构成比,也表明即便通过对高海拔地形的较长期习服,人体呼吸系统对高原缺氧环境仍需要适应的过程。除呼吸系统疾病外,亚高原部队患病率排序第2~7位的系统疾病与高原部队大致相同,患病率第2、3位的消化、皮肤系统疾病完全一致,第4~7位的患病率排序略有不同,但均为肌肉骨骼、损伤和中毒、血液疾病、感觉器官等系统疾病,但高原部队的患病率高于亚高原部队,且肌肉骨骼、损伤和中毒、血液疾病、感觉器官等系统疾病患病率均在10%以上,亚高原部队为7%~8%。这可能与高原部队较长期驻扎高原,官兵对高原环境的认知程度、心理压力、情绪控制等方面较亚高原部队有优势,且在开展实战化训练的科目、内容、难度上要求更高,因而在训练强度、体能消耗、损伤发生等方面均高于亚高原部队,故相关系统疾病患病率也随之增高。

3.3驻训部队官兵就诊单位分析从患病官兵就诊单位来看,有野战医院作为伴随保障单位的2个亚高原部队的本级卫生队保障率为66%~68%,后送至野战医院比率为23%~28%;没有伴随保障单位的高原部队本级保障率为87.2%,后送率约10%。较高的自身保障率,表明部队队属卫勤保障机构能够承担大部分常见的训练伤病保障任务;同时,执行伴随保障的机动卫勤力量对部队实战化训练中发生的较复杂、紧急伤病处置起到了较好保障作用,对及时恢复部队战斗力,保证训练任务完成具有支撑作用。

表4 驻训患病官兵就诊单位情况[n(%)]

综上所述,高原驻训官兵的系统疾病谱与亚高原驻训官兵差别显著,与营区海拔不同高差的高原驻训部队系统疾病谱大致相同,但患病率及构成比有所不同。同时,高原部队仍存在对新高原环境的适应问题。此外,伴随保障的机动卫勤力量对服务野外驻训官兵健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王夕顺,王凡温,柴自杰,等.高原地区野营驻训卫勤保障工作的思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5):2950-2952.

[2]张智民,张韵,刘瑞英,等.武警某部藏区驻训卫勤保障的主要做法[J].武警医学,2011,22(10):913-914.

[3]王艳,高寒琦,陈富禄,等.简论高原环境下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8,6(4):37-39.

[4]次仁央金,旦增.慢性高原缺氧对人体消化管道的影响[J].西藏医药杂志,2010,31(4):3-4.

[5]张雨龙,张步振,杜晶晶.高原部队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349-350.

[6]张林,殷旭东,卢林,等.某部夏季高海拔高原野外驻训期间疾病谱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1):82-84.

R 594.3

A

1004-0188(2016)03-0344-03

10.3969/j.issn.1004-0188.2016.03.046

成都军区“十二五”医学科学技术面上项目(C14042)

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王涛,张步振);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医务部(王涛,徐昕明,周盛,石骥,张步振)

张步振,电话:13888798260

(2015-12-17)

猜你喜欢
驻训系统疾病高原地区
牙周病及伴系统疾病相关牙周病的临床诊治
某部野外驻训卫勤保障工作的几点体会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1起部队野外驻训桶装水微生物污染事件的调查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与全身多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伴有系统疾病的老年缺牙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过程中的护理
改良护眼法对高原地区眼表感染的辅助治疗效果观察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
野外驻训综合身心干预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