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师范附设农科情况考

2016-09-02 08:29都樾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226006
档案与建设 2016年7期
关键词:农校张謇通州

都樾(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226006)

通州师范附设农科情况考

都樾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226006)

农校大门

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1907年创设,是我国创办较早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它基础上衍生成南通农业学校、南通学院农科,后来更成为苏北农学院、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南通地方农业教育的源头,为南通乃至江苏近代农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地方农业发展输送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试验棉种改良,改进农业垦殖技术,研究农副产品培育及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州师范附设农科初中两等农校张謇

1907年,为培养地方急需的农业技术人才,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其于1902年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设了附设农科。1910年发展成附属初、中两等农校,1913年独立为私立南通甲、乙两种农业学校。1920年发展为南通农科大学,1928年、1930年先后改称为南通大学农科和私立南通学院农科。1952年迁往扬州,与江南大学农艺系、苏南文教学院农教系合并组建苏北农学院,1972年与南京农学院组建江苏农学院,1992年与扬州师范学院等合并组建扬州大学。由此,通州师范附设农科和初、中两等农校不仅是近代史上创办较早的农业职业教育,开启了南通乃至苏北农业教育之先河,更成为近代江苏农业高等教育的源头之一。然而,以往对于通州师范附设农科和初、中两等农校的开办情况未有专门研究,本文拟依据清末民初教育史料做一个初步考证,梳理出一个从附设农科到农校发展的历史梗概,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附设农科缘起

南通地方自明朝中后叶以后,传统农业经济日渐成熟。生长于江海平原的张謇“家世务农,尝略涉农书”,[1]239又曾组织乡人植桑养蚕,研究“树艺”,因而对于传统农业有着较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甲午战争以后,张謇在思想转变和接受新知的过程中,通过罗振玉等人逐步接触到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并形成了通过整合近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经验来振兴中国农业的美好愿望。他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无专书,无分科,故无学;无学,故不能通政与业之变,而亦不足尽政与业之能”,必须“经生学士之农与田父野老之农合,而后学可致于业而发于政。”[1]239因此,在1897年撰写的《请兴农会奏》中,他向清政府提出了“设立学堂,讲求土宜物性,该一省之闲地荒滩,悉归经划,分别兴办树艺畜牧制造诸事,以为乡民倡导”的建议。[2]14

在创办大生纱厂初见成效之后,1901年,以“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3]385为目的,张謇投资兴办了中国第一家农垦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在通海荒滩筑堤开渠,兴办垦牧,兼采东西洋各国种植、畜牧之法,以昌农学。”为此,在公司集股章程中,张謇将“储通海小学堂、农学堂经费”作为公司开办的目标之一,并明确:将来公司垦殖的土地“一千顷归入公司,一百顷归通海小学堂,五十顷归农学堂”。当时张謇对创办农学堂也做了初步规划:“内堂农学、化学楼五幢十间,外堂学农、学种植楼五幢十间,司账储器门房厨房佃房各三间,共三十五间”;设“学堂常驻经理一人,化学教习、种植教习二三人,中文、书、算教习二三人”;招收“内堂学生十二人,外堂学生二十四人”;准备集股七成后,即“兴工筑第一、第二堤,兼试办畜牧及农学堂”。[3]213~219然而,垦牧公司开办后连年遭遇风潮雨灾,“财力大匮,工程、垦务多致停顿”,[3]396又因垦牧区“水道处处淤垫,转运物料之难,百倍他处”,为此“农学校不得不稍缓”。[3]233而当时垦牧公司中也有所谓“学生”,实际是见习农垦事务的学徒,并非学习近代农业科技的学生。因此,后来所谓:“1902年,张謇在通海垦区开办了农学堂,为农垦事业培养专门人才。1906年迁到通州城,附设于通州师范,称为农科”[4]253的说法则有悖于史实。

1903年春夏之交,张謇作为中国实业界的代表,受邀自费赴日本参观其第五次国内劝业会,考察实业、教育。临行前,他曾致函通海垦牧公司经理江导岷说:“须看其札幌农学校”,[3]429计划把了解农业教育状况作为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本,张謇先后详细参观了东京农科大学、鹤桥村农学校、札幌农学校及附属农园试验场、博物馆、真驹内种育场、前田牧牛场等,并认为其中有“我通州所最宜法者”。[5]492日本之行,让张謇了解了现代农牧业和农业教育的基本情况,更深刻地感受到农业教育对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

1907年,经数年惨淡经营、奋力拼搏,通海垦牧公司稍著成效,渐成“一新世界”雏形。[3]311为此,在股东们的支持下,张謇决心将规划已久的农学堂开办起来。考虑到学堂开办及学生求学之便,张謇变通原计划,决定在其亲手创建的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内附设农科。因为当时该校办学已具备规模,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师资精良,更附设有教学所需的博物苑、农场,农科一经开设便能立即使用这些教学资源。同时,1906年10月师范学校“为养成地方测绘人材,附设测绘科”,[6]已具有了开办附设专科的经验。于是,南通地方最早的农业职业教育便滥觞于此。

农校测候所

二、农科开办情况

(一)附设时间起讫

关于附设农科何时开办有两种说法:其一为1915年出版的《南通地方自治成绩》中“私立农业学校”一文中所载:“清光绪三十二年,张謇附设农科于师范学校,遂度地于博物苑南建设农业学校校舍,宋龙渊任购地建筑事,孙钺辅之。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教室成。”[7]127而1926年出版的《南通县学事年报》亦称:“县人张謇以通地宜农,三十二年附设农科于师范学校,一面度地于博物苑南建设农业学校”。[8]2以后,不少教育史和研究张謇的专著、论文即以此为依据认为:“1906年在通师附设农科”,[9]486或者“1906年把农学堂迁到通州城,成为通州师范附设的农科班”。[10]141其二为1916年出版的《南通县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第五期《本校沿革》所载:“(1906)九月,定农业为师范必修科,营农场于校河之西南”,“(1907)三月,招集农业本科生……九月,农业本科开课”。[6]以后,该校的各种沿革记录基本沿袭此说。结合两种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06年通州师范开始在博物苑以南附设的农场建造农科校舍,如《南通师范学校十年度支略》所载“农校、农场一览表”中亦显示农科建筑始于“丙午(1906年)三月”[11],至光绪三十三年三月(1907年4月)校舍落成并招收农科学生,九月(10月)正式开课。

宣统二年十二月(1911年1月),附设农科学生毕业。期间,宣统元年二月至十月(1909年3月至11月),通州师范又附设了与农科相联系的蚕桑科。此时,由于开展农业教育所需的建筑设施、实验设备和专业师资均已具备,张謇决定从1911年起师范学校不再附设农科,进而成立“初中两等农业学校”。[6]而考虑到经费筹拨、师资配备等问题,农业学校仍旧附属于通州师范。故此,1911年4月在通海垦牧公司第一次正式股东会讨论“归通海小学堂及农学堂地亩变通一致之办法”时所做决议则是:“以股票照数填给通州师范及附属初中两等农校”。[12]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依据北京政府“学校系统令”中“实业学校分甲乙二种,各三年毕业”[13]1的规定,附属农校“改初中两等为甲乙种,厘订校则,定校名为南通县私立农业学校”。[7]127而至1914年6月,通州师范不再为农校统管经费、统配师资,农校与师范学校脱离附属关系,完全独立。

(二)学制与课程

通州师范附设农科和附属农校为中等农业教育。附设农科招收“本科”一届,按1904年“癸卯学制”规定学制应为五年(其中预科二年、本科三年),而该届生实际就学时间则为三年又三个月。其原因在于:这届农科学生从师范二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入学,已基本完成预科阶段文化科目的学习,并且已接触过一些现代农业知识。从1906年起为了让师范生在将来能把农业知识传授给乡村学生,学校规定农业课程为师范必修课程。那么,1908年2月从日本聘请的专业教师照井喜三到校后,农科学生便直接进入了本科阶段的三年学习。附属农校于1911年1月招收第一次初等农业科学生,学制三年。此前,1910年6月清政府学部认为以往“中等农业学堂系三年毕业,可缩至二年以内,或展至五年以内”,“年限既有参差,办理自难一律”,因而明确其毕业年限为三年。[14]27至于蚕科学生入学9个月后即毕业,按当时的学制则是“速成科”或“讲习科”。

在课程设置方面,1904年清政府规定:农学堂预科应设文化及艺体科目8门,本科应设普通科目8门、实习科目11门,蚕科应设普通科目7门、实习科目8门。[15]453而通州师范附设农科开办时则因为专业师资不足,未能遵章开设全部课程。在实际办学中附设农科的课程设置应主要参照创办于1904年的江南实业学堂农学专科。当时该学堂每年“由大生纱厂余息拨规元银三万八千八百两”[16]192作为常费,与张謇关系十分密切,所以附设农科开办后该学堂农科的首届毕业生孙观澜、吕荃均等应聘到通州任教。那么,江南实业学堂农科开设的土壤学、肥料、植物病理、矿物学、特用作物、化学分析、实地验习等7门专业课程,应该大多被通州师范附设农科移植过来。例如,据通州师范1911年编制的“前任、现任职员录”显示,农科(蚕科)专任教习在笼统地标明“授农科(蚕学)各科”之外,也有标明任教农科化学分析、测量、制图、三角等课程或担任农艺化学、农场园艺、农科实习课员的;[17]6从为农科添设“堆肥制造所”“化学分析室”“玻璃温室”“果树园”“蔬菜园”“试作园”等,并在日籍教习指导下“始事农场区划,令学生就农场实习”的记载来看,[7]127当时农科则应开设肥料、植物病理、特用作物和实习课程;而从张謇曾建议“以化学之法,分辨土宜物性,一一著明”[2]14及其致函农科学生王陶讨论土壤对植物糖分影响并要求其认真试验[2]333的情况来看,张謇又必然要求农科开设农学基础课程——土壤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办学实践,到1910年春张謇又考虑进一步完善农科课程体系,有“定农科学课、教员”之举。[5]632进而至1911年附属农校成立时,学校则按学部章程全面“厘订初中两等农学校课程,编辑初等农业教科书”,[7]127并在规范农学课程的同时完善文化、艺体课程,开设国文、算术、物理、化学、日文和体操等。[18]2至于附设蚕科的课程则参照蚕科主任王仁寿和蚕学教习王坚所毕业的浙江蚕学馆课程设置,又因为是“速成科”,其课程大大缩减,文体科目仅开设有理科(物理、化学)与体操,其专业科目则选择了养蚕、制种、栽桑、缫丝等几门最基本的课程。

农校外景

(三)学生与师资

附设农科招收学生23名,根据1914年《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第四期所载《本校历年毕业生统计表》统计:他们平均年龄24岁,最大28岁,最小19岁;从籍贯来看,其中通州6人,如皋5人,泰兴5人,婺源2人,海门、东台、静海、常州、芜湖各1人,外省、外县学生占73.9%。蚕科招收学生20名,平均年龄23.6岁,最大34岁,最小18岁;其中通州17人,海门、东台、池州各1人,外省、外县学生占15%。附设农科学生中,外省、外县学生比例远高于本地,这种情况在以后附属初中两等农校、南通县私立农业学校和私立南通学院农科时期一直保持。例如,据1919年调查,南通农业学校毕业生中外省、外县学生占77.62%,在校生中比例则高达89.74%。为此,当时南通县自治会教育股委员会曾提议“宜设法鼓励本县学生,使入实业学校”。[19]另外,当时农科还安排有“旁听生”,如立志献身于贫民教育的第五师范本科生徐凤图曾被安排“随农科上课,作旁听生”。[20]242

在师资方面,根据通州师范清末民初历次“现任、前任教职员统计表”统计,自1907年10月至1913年4月,先后担任附设农科、蚕科和附属初中两等农校教习、职员的有25人,其中附设农科、蚕科教习14人。第一位农学专任教习是毕业于日本农科大学的照井喜三,他在光绪三十四年正月至十二月间(1908年2月至12月)应聘担任附设农科主任并兼授农学各课,成为附设农科的学科奠基人。为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学校还聘请了日本高等工艺学堂毕业的徐潜担任翻译并教授日文。其后,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至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间,学校继照井喜三后又聘请了毕业于日本大阪农学专门学校农学科、化学分析科的吴㟈担任主任;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后,学校聘请江南实业学堂农学专科毕业的孙观澜和吕荃分别担任主任和农学教习。孙观澜到任后,“拓农场,资实习,一年而事举。明年改乙种农校,附讲习科。又四年改甲种,益扩农场,建特校,购备图书仪器,经营计划,准财力时俗为赢绌”,因而“校誉大著”。孙观澜也由此博得张謇的信任和赏识,1918年孙氏病逝,张謇亲自为其撰写“行述”和“哀辞”,盛赞他为农科、农校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所谓:“君能俾之成,俾之大,助吾事而申吾志,吾贤之,国之人皆贤之。”[1]423~4241911年改设附属农校后,附设农科的毕业生逐步成为开办初等农科的重要师资力量,在1911年2月至9月间,先后有8名农科毕业生受聘担任舍监和农学各科教授、课员。

(四)建筑与设施

通海垦牧公司成立之初,张謇曾计划在位于“通海两界之中”的第二堤建造公司办公场所和农校校舍。[3]2311906年4月,张謇委派通州师范庶务宋龙渊和博物苑主事在博物苑南购地建造农科校舍,至1912年2月先后建成农科教室、教习室、化学分析室、农器室、夫役室、置物所、温室、肥料所、牧牛所、门堂、厕所等50间,购地、建筑费用共计银13447.585元。[11]此后至1913年12月,又先后添造了教室、寝室、办公室、畜牧所、家畜试验场办事处、食堂、浴室等107间,用银19686.754元。[11]除各种建筑设施外,农科及农校因其教学和实验研究需要,还附设有农场并专门购置了近代化的农业生产器械。其中,1906年10月,学校“营农场于校河之西南”,供农科生实习农事所用,后来此处农场加上农科教室地基及附设贫民半日小学“凡为地二十亩”。[20]72至1913年2月,附属农校又“规划五山苗圃于狼山之东”,[7]128占地约20余亩。[21]10在购置农器方面,据《通海垦牧公司第七届说略并帐略》记载:1908年曾用银1477.18元,专门购置美国农器,作为“通州农学专科陈列品”。[3]347

(五)毕业生情况

附设农科、蚕科是为培养地方农业人才而设,这些学生毕业后则迅速成为地方农业建设和农业教育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在1911年3月至1914年5月间,农科毕业生中有10人先后担任过附属农校和南通私立农业学校教员或附设场所经理人,其中3人任学监、舍监,7人任教员;有6人曾被安排到各家农垦公司开展农业试验并参与垦务、学务管理,所谓:“分于各堤,询其所能,更者而换。以若干之田贷其押租,若雇短工亦贷以值,给以农具耔种,供其食宿,各令每日自记成绩而考校之。”[3]4641911年2月张謇曾致函通海垦牧公司经理江导岷,安排农科毕业生在垦牧公司的具体工作:“杨宜申可在第七堤练习工程兼管自垦。孙鑫所可在第二堤练习垦务兼习测绘。顾儆可在第三堤练习垦务,协同龚应生管理合垦地。庶务冒朝桢可在自治公所或公司专司测候,详记风雨、风力、寒暖、燥湿、潮汛,兼管小学校旁垦种各事”。[3]467此外,还有在北京政府农工商部、南京和杭州农事试验场、云南开远棉作试验场以及南通县农会任职或担任场长、技士的。至20世纪20年代,比较出名的农科毕业生是许振,1918年至1920年间他在张謇的支持下独自创立新通、新南两家垦植公司,同时参与创办淮丰垦植公司,1922年又曾代表张謇与日本财阀代表洽谈为资金匮乏的各盐垦公司借贷日资事宜。

农校学生在棉田实习

三、附设农科的历史价值

通州师范附设农科及蚕科是南通地方农业教育的源头,在其基础上衍生了附属初中两等农业学校和南通县私立农业学校,进而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成南通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南通农科大学。这其中农科、蚕科在课程设置、师资养成、教科书编撰和参观、实习等方面为南通乃至江苏近代农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附设农科及蚕科为地方培养了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后来在南通地方试验棉种改良,指导农业垦殖技术,研究农副产品培育及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毕业生王陶、杨宜申在甜菜制糖、麦草辫编织、大麻纤维制造和棉种改良方面均有研究,其中杨宜申于20世纪20年代试验栽培的木棉到20世纪30年代依旧开花结果。[22]93

对于附设农科、蚕科的开办及发展,张謇可谓倾尽心血。从经费的筹措、校舍的建筑、师资的聘请到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实习、毕业生的安置,他无一不做精心的规划、设计和指导。如,在《教育手牒》和《垦牧手牒》中就留下了不少张謇与办事人详细商讨农科、农校校舍建筑以及毕业生安排的信函。又如,附设农科开办后至1914年6月,“共用银五万六千五百圆有奇”,[7]129这笔经费大部分由张謇、张詧兄弟捐助,其中1912年至1913年间他们就分别给农校捐款银29370元及银5700元。由此可见,附设农科到农校的发展历史是张謇“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20]213思想的集中体现,其间闪烁的则是其“铢累而成之,咫进而大之”的“勤苦俭朴”精神。[1]423

[1]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第五卷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3]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4]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张謇所创企事业概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本校沿革略[A].南通县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第五期[M].南通县∶翰墨林印书局,民国五年.

[7]私立农业学校[A].南通地方自治成绩[M].南通县∶翰墨林印书局,民国四年.

[8]南通教育沿革略[A].南通县学事年报[M].南通县∶翰墨林印书局,民国十四年.

[9]陈乃林,周国兴.江苏教育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0]张兰馨.张謇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11]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第四期[M].南通县∶翰墨林印书局,民国四年.

[12]通海垦牧公司开办十年之历史[M].南通县∶翰墨林印书局,民国三年.

[13]学校系统令[A].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4]学部奏厘订实业学堂毕业年限分别办理折[A].琚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15]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A].琚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6]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江南实业学堂调查表[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7]通州师范学校前任现任职员录学生录[M].南通州∶翰墨林印书局,宣统三年.

[18]江苏通州师范学校职员学生录[M].南通州∶翰墨林印书局,宣统二年.

[19]教育股委员会报告书二[A].南通县自治会教育股委员会第一届报告书[M].油印本,民国九年.

[20]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1]南通学院附属农场卅五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进行计划书[J].南通学院月刊,民国三十六年(1947),创刊号.

[22]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冯泽芳先生棉业论文选集[M].南京∶中国棉业出版社,民国三十七年(1948).

猜你喜欢
农校张謇通州
雪落通州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曙曦自是扶桑始:清末官绅对日本农校考察研究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甘肃:建农校对接精准扶贫实验区
联墨双馨六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