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推拿手法治疗70例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临床观察

2016-09-05 09:01孙安达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0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中医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省二院安徽合肥230032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4期
关键词:横纹厌食症术者

张 燕,孙安达,赵 尚(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0;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合肥230031;3.安徽省中医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省二院,安徽合肥230032)

不同推拿手法治疗70例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临床观察

张燕1,2,孙安达3△,赵尚4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0;2.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合肥230031;3.安徽省中医院,安徽合肥230038;4.安徽省二院,安徽合肥230032)

目的观察不同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安徽省中医院接受推拿治疗的患儿70例,随机将其分为优化组与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取优化推拿治疗与传统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有改善,且优化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优化组治愈率为62.9%,对照组为34.3%,优化组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推拿治疗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较传统推拿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厌食;儿童;推拿;辨证分型

小儿厌食症[1]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欲不佳或饮食量减少为特点的小儿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季最为多见,各个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好发于1~6岁。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小儿厌食症发生率为12%~34%[2],城市家庭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其发病率高于农村[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儿摄入的蛋白、热量、脂肪等超量,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日趋升高。探究其原因,中医认为主要在于脾胃健运失调,或其他疾病损伤脾胃,西医则认为家长平素喂养不当、辅食添加过快、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导致血锌缺乏[4],这些因素均会对小儿食欲、食量产生很大影响。运用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但目前临床上各个医者推拿手法不一,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和临床客观依据,因此不利于推拿的推广应用。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安徽省中医院于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共收治胃脘积滞型厌食症患儿70例,将其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优化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优化推拿和传统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推拿前后的临床表现及症状积分。为进一步提高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将选入治疗的70例胃脘积滞型厌食症患儿根据推拿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优化组(35例)和传统组(3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1.2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及卫生部“十二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小儿推拿学》[5]症候分型并结合临床辩证。

1.1.2.1西医诊断标准(1)长期厌恶进食,或见食不贪;(2)饭量较患病前减少1/3~1/2以上,发病时间最短为2周;(3)体质量增长不明显或有所减轻,常伴不良食欲习惯或喂养不当史;(4)需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1.1.2.2中医诊断标准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明显减少,胸闷脘痞,嗳气泛恶,口臭,进食稍多,则脘腹饱胀,或疼痛而拒按,胃内振水声,夜卧不安,大便不调,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1.1.3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厌食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年龄1~6周岁;(3)发病在1个月以上。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岁或大于6岁者;(2)合并心、脑、肝、肾、血液系统疾病、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各系统急性感染者;(3)操作局部皮肤有破损者;(4)最近1个月内对患儿厌食进行过其他治疗者;(5)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厌食者。

1.2方法

1.2.1优化组患儿根据临床疗效采取优化推拿治疗方法,手法选择:捏脊、分推腹阴阳、顺时针摩腹、掌揉腹部、双掌按腹、挪腹部、荡腹部、抄腹部、挤碾腹部、拿腹部、揉扳门、掐揉四横纹、补脾经等。具体操作如下:(1)捏脊:术者双手用食、中指沿小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即由长强捏至大椎穴,捏3~5次。(2)分推腹阴阳:术者以两拇指从剑突起,分别朝两边推动,边推边从上向下移动,直到平脐为止,操作100次左右。(3)顺时针摩腹:术者用全掌腹面或四指腹面轻贴腹部,以脐为中心,做环形运动,顺时针方向,操作5 min。(4)掌揉腹部:以全掌或掌跟置于腹部揉3 min,频率每分钟120~160次。(5)双掌按腹:术者双掌重叠,从上至下依次按压腹部,手掌随患儿呼吸而起伏,按压3~5遍。(6)挪腹部:术者双手握拳,以拳背置于腹正中线两侧,先按压,再内旋,自上而下为1遍,操作3~5遍。(7)荡腹部:术者以双手重叠垂直于腹正中线,先以掌跟将腹推向对侧,再用指腹将其拨回,形若波浪荡漾,从上至下为1遍,操作3~5遍。(8)抄腹部:术者以两手手掌分别从两侧插入腰部之下,将腰部托起,左右晃动数下,后两手同时向上抛腰部,3~5次轻1次重,1次重时将腰部刚好抛离床面,让其自由落下。操作1 min。(9)挤碾腹部:术者一手伸开,置于腹部脂肪堆积处,另一手握拳置于伸开的手指旁,两手同时相反方向旋转,使脂肪在两手之间受到挤压,挤碾至局部发红为度。(10)拿腹部:术者一手食、中指、无名指、小指在腹的一侧,另一拇指在腹的另一侧,两手同时向中部推进,并将腹部提起,操作3~5遍。(11)揉扳门:术者用拇指螺纹面揉按患儿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100~300次。(12)掐揉四横纹:四横纹即双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术者用拇指的螺纹面从食指横纹处向小指横纹处直推100~200次,用拇指掐5~10次。(13)补脾经:操作时将患者拇指屈曲,术者用拇指的螺纹面循患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100~500次。7 d为1个疗程,每天1次。

1.2.2对照组根据传统推拿手法选择:补脾经、捏脊、掐揉四横纹、揉板门、清胃经、摩腹、运内八卦、按揉脾俞、按揉胃俞等[6]。具体操作如下:(1)补脾经:操作时将患者拇指屈曲,术者用拇指的螺紋面循患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100~500次。(2)捏脊:术者双手用食、中指沿小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即由长强捏至大椎穴,捏3~5次。(3)掐揉四横纹:四横纹即双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术者用拇指的螺纹面从食指横纹处向小指横纹处直推100~200次,用拇指掐5~10次。(4)揉板门:术者用拇指螺纹面揉按患儿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100~300次。(5)清胃经:术者用拇指离心方向直推患儿拇指第一掌骨桡侧缘,操作3~5min。(6)顺时针摩腹:术者用全掌腹面或四指腹面轻贴腹部,以脐为中心,做环形运动,顺时针方向,操作5 min。(7)运内八卦:术者用拇指指面自乾卦开始向坎卦运至兑为一遍,在运至离卦时轻轻而过,或以左手拇指盖离,操作100次。(8)按揉脾俞:术者用食指或中指吸定于脾俞,并作力向下的回旋运动,操作1 min。(9)按揉胃俞:术者用食指或中指吸定于脾俞,并作力向下的回旋运动,操作1 min。

1.2.3观察周期观察时间一般为1个月,治疗2周,随访2周。

1.2.4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小儿厌食症评级法拟订。疗效判定标准: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即临床痊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大于95%。显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大于70%。有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大于30%~<70%。无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小于30%。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釆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改善,且优化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优化组对照组n 治疗前 治疗后3 5 3 5 7 . 2 6 ± 0 . 3 4 6 . 9 8 ± 0 . 4 6 2 . 7 4 ± 0 . 1 5ab3 . 8 2 ± 0 . 1 2a

2.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小儿厌食症在古医籍中并无此病名,其症状与“恶食”、“伤食”、“食积”等相似,究其病因临床各家对其各抒己见,李君芳[7]将小儿厌食症病因归纳为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环境变化、思虑过多等损伤脾胃,或多病久病、损及脾胃,暑湿熏蒸、脾阳失展等几种;余曼[8]则认为小儿厌食症多为脾胃虛弱和乳食积滞引起;胡爱国[9]认为虫阻脾胃也会导致小儿食欲不佳,病变主要在脾胃,另外与大肠、小肠肝、胆、肾等脏腑也有关;骆常义[10]也认为脾胃虛弱是引起小儿厌食症的内在原因,环境因素和饮食结构是外在原因,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导致小儿厌食,所以将小儿厌食症病因分为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邓沂等[11]认为小儿不思饮食多为脾虚和胃热引起,并提出清胃、健脾之法;王伏峰[12]则认为小儿厌食主要病因为湿困脾胃,其他如内热郁胃、食滞胃肠等也可导致小儿厌食。临床实践表明,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现代医学认为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手法操作将手的机械能转化成热能,从而调整人体的内环境,使原有的病理循环链打破,达到提高胃肠对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推拿治疗均有效,但优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治愈率方面,作者在临床观察发现,对于一些病程较长、症状较重或长期服用药物患儿,优化推拿手法疗效更为明显。所以,本研究为临床规范化治疗小儿胃脘积滞型厌食症提供了用力依据,优化推拿手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6.

[2]周颖.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症213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8(2):15-16.

[3]周黎黎.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J].中医儿科杂志,2012,1(8):20-2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

[5]廖品东.小儿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4-145.

[6]佘继林.冯氏捏积疗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25-27.

[7]李君芳.现代儿童厌食病因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2 (6):25.

[8]余曼.张锡君治小儿厌食经验[J].家庭医药,2006(7):25-26.

[9]胡爱国.小儿厌食病因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2014,24(5):58-59.

[10]骆常义.小儿厌食症病因及证治探讨[J].四川中医,2011,19(6):7-8.

[11]邓沂,于善哉,张士卿,等.于己百教授增食煮散治疗小儿厌食症62例[J].中医药学刊,2013,21(6):863.

[12]王伏峰.浅论小儿厌食与脾胃湿热[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6):65.

[13]张晓磊,孙安达.推拿治疗小儿风热咳嗽6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12(6):9.

·护理探讨·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4.044

B

1009-5519(2016)04-0589-02

△,E-mail:15805602910@139.com。

(2015-12-26)

猜你喜欢
横纹厌食症术者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掌小横纹穴按摩辅助消风止咳汤加味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IL-17A、CCL11表达水平的影响
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术者头颈部辐射强化防护效果研究
辐射防护舱在心脏射频消融术中对术者辐射防护效果的体模研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者站立区水平方向X线辐射剂量分布特征分析
小儿推拿“四横纹穴”定位考究
横纹树蛙墨脱雨林湖畔的精灵
胸腔镜手术中扶镜者的重要性
点穴祛疾: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