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九和新新演戏风波

2016-09-12 22:11
凤凰周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谭鑫培大王京剧

张鸣

晚清到民国的上海滩,黄楚九是个人物。当年上海滩有三个半大滑头,无论哪个版本,都有他一份儿。上海人说的“滑头”,其实就是骗子的代称,但或多或少,有那么点艳羡的意思在内。

黄楚九最早是“卖药”的,不知怎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种叫做“艾罗补脑汁”的制剂,其实就是一点咖啡因加点糖,根本啥也补不了。但吹出来,却说是美国博士艾罗先生研制出来的最新成果,补脑有神效。反正你困了累了,喝点这玩意儿,的确可以提神,假装就是补脑了。结果,销路大好。后来真有个美国骗子,说自己就是艾罗,来找黄楚九要专利费。黄楚九将错就错,跟这个外国瘪三一起演双簧,“艾罗补脑汁”销路更好。

发了财的黄楚九,不卖假药了,改做娱乐业。民国以后,人们头脑日新,上海得风气之先,唱京剧要真人实景。老戏园子和老戏台不再招人,黄楚九见机创建了一座“新新舞台”,模仿西方剧院,有布景和灯光,演起京剧来,从外观上,比老套路的好看。一时间,人气很旺。

京剧的大本营在北京,但是,上海这地方有钱。北京的名角儿,不来上海就淘不到大钱,所以纷纷南下,在新新舞台上一展风采。年轻一点的生旦净末丑都来过了,年纪大一点的,也未免心动。终于,名气最大的谭鑫培也要来了。

谭鑫培来上海的时候,年事已高,过六十了。但是,此老的派头大,架子也大,一出门,地动山摇的。此番出来,挂出了“伶界大王”、“内廷供奉”两块金字招牌。皇帝虽然没了,但“内廷”俩字还是有魅力的。不过,一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伶界”倒是有这么个界,可是“大王”俩字却没有人封过。谭鑫培虽说名气大,但“伶界大王”的封号却是黄楚九给封的。办娱乐界的事儿,黄老板跟卖假药一样,总是喜欢玩夸张的,要的就是广告的轰动效应。

还别说,轰动还真的轰动了,一时间,新新舞台满坑满谷,一票难求。上海当然有谭鑫培的粉丝,懂戏,追谭派,但更多的人则是冲“伶界大王”的名头来的。当时在上海,京剧表演需要噱头。无论你唱功多好,如果跟头把式的活儿玩不绝,人家也不睬你。那时,上海有位武丑兼老生演员,唱得倒是一般,可是人家演《盗魂铃》的时候,可以搭上四个桌子,从上面翻下来,很是叫座。谭鑫培也演这出戏,也搭了四个桌子。可是,谭鑫培爬上去之后,却不肯翻下来,而是爬了下来。谭鑫培演的这个角色是猪八戒,所以,爬上爬下也对景。

可是,台下不懂戏的观众可不答应,觉得老谭倚老卖老,不肯拿出真本事来,或者说,根本就是有名无实。所以,当场包厢之内,有人给喝了倒彩。这一下,场内的谭粉们不干了,散戏之后,冲将上去,把喝倒彩之人揪了出来,架到了经理室,当着黄楚九的面兴师问罪。

喝倒彩之人姓李,也是有钱的商人,不过不是上海人,而是四川人。此人倒是不吃眼前亏,马上道歉。但谭粉不依不饶,当着黄楚九的面,就给了姓李的一记耳光。这一下,不仅姓李的生了气,观众们也不干了。因为,当场观戏之人,有不少人跟姓李的有同样的看法,觉得就是谭鑫培不怎么样。喝个倒彩就打人,戏园子也太欺负人了。

散戏之后,演得怎么样没有人管了,报纸上登载的都是新新舞台依权仗势、行凶打人的消息。小报记者,添油加醋,越讲越神。马上就有好事者前来慰问被打的人,鼓动他去告状。一时间,不仅黄楚九不是人,连累着谭鑫培也名声大坏。最后,在各方的协调之下,官司没打,黄楚九赔钱赔情,登报道歉。谭鑫培再演一次,真格地搭了四个高桌,从上面一个空心跟头,干净利索地翻了下来,大气不喘,让上海的观众知道,这个“谭叫天”真的有本事,也算道了歉。

其实,散戏打人肯定是不对,但演猪八戒,爬上爬下,其实比翻高空跟头,更符合角色的规定。可是,这是在上海,海派有海派的范儿。即使是“伶界大王”,也得入乡随俗。

猜你喜欢
谭鑫培大王京剧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京剧人设》
虎大王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发明大王爱迪生
大王的生日礼物
破烂大王不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