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 张姿

2016-09-22 01:30章明,张姿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银奖同济大学场所

章明张姿

1968年出生

1987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硕士、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主任

1969年出生

1987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硕士)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

2015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公建一等奖

2015年教育部新优秀工程勘察奖建筑工程类一等奖

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银奖

2014年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佳作奖

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及银奖

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及银奖

2011年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

一直对母校同济南北楼前的法国梧桐心存依恋,那些衬着厚实红砖背景的样貌,是最能触发场所记忆的片断了。它也是最接近我们理想校园的样貌:类似于历经漫长岁月渐渐丰满起来的森林。树龄不同、树种不同的树密集地依偎在一起,充满绵延饱满的原生力量。在这种密集的树的间隙中穿行,能同时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深刻影响力。母校同济的风格有些类似于“散文”, 看似结构松散、疏放不拘,却于见闻感悟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当时我们并未意识到这种风格在多年之后直接契合了我们对设计的理解。我们开始尝试以散文体来写就建筑文章,从类似于网格化的控制体系以及整合全局的秩序中脱身出来,从局部的略带松散的关系开始入手。这种理解更接近于我们整个设计观的一种外显的方式,这也是我们对习以为常的模式化的建筑观的反思。

事实上,在过去的近10年的光景中,我们一直摇摆在控制与摆脱控制之间。既有的理想建筑范式带给我们专业安全感的同时,又使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它的掣肘。我们开始注意到建筑中那些更为本源的东西。它不是出于既定的逻辑秩序或预设的场景,而是一个自发生成的、可以探索与挖掘的丰厚积层。我们隐约意识到沉潜于建筑制度下的诗学源头:它是一个通过深入挖掘和层层剥离得到自我认证的过程,是一个可以包容不同个体及其存在方式的场所,是一个允许不断校正与自我平衡的体系,同时也是规避既有模式与寻求更广泛可能性的探索。

建筑作为一种关系而存在,是我们对场所的理解中最核心的注解。将关系明显地前置于本体之上,使我们已经开始习惯于不再预设场景,而是在既有的场景中搜寻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预设关系让位于可能关系的主张。看似不相干的局部,由于各自的生长理由被聚在一起,由于连接方式的不同而出乎意料地充满变数。而“游目”与“观想”的主张则以漫游的方式开拓出弥漫性的探寻通道。以移动体验为导向的叙事方式取代了以往围绕建筑为中心铺展的框架与描述。明确的意图开始消隐,取而代之的是“让它自由地发生”的期待。明显的主导全局的规则开始淡出,相反,放弃整合的弥散性思维浮现出来。建筑的性质在场所中生成,变换,成长,衰落,再生,这才是建筑存在的真正的自由方式。

这种主张在现实的语境下注定沉浮难料。其实这也正是建筑设计的魅力所在——出乎意料地充满变数。建筑与写作一样,合宜的时间、合宜的地点、合宜的心境,缺一则不成文章。不管怎样,如若能以自己喜欢的散文体来写作,便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ZHANG ZiZHANG Ming

1 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公共教学楼和综合实验楼

2 上海鞋钉厂改建项目——原作设计工作室

3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4 上海市延安中路816号改扩建项目——解放日报社

猜你喜欢
银奖同济大学场所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远离不良场所
2017“中国儿童”风采模特
恋爱场所的变化
入围2016 IDEA金银奖的18款科技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