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麟学

2016-09-22 01:30李麟学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筑师层面挑战

李麟学

1970年出生

1988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硕士、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2015年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六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

2013年CTBUH世界高层建筑学会世界最佳高层建筑亚太区提名奖

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银奖

2013年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2011年上海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同济求学伴随了苦涩的成长和对建筑的激情,也深感教育最重要的是你接触的人以及他们带来的深入骨子的“熏陶”。1988年本科入学第二天,罗小未先生请来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同济教工俱乐部讲座,至今记忆犹新。二年级设计课因为有冯继忠先生高足乐星老师而变得大为不同,他常常自豪冯先生的家具都托他来买,以此告诉我们眼光的重要。1980年代多次听冯先生的讲座,印象中多是讲诗词研究和对于“形、情、理、神、意”的解析,几乎没怎么讲建筑。研究生师从刘云先生,更体味言传身教的要义,并使我深刻认识到建筑的建成与社会意义。我本科毕业时正值以深圳为代表的建设高潮,而我是选择继续研究生学业的仅有的两个学生之一,深感独立判断和选择对于建筑师永远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毫无疑问,当代建筑发展面临非常大的挑战,这样的挑战来自于社会系统的巨大变化以及建筑内在的挣扎。当布鲁诺·拉图讲“我们生活在实验室之中”时,当代建筑注定成为整个社会系统与知识生产的一部分,当代社会的变迁使得可见、不可见的边界变得模糊。在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中,技术、环境、文化与建筑在当代社会凝结成一个巨大的整体,呈现出复杂的、纠结待解的状态。当代建筑一直以来面临“本体性与工具性”的纠结,面对当代社会知识体系的外延扩展与内在变化,使得当代建筑必须主动扩展自己的外延,在建成环境方面、在材料建构方面、在社会生产的跨学科参与层面,充分展示本体设计的潜力,积极应对社会与环境的挑战。当代建筑的挑战,同样是建筑教育的挑战,当学校从一开始就将建筑教育定位成“就业和职业”,当建筑师太多谈论“诗情画意”,可以深切感受到在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喧嚣的大背景下,实用主义的困境和建筑师对于大话题的无力。这种无力感,既没有对接历史断面的能力,对于未来又缺乏有强度的思考。当代建筑的挑战也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机遇,需要我们在“设计实践”与“知识生产”两个层面的齐头并进。

教学、实践与理论

作为一名建筑学教授和实践建筑师,我认为教学、实践与理论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为此不断去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维度。建筑学通过知识的建构,同样具有触及当前社会、环境与生产挑战的巨大潜力。我将“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看作新建筑革新的3个支点。建立在地域气候与环境参数响应之上的、基于能量流动与新材料建构的建筑,是具有未来范式的建筑方向之一。将“知识生产”与“建筑实践”贯通起来,是一个基本的想法。“知识生产”为“建筑实践”提供历史与未来的关照,“建筑实践”将“知识生产”最大化地加以转化;“知识生产”应该走得更远,“建筑实践”则更贴近系统建构和本土。这是我自己团队在教学、实践与理论方面的路线图。

2014年我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客座主编了《时代建筑》“形式追随能量-热力学作为建筑设计的引擎”专辑;2015年主持了同济大学国际暑期学校“设计应对雾霾”活动。上述这些实践都是希望在“知识生产”的层面,尝试当代建筑应对社会与环境挑战的策略与突破。在教学层面,主持四年级的自选课程“热力学建筑原型”与研究生讲座课程,每年关注到不同的环境要素与建筑本体的实验:通过对于环境与自然要素“风-光-热-材料”等跨学科研究,挖掘环境要素形式生成的潜力,并以原型设计的方法,探讨适于独特地域环境、气候特征和材料文化的新建筑的可能。

在建筑实践的层面,通过一系列的建成作品,我与麟和建筑工作室不断实践着“自然系统建构“的设计哲学。自然的响应,及建构于其上的建筑本体系统,成为麟和建筑工作室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建筑师称之为“响应的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涉及了“人-自然-城市-建筑”系统之间复杂关系的建构,朝向一个人工自然系统的建筑目标:自然是感知的,触动直觉的;自然是文化系统的遗产;自然是技术的应对,是气候、风向、日照这些自然要素的内在秩序的塑形;自然是对于建成环境议题的响应,是一个建筑性能的议程。麟和建筑的自然系统建构,在以下的层面上展开:建筑尺度的自然参照与介入自然的姿态;对于虚空和多孔城市形态的关注;建筑中自然的感知与诗意;气候与地域特征的提炼;热力学建筑与能量形式化;自然作为建筑中一种生成的秩序。另外,麟和建筑工作室贯彻了十几年的思路——不做不建成的建筑,秉承了实践层面对于建筑设计全过程的介入,在概念的初期就可以同时关注到技术、资源、工艺与材料等社会生产系统。最近的项目更多是在“气候建构”的框架下进行,这些想法延续了10多年来“自然系统建构”这一“知识生产”的主线,力图在“技术文化”这个点上找到历史支点与理论营养。□

LI Linxue

1 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B3馆

2 四川国际网球中心

3 杭州市民中心

猜你喜欢
建筑师层面挑战
胖胖的“建筑师”
当建筑师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第52Q 迈向新挑战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