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纺

2016-09-22 01:30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筑界母校建筑师

徐纺

1964年出生

1981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东分社社长

《室内设计师》主编

同济的求学时代,是懵懂、躁动的青春岁月,回忆起那个年代,有几个片段总是会在脑中浮现。

还记得开学典礼上冯纪忠先生那带着京腔的谆谆教诲;还记得陈从周先生操着浙江官话天南海北的精彩说园;还记得年轻的赵秀恒先生在基础课上带给我们的构成练习,并将我们的作业运用到他设计的无锡幼儿园的教室墙面上;记得毕业设计时在冯先生的指导下我们所做的详细的入户调查和旧城改造研究……那时,我们贪婪地吸收着新鲜的知识,却囫囵吞枣地消化不良,多少年后才发现先生们的严谨务实、缜思畅想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一直影响着我们。

记得那一个深夜,我们几个女生被制作木画箱的作业弄得焦头烂额之际,隔壁师兄伸出的援助之手;记得无数次艰苦的实习生活中同学间的互相帮助……这就是同舟共济的写实。

难忘校广播台和系学生刊物《未来建筑师》的编辑经历,从此我走上了专业编辑的不归之路。

1986年毕业之际,由于设计平平,又喜爱文字,怀揣着理想主动选择了编辑这个职业,来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当了一名专业编辑,一干就是30年。期间策划并编辑过难以数计的建筑、规划、景观等专业的图书,当过《建筑师》杂志的编辑。2001年总社在上海成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东分社,于是我从北京来到上海。2006年,创办并担任《室内设计师》主编。

编辑的理想就是做好书,做读者喜欢的、有价值的书。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可以说坚持理想还是比较容易的。那时候出书很慢、很神圣,编辑和作者都很认真。我们引进翻译了大批国外的经典著作,为中国的建筑界带来了丰富学习的养料。当今的时代面对众多的诱惑和盈利的压力,要坚持理想实在是件不易的事情,好在中国建筑发展飞速,好作品不断涌现,并且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向国外及时推介中国当代建筑的书籍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我参与策划、编辑出版了《超越的可能性——21世纪中国新建筑记录》(包括中、英、日文版)、《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包括中、英、法、德、俄文版)。2002年编辑了建筑界丛书第一辑,包括张永和、崔愷、王澍、刘家琨、汤桦这5位在中国当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建筑师,又于2016年推出了建筑界丛书第二辑,包括马岩松、李兴钢、董豫赣、李虎+黄文菁、华黎、张珂等现今活跃于中国当代建筑舞台的建筑师。

《室内设计师》杂志坚持自己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在近10年的发展中,以其敏锐的视角、深刻的洞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杂志关注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以及创作背景,洞悉国内外的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趋势,具专业性、时尚性以及前瞻性,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成为一本对中国设计界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从而赢得了业界的赞誉。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和《室内设计师》 杂志共同从杂志近几年的内容中遴选26个项目,推出了Chinese Architecture Today和《中国设计记录 1》一书,中英文双语已经同步全球发行。

在编辑的生涯中,有幸为母校编辑了不少系列学术和思想丛书,对母校的认识和对同济建筑思想和学术财富的了解日益加深,悔昔日没有好好珍惜和充分利用这样的好资源。

编辑工作终究是个为人做嫁衣的行业,犹如美丽花园中的一棵小草,只是默默做着陪衬的角色。能够入选同济建筑学人尤感意外,感谢母校的培养和肯定,我会带着理想继续前行。□

XU Fang

1 Chinese Architecture Today(左)、《中国设计记录 1》(右)

2《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

3《室内设计师》

4《超越的可能性——21世纪中国新建筑记录》

猜你喜欢
建筑界母校建筑师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阿尔瓦罗·西扎
——建筑界的“诗意”雕塑家
胖胖的“建筑师”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告别母校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母校情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当建筑师
雷姆·库哈斯:建筑界的搅局者